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英语读写教学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英语读写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也十分重视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教育教学的方式层出不穷,例如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微课教学、学案导学法,支架式教学。以支架式教学为例,分析其在初中英语读写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初中英语;读写教学;应用

支架式教学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支架式教学中,学生被看作是一座建筑,而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筑不断向上扩展的过程,教师所运用的支架式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辅助学生更好地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将对其进行具体

论述。

一、搭建支架,明确学习目标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往往是教师教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缺乏自主性。而且英语又是一门外语知识,一些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长期不能自主,很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他们的学习目标也不强。因此,教师在采用支架式教学英语知识的时候,首先必须要做的就是搭建支架,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当然,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也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责任,而是要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制定,因为学生最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如何。

二、进入情境,模拟语境

英语学习对于我们而言是一门外语,脱离了母语的学习语境,许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阅读和写作知识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比如说在生活中自己用汉语讲是一句很简单的话,但是将其翻译成英语之后,如果从单个单词去看,这句话与汉语表达顺序会有很大的差别,这也为许多学生的英语学习增加了难度,导致学生在写作上、语法上存在问题,而在阅读时,理解也极为困难。而且,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时候,也缺乏必要的语言

环境。

基于这种情况,在教学时,教师还需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模拟语境。如在教学中How much...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句式,而a bottle of、a packet of等不可数名词前加容器表示量的大小是短语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的知识,教师可以模拟相应的语境,让学生将自己所用的文具当成商品,进行对话练习,互相纠错,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升,在阅读和写作的时候,学生运用起类似的句式时也更加得心应手。

三、独立探索,自主探究英语知识

支架式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对于他们的学习有较大帮助,这也是支架式教学发挥作用的一种表现。例如在学习上文所提到的How much...句式时,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How much后面连接的系动词是is和are,而使用is或是are由其后所接主语的单复数而定。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虽然知道了答案,但是由于缺乏自主探究,学生可能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对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帮助并

不大。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还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这部分的知识,找出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学生在做阅读理解和写作运用类似的句型时,就能少犯错。

四、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教师既应当倡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知识,也应当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俗话说“独木难成林”,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而支架式教学中的合作就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在自主探究知识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而且不同的学生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比如说,borrow,lend这两个单词在中文翻译中都是“借”的意思,但是在英语表达中一个表达“借入”,一个表达“借出”,有很大的区别。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对于单词的认识也不同,而这对于他们的阅读和写作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为了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要注重学生合作学习,一起探讨英语知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总之,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英语读写知识的时候,采用支架式教学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教学,而支架式教学的效果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它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坚持,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开展,这样才有可能发挥出支架式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蓝山钫.浅析支架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J]. 英语教师,2015(24).

[2]谌亚芳.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初中英语合作阅读策略训练实践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