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数字校园中的学生网络德育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数字校园中的学生网络德育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当前世界多极化、思潮多元化、人的发展多向化的时代,与网络共处同一时空的学校德育教育应主动迎接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及时更新德育观念,调整德育内容,优化德育环境,拓展德育模式,构筑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学校德育框架,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熏陶学生,用文明、道德、优良的环境规范学生,用新鲜、趣味、生动的方式吸引学生,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教育绩效。

【关键词】德育教育;网络;校园

随着学校进入数字校园的规划和建设之中,数字校园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实现对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模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手段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校园网络。网络的数字化、全球化、个性化、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和超越时间与空间限制等特征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开阔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领域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校园的数字化体现着素质教育与教育信息数字化、现代化的共同发展。

跟以往的德育手段相比,网络化的德育手段有其独特的优势:其一,是德育时空变化的优势,24小时内几乎都可以上网吸取各种信息,这为学校德育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其二,是德育效果优势。多媒体网络技术集文字、数据、声音、图像为一体,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其德育知识的感知,德育情感的体验都是传统德育手段无法比拟的。其三,实现德育手段网络化,可提高学生利用网络科技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网络化的自我教育中,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他们利用网络传播信息的广、多、快的特性来提高自己在网络时代的自我教育能力。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设好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网站,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增强他们的道德自律性。

一、在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教育

在网络学科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其教学思路贯穿在软件的设计过程中,包括拟定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启发性提问和变式自测题等。教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要主动考虑如何展示德育内容,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如数学问题中的对称图形,可点击北京立交桥、中华世纪坛、南浦大桥等标志性建筑,用数学美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语文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利用臭氧空洞、地球温室效应等,虚拟了一个灾难画面,唤起同学的环保意识。教师的主导作用除表现在软件制作过程之中,还表现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课堂中的启发引导以及教学进程的调控。

二、开展网上主题班队活动,调整道德观念

校园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文化赋予班队活动新的意义,信息时代特有的工具给单调的班队活动形式带来了勃勃生机。学校可利用班会课、团队活动时间开展“文明上网”系列教育活动,如“与网络同行”系列活动,“上网利与弊”辩论赛、“网络与我们”手抄报、“与网络的亲密接触”征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加深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识,并在活动中将调整自己的道德观念,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在“数字化”“虚拟化”的网络中,在无人监督的环境下能够“慎独”,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审视、识别有害信息的能力。

三、加强学校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引导学生浏览适合的网站

学校德育的应对之道是建设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氛围。这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需要。校园网站应在专家的指导下,安装节点过滤器和一些软件,以此来摒弃不健康的内容。同时向孩子推荐优秀的网站,如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让学生在指定的这些网页上“冲浪”,从而体验网络的乐趣和学习的趣味;还可以组织孩子参加网站上有意义活动,如参加《少年电脑报》《中国少年报》社组织的小记者社会活动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培养孩子们网上实践能力,丰富他们的网上生活。学校教师还可积极与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沟通,并积极倡导学生共同参与校园网主流文化的建设。

四、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本身要积极掌握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的上网导航;才能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抓住网络这个良好的教学载体,制作优秀课件和网页,使道德教育更具特色,增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从教师为人师表的角度来说,他们也必须率先示范,做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才能保证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渗透情感因素,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强化,为网络环境下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在当前世界多极化、思潮多元化、人的发展多向化的时代,与网络共处同一时空的学校德育教育应主动迎接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及时更新德育观念,调整德育内容,优化德育环境,拓展德育模式,构筑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学校德育框架,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熏陶学生,用文明、道德、优良的环境规范学生,用新鲜、趣味、生动的方式吸引学生,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教育绩效。

【参考文献】

[1]蔡丽华.网络德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范树成.当代学校德育范式转换与走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韦吉锋,徐细希.网络德育工作微探[J].湖北社会科学,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