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抓住课堂意外让语文课绽放精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抓住课堂意外让语文课绽放精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其间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不拘泥于预案,凭借自己的智慧,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将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有机融合在一起,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变化,让一次次“意外”呈现出诗一般的美丽光芒。

一、于“课堂意外”处巧妙转化

如《背影》一文中,“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教者提问.父亲怎样“爬上月台”的?“爬”这个动作分解成了几个动作?这种写法叫什么?”这里重点是“细节描写”。教者接着引导,“什么是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你能否举出细节描写的例子?”学生这时茫然一片。教者正准备讲解时,意外发生了教室外边突然传来一声“报告”,有一名学生推门而入,恰又撞掉了同学的书本。不巧的是撞的人和丢书的人几乎同时低头捡书,又撞了个满怀。这时,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

看到这个情形,教者灵机一动,微笑着告诉学生,“刚才精彩的一幕,谁能把进门同学的动作分解一下?”学生顿时哗然,这个太简单了。“叫、推、跑、低头、撞”等,一个个词如珍珠般跳出来。教者又趁热打铁,“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词,与《背影》中父亲的动作一样,都是细节性的动作,请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将刚才的一幕描写下来。”于是同学们很快进入了角色,一段段精彩的语言跃然纸上。

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有差异的,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课堂随时都会有“意外”。若教师能够随机应变,将一些无法预测的内容艺术化地及时转化,利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二、于“课堂意外”处巧妙利用

如《济南的冬天》一课,教者说,老舍满怀深情的写下了这篇文章,正是源于老舍对济南的热爱。下面请同学们象老舍一样怀着对济南的热爱把文章朗读一遍。教者问,你喜欢济南的冬天吗?有同学说喜欢,可有同学说不喜欢。对于反对的声音我想置之不理,因为我下面的目标是要进行美言文赏析。但冷静一想,我何不听一听,说不定有所收获。经过教者的认真倾听,得知学生不喜欢的原因是对济南不熟,更谈不上喜欢。怎么办呢?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济南的山水的在大师的笔下充满了诗情画意,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对于描写优美的句子,学生基本能找出来,而且对于修辞的运用也适合学生的口味。赏析完之后,教者乘胜追击,“刚才有同学说不喜欢济南,那你喜欢哪儿?下面拿起你的笔,仿照大师的写法,写一写你喜欢的地方。”学生顿时兴趣盎然,纷纷动起手来。

课堂中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是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随机生成的,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基础,学生的兴趣也就随之而来,这堂课就是在学生的牵引下变成了一堂练笔课,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而“花不开”和“柳成荫”的关键就在于巧妙地利用了“课堂意外”,使课堂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三、于“课堂意外”处巧妙探究

如《十三岁的际遇》一课,有学生提出:“书中说‘当我在图书馆里一排一排落上了些许灰尘的书架间徜徉……’,为什么图书馆的书会有灰尘,难道没人打扫吗7,这个问题教者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但很想听听学生们的看法。于是,教者因势利导,把问题又抛给了学生,“老师现在请同学们来思考一下,是不是真的没人打扫?”全班同学有说:“学校里没有打扫卫生的人”.有说:“不是那样的,大学里怎么可能没有人打扫呢,我想作者那样写是想从侧面说明图书馆很大,书很多”:有说:“我觉得应该是喜欢读这类书的人很少吧”……

学生们在不停地回答着。我说:“同学们分析得不错,大学里的图书馆很大,书也很多。文中说‘落上了些许灰尘’,说明灰积得多不多?”“不多”学生答。“好,既然不是厚厚的一层灰,那说明平时有没有人打扫?”,“有”!“所以可以排除学校里没有清洁工的说法。落了些许灰尘,还说明这些书很少被人翻阅。老师在前面就已经交代过了,北大的图书馆很大,藏书400多万册,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目啊,学生人数与之更无法对比了。所以,很多书都未曾被翻过就不足为奇了。还有一种情况,大学里研究的领域很宽泛,也许某些领域属于‘冷门’,研究的人少,自然书被翻看得的次数就少了。作者在文中@样说,老师觉得她并没有刻意安排,只是对大学图书馆情况的自然描述而已。当然,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

这堂课给我的启示是不要怕学生有问题,应该给与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

四、于“课堂意外”处巧妙发挥

如《紫藤萝瀑布》一文,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创作背景离现在的学生很遥远,但是只有联系创作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单凭老师的讲解,学生是不能深刻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的。于是我采用了“质疑法”,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认为,面对小弟的绝症而有“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有些不合情理,这使我始料未及。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发挥学生想象力的题目.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样?有个女生说:“我会非常沉痛。”另一女生说:“赏花时可能轻松,过后又会非常难过。”这时有个同学说:“你们的境界太低了。”于是有了一番“高谈阔论”,是关于生和死的,于是有了一番热烈的讨论。

至此,学生明确了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含蓄的,并不是感情不深不真。在自然明确了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之后,又有一番对“无止境”的质疑。为了化解难度,我引入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生命是短暂的,又是永恒的。有的同学想起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的同学自然地想到了保尔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有的发言很有创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只要我们善于捕捉课堂细节,巧妙转化课堂矛盾,定能在一个个“课堂意外”处,动态生成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