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绘画作品的观者形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作为以平面图像形式存在的绘画作品,自身具有的表现性使其必须处于被审视的状态。而作品的观者并不是单一纯粹的,实践观者与隐含观者的构建过程可以引发我们进行思考,其存在的互相影响也是复杂多变的。本文将以马奈的《奥林匹亚》为线索,以简单的图像分析剖析该作品的绘画目的和绘画形式,并通过对其的深度思考让我们了解作者是如何在形式中构建不同类型的观者的,以及这些观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关键词】奥林匹亚;观者形成
序 言
艺术作品向来都是以一种桥梁的形式存在于作者和观者之间,无论它是一件平面图像作品,还是以在空间中三维立体的状态存在,它承载创作者的灵感、技术、情绪,表现在大众面前。作为注定被审视的物品,绘画创作必定是有意的、主观的,这样的艺术作品创作出来有其目的性。德国文学批评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阅读活动》中提到,文本自身就意味着一个“隐含的读者”,他也许与实际的读者相吻合,也许不能。在笔者看来,作为同是被审视者的绘画作品也同样如此。即是有目的性,就必定会有其自我构建的理想观者。因此,作品的意义是由实践观者和隐含观者同时构成的,分析绘画作品必须从这两点出发才能全面。
一、作品观者的形成
当观者看到一幅绘画作品,他遇到的不是作者的世界,而是图像的世界,因此,观看形成的观看体验与作者的世界无法隔离。在马奈的《奥林匹克》中,这名叫维多利亚・姆兰的摆着极具的姿势,“一只手豪不知耻地屈曲着”,始终捂着她的。但是她的眼神却是直接热烈的,毫不避讳的看着观者,如同看着企图与她发生关系的嫖客。不知不觉中,观者似乎真的成为了一个嫖客,被她注视着,由于内心的思想被洞察而感到焦虑不安。这是作者创建的一个圈套,他让男性观者走进画中,与作品进行直接的对话,并且形成最直观的感受。观者观看事物的方式,就是不自觉将自己置身其中,这是普遍存在的观看心理,或是成为画面人物,或是成为与之对话的那个人。
1.作品完成前的观者
在作品没有完成之前,观者便是作者自己。在《奥林匹亚》里的这个观者拥有着两个身份。一是创作者。作者在脑海中进行构思,通过线条、块面、笔触、色彩等的处理将脑海中的图像复制出来。在复制的过程中,客观表现与主观认知难免产生差异,于是,他不停的对脑海中的图像进行加工处理,随着作品的完成,观者的对象也从脑中的图像转到客观作品上。
2.作品的实践观者
第二类观者便是实践观看的人。当作品被放入客观世界中,它便与周围产生了联系,成为被观看的对象。在现实生活中,《奥林匹亚》一出现,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在以学院主义为主流的欧洲,大胆的奥林匹亚被称为“黑色母猩猩”,因为马奈的怪异的画风,在正统人士看来,裸女惟有以女神的形象出现。马奈给了将作品冠以一个女神的名字,主角却是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一个评论家曾建议将之“挂在一个谁也看不到的高度”,另一个评论家这样说道:“或许你曾在楼梯那儿看到过马奈的《维纳斯和猫》,就是中间有个正在炫耀中间苍白病态的的女人的那幅画。1867年在万国博览会受到冷落。在19世纪的欧洲,画家、收藏家以男人为主。这些男人的自尊得到了无限膨胀,他们习惯站在高处审视女人,在他们看来,女人,应当是恳求被爱,或是认命地垂下双眼的。《奥林匹亚》却与之相反,大胆直接,毫不造作,如同一匹野马,不愿屈从,无法驯服。男人们的主体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致使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作品。
二、作品的画面分析
通过利用图像学理论,能够方便我们剖析马奈的《奥林匹亚》,引导我们走向深层次的研究。在潘诺夫斯基的理论中,认为绘画有三个层面的意义。在第一层面,他认为:“所见即所得,这些都发生在'前图像学'层面。”也就是说,画面所见的就是你心中所想的。这些并不需要过多的专业知识。在这里,观者看到了一个空洞的背景,一个女人斜躺在床上,带着首饰,脚上还穿着镶了钻的鞋,她的头直直的扬起,将整个没有表情的面容变展现在观者视线里,双眼直视观者,胆大而放肆,手刻意的放在,双错,却并不自然。床边一个黑人女仆在整理手上的花,以奇怪的眼神打量床上的女人,肤色黑的离谱,几乎融合在背景里。床脚站着一只黑色的猫,看不出毛发,只有竖起的尾巴和瞪圆的双眼。
在对第一层面进行了解之后,我们结合现有的文学、艺术等知识引入其中,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作者的创作手法进入第二层。作品被明显的划分为黑白两个基调,空洞僵硬的背景使画面缺失了空间感,这与马奈对日本浮世绘的喜爱和学习有关,他将色度和冷暖对比置于黑与白的单纯构成中,用平面感否定传统绘画依据焦点透视法营造的空间幻觉,开启了平面自身的表现潜力。在19世纪欧洲,写实主义逐渐走向衰弱,物理科学的进步促使一批艺术家不在拘泥于是马奈作品风格形成的社会环境背景。
三、不同观者间的相互联系
隐含的观者也许并不是特定的人,也许是一种特定的观看方式。他是由作者主观构建的产物。实践观者是对作品产生现实反应的客观存在的人,他们受到不同的经济、文化、艺术审美的影响对作品产生不同的观看体验。在作者与观者之间,绘画作品是一个桥梁,作者将自己的意图隐藏其中,观者通过画面进行分析解剖。但实践观者和隐含观者并不是一定会完全重合的,隐含观者只是作者构建的理想观者状态,而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的。隐含观者会引导实践观者走向他的观看方式,并对观看经验做出指引。
绘画作品的绘画意图与隐含观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意图引导出隐含观者的形成,隐含观者帮助研究者分析作品,通过对隐含观者的分析,可以了解作者的创作心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延风.世界著名图像的秘密[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2](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尤尼斯・利普顿.化名奥林匹亚[M].陈品秀,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美)安・达勒瓦.艺术史方法与理论[M].李震,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5](英)保罗・斯密斯著印象主义[M].张广龙,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