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要扶着学生立起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要扶着学生立起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学生也不可能真正成为“主体”,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当有“扶”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立”起来,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关键词:语文教学 扶 立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的教育名言,这句话也成了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教”是手段,“不教”就是目的。希望通过“教”的手段来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孩子积极主动的学习。通过“教”的方式引导孩子积极主动的学习,把被动的知识接受变成积极主动的知识汲取。事实上这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翻转。

“教是为了不教”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孩子主动性的培养,更注重方法的引导。然而涉及到具体的学科学习,则又会各有千秋。笔者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努力践行着这句话。

课堂教学永远是教育的主阵地,再好的理论如果在课堂中不能实践,也是纸上谈兵。“教是为了不教”,这句教育名言在课堂中也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课堂教学中的“教”也只是手段,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但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的“教”也是要有“扶”和“帮”的过程。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帮助学生达到一定的能力水平,让学生自己能够“立”地起来,自己能够去独立解决问题。

笔者认为如果想做到这点,首先在教学设计上要有“扶”的意识,同时要有给学生“立”的机会。让学生在“扶”的过程中,学到方法与技能,同时“立”的时候,又感受到运用知识的乐趣,在“立”的过程中建立起信心,培养起兴趣。

如在教授《三峡》公开课的时候,在重点赏析文章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三个板块,构成了递进的三个梯度。第一个梯度是重点分析山有何特点。让学生先找到文章中描写山的句子,读一读,赏一赏。在读和赏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明白三峡山高、陡、长、密等特点。但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会追问作者所使用的写法。让学生明白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文章在正面也山高的同时,又侧面烘托山的陡峻。这个侧面手法不仅仅是烘托山的高,其实“不见曦月”已经暗写了两岸的距离近,暗写江面的窄。笔者再顺势点出,山与水紧密相连。第二个板块紧承第一个板块,我的问题是“高俊的山,陡峭的两岸,紧挨的两岸,在这样的崇山峻岭中绵延穿行的水又该有怎样的一番奇景呢?我们按照顺序先来找到写夏水的文字,读一读,看看夏水有何特点,妙在何处?”。在这个阶梯中,重点让学生分析了夏水的疾和猛,带给我们雄壮之美的感受。同时分析了写作手法,如想象对比、夸张等手法。此外还要追问夏水有如此特点的原因。让学生明白水势的迅猛主要是因为山势的陡峭、回旋以及落差巨大。在这一阶梯中进一步强化山水相依,同时让学生在读和赏的过程中,关注到写作手法和行文结构的紧密联系。

经过前两个阶梯的铺垫,学生初步学会了赏析的基本能力,那就是通过语言的品读和揣摩,首先品读出对象的特征,再进一步思考所涉及的写作手法,还要更深入的思考行文结构上的前后关联。可以说前两个阶梯只是“扶”的过程,只是手段。而第三个梯度才是真正能“立”的时候,也是学生“不教”情况下应该能够自主掌握的。

第三板块,我的问题是“请同学们自己认真读一读春冬之水和秋水的文字,品一品春冬之水和秋水有何特点,妙在何处?结合写作手法思考作者如何营造这份美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的“立”起来,在前两个阶梯的帮助之外,笔者又给出了常用写作手法的种类,如动静结合、正侧面、感官变化、视角变化、修辞使用、色彩、形状等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角度。

在诸多铺垫和“帮”与“扶”之下,文章最为重要的语段赏析,根本不用老师教,学生不但准确的概括出了春冬之水和秋水的特点,还把文章中设计的写作手法都一一点出,把山水相依相扣的内在行文逻辑也分析得淋漓尽致。在这个“立”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全被调动了起来,当堂学习的阅读方法,当堂就能运用。在这“教”与“不教”的过程中,课堂的效率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