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淡雅隽永的《茉莉花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淡雅隽永的《茉莉花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茉莉花开》拍摄完成于2003年底,2006年终于得以与观众见面。一般而言,电影最怕的就是时间,尤其在今天,错过了推出档期都可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更何况被尘封了三年。而侯勇的《茉莉花开》,因其新鲜的故事与独特的叙事终于战胜了时间。即使推迟至今日,它也可以算是本年度最优秀的华语影片。

[关键词]叙事结构 独特理解 女性

《茉莉花开艘于公映了。按捺不住兴奋跑了去看,整个观影过程让我充满了惊喜与讶异。说实话,我没有料到侯咏能做得这么好。前年为《电影艺术》写了那篇《苏童的影像世界》,在写作之前就理所当然地关注起侯咏和《茉莉花开》。从陈宝光先生对他的访谈中,我就知道侯咏一定错不了,他对苏童的小说《妇女生活》的理解太准确了,而且根据他之前的表现我莫名地觉得作为导演的他会有自己更出色的理解。以为2004年该能看到的,可惜影片后来却又被雪藏了,期待于是被悬置了三年。看完影片之后有一种心安的感觉。当我终于静下心来,想写些什么的时候,才蓦然发觉今天正是2006年5月14日,母亲节,侯咏在影片开头的那句给我深深回味的献辞也正好是“献给母亲”,巧合也罢,我觉得对我这次的写作都该算是一个不错的机缘。《茉莉花开》至少在如下三个方面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结构

《茉莉花开》的结构是我非常心仪的。《京华时报》有这样的表述:张艺谋曾劝侯咏放弃三段式结构,将“茉”、“莉”、“花”整合为一个故事、一部长片。认为三段式结构会给叙事造成障碍,有限的篇幅不能把三个女人写得细致。不过,倔脾气的他并未接受张艺谋的建议,而是坚持了三段式的结构。《茉莉花开》完成剪辑,张艺谋表示,“比想象的好看”。这个报道应该是可信的吧?(天,我们什么时候对报纸娱乐版的消息变得不放心了呢?!)“三段式”结构坚持下来了,该是怎样的庆幸啊。

《茉莉花开》其实是2003年底就做好了的。2年之后的2005年,台湾的侯孝贤出了个《最好的时光》,也是“三段式”结构,分别是“恋爱梦、自由梦、青”,演员的设计安排上也很类似侯咏的“章子怡、陈冲”贯穿三个时代,以“舒淇、张震”贯穿始终。侯孝贤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为导演,能够为自己的理解和叙事方式坚守这么多年,似乎一直不太为外界舆论所动。侯咏又以作为摄影出身的导演,其浓郁的诗化表达方式的追求在气质上与侯孝贤《最好的时光》同构。每一单个故事本身虽也精彩,但也并不显见有何过人之处,然而将三个篇章贯串起来,却放射出逼人的光彩,整个故事变得异常生动。因为互文效应,单一篇章变得不再单一,彼此互相参照,相互渗透,于是这整个故事也就不再简单地只是一个故事,其外延也因此获得了无限的延展。实可用“气韵生动”一词来形容他们的电影。“气韵生动”是一非常有中国诗学精神的词,也是中国文学、中国书画艺术竭力追求的艺术境界。用在这里,我觉得也应该是贴切的。

当然,我相信二侯的结构应该不存在谁模仿谁的可能。这应该是他们各自对相应故事内容的表现方式的独特理解和追求,是一种创造性的发现。《最好的时光》获得了去年的台湾金马奖。说实话,对于侯孝贤,我觉得获奖不获奖已经变得不甚重要。因为他已经找到了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的理解方式。他的每一次表达都是对自己的独特的理解方式的具体化,都是一种实现。应该说不获奖才有点奇怪。因为正如作家一样,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跟风的、缺少自己对世界有独特理解的作家,也难怪文坛新出作家的速度跟被遗忘的速度几乎是一样快的。侯孝贤是难以被忘怀的,从这个意义来说,我渴望他被遗忘(笔者另文阐释)。所以对于侯咏,我想说坚持你自己,当然不是说坚持“三段式”结构,而是坚持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有了这个,将来无论采取什么叙事方式都应该是可行的。就像侯孝贤,无论是《好男好女》、《海上花》或者《最好的时光》,尽管叙事方式不同,却因侯的对世界的独特理解,都会是不朽的佳构。

在侯咏那里,“三段式”结构,很好地概括并呼应了“茉、莉、花”三代人的命运,用苏童对该片的话说就是“影片是《妇女生活》的高度浓缩”。侯咏“自认这样的结构可以很好地表现三代女人情感的递进”。仔细寻味影片,我觉得侯咏是对的,他真的做到了。

《最好的时光》是我2005年华语影片中最珍爱的。《茉莉花开》在我心中占据了2006年同样的位置。

故事

《茉莉花开》的英文翻译为“JasmineWomen”,在苏童那里叫做《妇女生活》,一看就知是关于女人的故事。

苏童的女性系列小说是颇为出名的,至今为止改编自他的小说的4部电影,女性在其中都占据着非常重的分量。苏童说:“我喜欢以女性形象来结构小说……也许是因为女性更令人关注,也许我觉得女性身上凝聚着更多的小说因素”。我还清楚地记得2004年《电影艺术》第5期陈宝光对侯咏的访谈,题目就叫《<茉莉花开>真诚关注女性》。可见,对“女性”命运的共同关注成了侯咏和苏童结缘的纽带。

访谈中我记得侯咏有这样的表述,说十多年前读的苏童的《妇女生活》,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有一天能把它拍成电影。这是非常感动我的部分。我们知道侯咏之前默默地在做摄影师,也就是说《茉莉花开》在他心中孕育了十多年。“十年磨一剑”虽说听上去那么地不合时宜,可在侯咏这里,我觉得这磨的十年功夫是值得的。正如我在前面说到的“看完之后有一种心安的感觉”一样,我觉得有了这样的《茉莉花开》,侯咏也可以心安了。目前中国作家中不断出作品的不少,可是作品发表后,作家自己能真正心安的有多少呢?对于导演而言,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苏童是我偏爱的作家之一,《妇女生活》叙述的故事在他现有小说中是比较精彩的,“娴、芝、箫”三代妇女的命运,跟《妻妾成群》(张艺谋,1991年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颂莲”,《红粉》李少红,1994同名电影《红粉》)中的“小萼”等一起构成了苏童的独特的“女性系列”风景。在《妇女生活》中“娴、芝、箫”虽是历时性的三代人,却又是共时性生活在一起的。“箫”出于个人结婚的需要最终将“芝”送到了郊外的精神病疗养院。后来“箫”为“娴”送终时的感触,“女人的共同敌人是男人,但女人却是为男人而死”,加上小说尾声部分借变心的小杜之口说出的“一般来说,女人都敌不过男人”,大致概括了故事的主旨。

在故事的整体把握上,侯咏和苏童的理解在精神气质上是相通的,但又有所不同。侯咏将其解释为“女性的命运是宿命的,相似的或者说一致的,而男人只是女人生命中的过客”。“男人是女人生命中的过客”,我觉得是侯咏非常独到的理解。因而影片中三位男配角姜文、陆毅、刘烨,相对于章子怡、陈冲的“不变”(“不变”是通过结构上的“重复” 得以强化的),这三个男人就像走马灯似的成了两位女人的匆匆“过客”。

因为有此独特的理解,于是苏童《妇女生活》中的“女人的共同敌人是男人,但女人却是为男人而死”,在《茉莉花开》中就具体为男人的象征:“金钱、政治、知识”。孟老板无疑是“金钱”的代表,邹杰的工人家庭出身、党员的“政治”光环,小杜的读大学及至留学,从“知识”上和“花”划开了一条鸿沟。“金钱、政治、知识”其实说白了就是权力,有“金钱”是一种权力,有“知识”或者说同义语“学历”又何尝不是呢?没有学历没有实用知识的人不仅在“花”的时代(这也让我想起了《人生》中的“高加林”和“刘巧珍”),其实今天不也是渐渐被边缘化了吗?在男性掌握话语权的社会里,“金钱、政治、知识”这些都有可能构成对女性的挤压,造成伤害。而这三者又可共同构成对男性权威的表征。所以,虽然从结构上,是由孟老板而邹杰而小杜,呈一种历时的关系,事实上这三者又可成共时性的存在。从这个意义说,电影《茉莉花开》获得了无限的拓展可能性。“前两代因为生活在旧时代,最终没有逃脱命运安排的感情陷阱,无奈、绝望、失败感充斥着她们本应多姿多彩的人生,直到第三代,才学会选择自己想要的”,因而对于侯咏此处的理解我觉得似有拘谨之嫌。

苏童这样评价侯咏的《茉莉花开》,“它抽离时代的具体事件,完全集中写人,都是点到为止。这和现在很多中国电影导演的自然主义的纪实方法不一样”。我觉得这个评价十分贴切,“抽离时代的具体事件”,于是小说中的邹杰对“箫”的玷污“箫”的对小杜外面女人的发难(在小说中,是推动情节的因素。),在侯咏这里都变得不再重要,于是“玷污”事件被巧妙地处理为“莉”的臆想(借住于“处女红”跟“洁白床单”的蒙太奇剪切。),于是在侯咏那里男人变得不再重要,至少不像小说中那样重要,男人只是变成了女人的一种诱惑。选择了诱惑的女人就选择了随之而来的宿命。就像影片的开头“茉”不听母亲的劝告,选择了孟老板的诱惑一样。从这个意义来理解侯咏的“我并不想表达时代对个人命运的主宰,而是‘希望女人能够自立自强”’。才是可成立的。如何才能“自立自强”,显然,不为诱惑所俘获,通过女性自身的努力争得应有的与男人平等的对话权利应该是题中之意吧。

因而影片的结尾部分是耐人寻味的,之前的“茉”的想“流产”及怀孕的画面,都是在男人的主宰之下,不流产就意味着失去男人的宠幸,而影片结尾“花”在毅然断绝了与不值得留恋的男人关系之后,在无所依傍的大雨之中痛苦却不无酣畅淋漓的挣扎生产过程中,“花”的形象获得了极度的升华,让我们对女性有了新的认识,“花”应该赢得尊敬。同样,女性应该赢得尊敬。这“赢”绝不能是附庸于男人,而应该是“自立自强”。

或许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解读可能性的存在,《茉莉花开》似乎跟推出的时间早晚并无多少挂碍。可以说三年后的推出并不影响它的新鲜感。因而我也敢说,它是一部不怕时间的影片,因为时间是不会淘汰金子的。

演员

《茉莉花开》成就了导演侯咏,也成就了演员章子怡、陈冲。

今天再来说似乎显得有点滑稽,至少章子怡早已是炙手可热的大明星了,陈冲更不用说,早就在好莱坞发展了。可我这样说的时候还是想把时间限制在影片出品的2003年上可能要好一点。我一直在想,如果影片2004年能得以推出该会是怎样的呢?

别的不敢说,侯咏至少会是一位值得关注值得期待的导演。但愿三年的雪藏没冷却他的那颗诗意盎然的心。

“这种高度浓缩的表现主义方法,对导演、对演员的要求特别高。你可以用非专业演员去演《小武》,但绝对演不了《茉莉花开》。因为侯咏给演员塑造角色的空间不大,每场戏都要求演员做到精确,所以《茉莉花开》这样的电影很考验演员”。这是作为专业电影观众苏童的见解,还是颇中肯綮的。影片中,苏童最满意的演员是陈冲,并说“她演得太好,演得很准确”。而“就目前而言,章子怡还不是演技派演员,她的演技还需要磨练”。

陈冲对角色的理解应该跟她的阅历有很大的关系。理解的准确,表演的也老到自然。“成就陈冲”一词用在她身上似乎有点冒昧,但冒昧地说,在陈冲多年来的影片中,这么让其放手演的影片也确实不多,至少通过侯咏,我觉得陈冲变得更丰富了。

至于章子怡,我觉得三年前的她能演成这样,也是很了不起的,非常的本色,自然。至少看完《艺伎回忆录》,再来看《茉莉花开》,你会觉得《茉莉花开》的章子怡更有表现力,也似乎更为丰富。

导演、演员、剧本是三而一的。能很好地凑在一起的是机缘,机缘的结果是促成好电影的诞生。茉莉花,其花清新、淡雅,其芳隽永、绵长。《茉莉花开》是如此花一样的一部电影,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