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竞争程度、市场需求波动与纵向一体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竞争程度、市场需求波动与纵向一体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章编号:1003-6636(2012)01-0056-06;中图分类号:F324;文献标识码:A

摘要: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资本结构和资本密集度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正向影响,市场需求波动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显著影响,而信息化技术水平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并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农产品加工业市场竞争越激烈、市场需求波动越强,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动力就越强,进而对紧密型纵向一体化模式的要求就越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企业将会选择一体化的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一体化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将成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演进趋势。

关键词:竞争程度;市场需求波动;纵向一体化;农产品;加工业

Competition, Market Demand Fluctuations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

- Empirical Data 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in China

WANG Yu

(School of Business, Beifang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China)

Abstract:Market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vertical integration; capital structure and capital intensity a positive one. Market demand fluctuation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but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Therefore, the fiercer the competition and the greater the demand fluctuation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the higher the motivation to increase food security and the keener the need for tight vertical integration model.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ising requirement by consumers of food security in China, more and more agricultural companies would choose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structure, which would set the trend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Key words:competition; market demand fluctuation; vertical integr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一、引 言

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纵向一体化的发展,也是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实施了纵向一体化,农产品的价值才能充分实现。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大而不强。2009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居世界首位,但中小型企业比重大,自主创新能力弱,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之比低于发达国家2~4∶1的水平。二是集中的不高。规模以上企业仅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的24%,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仅有21家,过500亿元的企业仅有4家,过1000亿元的企业仅有2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只有1家。①①引自: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11/6。 在现代的产业组织理论和相应的企业理论中,纵向一体化(如煤、电、铝等产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传统的横向关系问题(例如企业横向兼并及相关的反垄断与规制政策)已不再属于前沿性问题。为此,研究农产品加工业纵向一体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进一步创造条件促成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紧密型垂直协作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理论综述和文献检索

在理论解释企业纵向一体化动因的研究中,学者们的观点多集中于交易成本、资产专用性、产权理论、产业生命周期、规避不确定性等视角,也为解释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依据。

(一)理论综述

1.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解释

第一,交易成本说。溯自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与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两种可相互替代的治理机制,一项经济活动究竟应该交由市场还是企业去完成,取决于两者的效率比较。对于农产品供应链来讲,整个链条是由生产商(合同农户)、收购商、运输商、批发商和零售商所组成,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共同协作。对此,作为交易费用理论的重要代表,威廉姆森(1979)[1]认为可以在一多部门联合的大企业内部实行内在化,它较之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具有两点优势,一方面是减少了各环节交易主体间的机会主义行为,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交易成本。农产品加工业由于农产品的易腐性等特点,对其供应链要求快捷,以降低时间成本。而链条当中过多的中间环节导致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之间需要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生产者―产地批发商―运输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从而产生了批发商采购农产品所发生的费用、运输费、销地批发市场所发生的费用、销地零售市场所发生的费用等,加上由于各环节之间存在讨价还价的环节,增加了交易费用,而因农产品运输时间较长所造成的腐烂损失以及装卸次数较多所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进一步增加了农产品的交易成本,扩大了加工企业纵向一体化趋势。

第二,资产专用性说。尽管交易成本理论解释了企业面对一笔交易时应该自己“制造”还是到市场上“购买”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并没有回答哪些因素决定着内部组织费用或市场交易费用的高低,也没有给出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时可操作性的建议。威廉姆森(1991)[2]通过引入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等关键变量,进一步解释了企业的边界和规模问题,认为只有当资产专用性程度和交易频率都较高时,企业才会代替市场,出现纵向一体化;反之,当资产专用性程度和交易频率有一个不高时,其他治理方式就会替代企业治理。

第三,产权理论说。在交易双方信息对称和无成本讨价还价的假定下,产权理论利用正式的G―H―M模型论证了不同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包括非一体化、甲方控制的一体化和乙方控制的一体化)对事前专用性投资激励的影响。并指出,虽然任何一种纵向一体化模式在事后总是有效率的,但都会对事前的投资产生不同程度的扭曲。这种扭曲又表现为谁在纵向一体化后的企业中拥有控制权谁就会出现投资过剩,而处于被控制的一方则会投资不足。

2.产业组织学派

第一,垄断动机说。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厂商选择纵向一体化,除了考虑市场交易费用外,还考虑市场结构的影响问题,产业组织理论的传统分析范式是“结构―行为―绩效”(SCP),市场结构会影响组织模式的选择,从而影响组织的绩效。当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市场集中程度较低时,市场交易是主要的选择模式;当市场出现垄断,尤其是垄断程度较高时,将产生控制程度很高的组织模式。例如,一种极其重要的投入品的唯一供应商可通过购买制造厂商进行前向纵向一体化,垄断最终产品市场从而提高他的垄断利润。相似的,厂商或许会购买它唯一的供应商以提高联合利润。通过一体化,厂商具备了价格歧视,消除竞争或阻止进入的能力,从而可以创造或提高它的垄断利润。

第二,技术经济和技术创新说。技术创新和扩散提高了企业内部包括研发过程等的不确定性,导致研发成功的概率降低,使得企业不得不加大R&D投入以获取更多技术创新成果。正是基于企业内部研发在技术进步条件下不确定性的增加,企业倾向于采取外部化的形式,通过出售、剥离等手段将企业的内部交易变成市场交易,在有利于对环境变化做出灵活反应的同时,促进了企业纵向一体化的收缩。

第三,产业生命周期说。由Stigler(1989)[3]认为一个产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随着产业生命周期改变而改变。在新兴产业中广泛存在后向一体化,因为对中间产品的需求太小难以支持独立供应商的专用性投入,随着产业增长,对新产品需求的增加引致中间产品的需求扩张,递增的产品收益将导致产业的纵向分解,而当产业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以后,产品需求减少将导致新的纵向一体化的趋势。

第四,规避不确定性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观念已经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生存观念,正在向对农产品安全、营养等较高层次的需求转变,尤其是对农产品的安全需求已经被当前时期我国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对农产品安全需求的提高要求农产品供应者能够对自己产品的安全性负责,以期减少不确定性的影响。但作为销售地点流动性大、交易随机性大的农产品行业,缺乏一般商品行业的信誉体制,消费者很难追溯农产品的责任人。市场经济条件下,买方需求决定着卖方的供给对象、供给模式等,消费需求的变化使得供应方式也应该相应调整,这成为我们研究农产品加工业纵向一体化趋势的前提。

总之,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纵向一体化理论主要是从规模经济、市场需求、技术经济和产业生命周期等角度而没有从交易费用和产权等角度来研究企业之间的纵向交易关系。而这又与新古典经济学假定交易费用为零是直接相关的。

(二)文献检索

近几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从企业或行业的微观数据出发,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资产专用性、产权结构和不确定性等纬度进行验证和探索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的决定性因素(Spengler,1950;Arrow,1975;Grossman & Hart,1986;Perry,1989;Baumol,2001)[4],例如对美国食品加工产业的一体化过程及其动因研究(Kliebenstein & Lawrence,1995;Rhodes,1995;Ward,1997;Martinez,1999)[5];还有一些集中在对农产品加工纵向组织模式的绩效比较研究(Azzam,1996;Kinnucan & Nelson,1993;Boehlje & Schrader,1998;Cotterill,2001;Bhuyan,2002)。[6]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六方面:一是对农产品加工业TFP的研究和测度,估计中国食品加工业技术效率及变化趋势,如张莉侠等(2006)、赵燃等(2008)[7]、蔡海龙等(2008)、靖飞等[8](2009)、刘志雄等(2009)[9]、郑宏等(2011)的研究视角大多数是基于全国范围内农产品加工业或某种具体农产品行业TFP的研究;二是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空间和产业集聚的关系实证分析,如乔朋华(2011)[10]、郭昱等(2008)、秦建军等(2010);三是对FDI对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增长和农民收入影响研究,如吕立才等[11](2006)和韦珍(2011)[12];四是对于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分析,如吴学君等(2011)[13];五是应用投入产出方法并结合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如郭利京(2011)[14]等;六是运用案例分析,结合纵向一体化战略的理论对中国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如文理等(2009)认为企业实施“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向前一体化发展战略,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成功模式。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发现,关于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效率考察、产业集聚及FDI对加其成长和绩效考察的研究较多,而对纵向一体化的研究文献缺乏农产品加工业宏观层面的实证研究,尤其缺乏对农产品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为此,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将从诸多影响因素中,进一步探索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纵向一体化的变化以及来自其自身特性、行业竞争状况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程度。

三、模型构建、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一)模型构建

本文实证检验涉及作为因变量的行业纵向一体化和作为自变量的竞争程度、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等,还包括影响行业纵向一体化的相关控制变量,笔者在此利用面板数据,采用如下线性回归模型进行计量分析:

VIit=β0+β1RDit+β2PIit+β3MSit+β4CDit+β5LOARit+β6LOARDit+β7DGit+β8ITLit+εit(1)

上式中:下标i代表十二个农产品加工行业,下标t代表时间,时间跨度是1999―2009年;VI代表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纵向一体化程度指数;被解释变量VI 代表企业纵向一体化,也就是企业纵向一体化的程度;解释变量TE为全行业技术进步水平。控制变量方面,MS和CD分别代表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LOAR和LOARD为资本结构和资本密集度,是影响纵向一体化的财务层面因素;DG为市场需求波动,反映不同生命周期的农产品加工行业对纵向一体化的影响程度;ITL为信息化技术水平;β为待估计系数,其中β0为常数项,εit为误差项。我们将上述假设变量、变量含义以及理论预测符号用表1列出。

表1变量衡量标准及其描述性统计(全部样本)

变量衡量标准单位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预期影响方向纵向一体化程度增加值/总产值%0.320.141.9020.139技术进步R&D经费万元94601.2147580.11097905.30.0++专利数量个140.19201.781610.00.0++市场结构资产总额/企业数量%2.605.8250.1110.187+/-竞争程度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利润)%0.930.061.0680.646-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57.429.8886.5223.35-资本密集度资产总额/销售收入%1.210.473.1430.466+市场需求波动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本期销售收入%16.0015.4491.48-55.2+/-信息技术水平微电子控制设备占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比重%12.868.7150.770.06-(二)变量选择

1.行业纵向一体化程度(VI)的测度主要包括五种方法:一是被广泛应用的价值增值法(VAS)(Adelman,1955),以增加值占销售额之比作为衡量指标;二是主辅分类法,由辅助业务在所有业务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纵向一体化程度,辅助产品越多纵向一体化越大,一体化程度越强;三是纵向产业联系指数法(VICI),主要由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指数所构成;四是投入产出分析法(MacDonald,1985);五是微观分解处理法(MA)(Masten、Meehan & Snyder,1991)[6],主要由几个变量组合而成,共同予以解释。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及可操作性,本文选择Adelman(1955)[5]的价值增值法,该比率越大,说明外包水平越低,一体化程度越大。因此,VI 值越大,说明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越大。

2.对于技术进步水平的衡量,可以从研发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来衡量,前者包括R&D经费支出、R&D人员数量和研发强度,后者包括专利数量和新产品销售收入。本文分别用代表投入和产出的R&D经费支出(RD)和专利数量(PT)作为解释变量,以保证实证结果的稳健型。如Armour & Teece(1980)通过对美国汽油产业的纵向一体化和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实证分析发现,技术进步对于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选择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3.由现代产业经济学原理可知,企业规模与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的关系并不十分确定。例如,企业规模越大,逆向一体化或者外包的情况越可能出现。企业平均规模越大,由于内部控制的成本增加大大超过了由纵向一体化所带来交易成本的节约,所以企业规模越大对于纵向一体化程度的影响并不十分确定。本文使用行业的总资产与某行业企业数量的比值来衡量市场结构(MS)的替代指标。

4.行业竞争程度主要以赫芬因德指数(HHI)、营业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CD)和净利润波动率(VNE)三个变量来反映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其中HHI 的计算方法为:HHI = Σ(Xi /X)2,Xi为企i的销售额。考虑到无法获取样本区间衡量行业市场竞争程度较好的指标(Herfindahl指数),本文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采用CD=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利润),该指数越小,说明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越倾向于采用纵向一体化。

5.Adelman(1955)认为新兴产业成长得越快,生产专业化和供应依赖问题就显得越突出。由于产业成长年龄数据难以获得,作为替代变量的选择,Polli & Cook(1969)采用产业需求增长速度来区分产业生命周期,正如Levy(1984)& Stigler(1968)所假设的那样,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为了降低信息成本往往更倾向于纵向一体化。

6.其他解释变量:资本结构(LOAR)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平均资产负债率越高的行业一般被认为偿债能力越弱,破产风险较大,因此企业选择一体化生产的动力越小。本文预期产业资本密集度与农产品加工业纵向一体化程度均正相关,并采用农产品加工业每个行业的总资产值与销售收入比来衡量产业资本密集度,用(LOARD)表示。信息化技术水平(ITL)可以用微电子控制设备占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比重加以衡量,现有多数研究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导致企业专业化生产,而纵向一体化会缩小。

(三)数据来源

本文的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9年历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年鉴》(2001~2009年历年)。鉴于相关年份统计资料和口径的不同,本文选取的农产品加工业包括食品加工业(PFD)、食品制造业(MFD)、饮料制造业(MBE)、烟草制品业(MTB)、纺织业(MTX)、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MWR)、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MLF)、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MWD)、家具制造业(MFU)、造纸及纸制品业(MPP)、印刷业与记录媒介的复制(PRI)以及橡胶制品业(MRB)共12个行业。另外,按规模大小将农产品加工工业企业分为规模以上和大中型,按所有制将其分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和“三资”工业企业,共四部分。

本文采用产品销售收入作为衡量各行业产出的基本指标,它可以衡量一个企业的销售能力,同时也反映一个企业的库存管理能力;采用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作为衡量各行业投入的基本指标。其中,产品销售收入以1998年为基期利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平减,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以1998年为基期利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平减。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论文采用Eviews 6.0软件对模型(1)进行全样本估计。面板数据的估计方法主要包括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本文经过Hausman检验,四个样本模型均拒绝随机效应原假设,选择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由模型回归结果可知,除“三资”农产品加工业的判定系数(R2)较低外,其余均在0.9以上。

考虑到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其余三组的判定系数较好,且三组都以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了总体显著性检验(F检验),表明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各种规模和类型产业纵向一体化水平与所选解释变量存在显著性关系。对应解释变量前系数的符号完全一致,方程拟合度较高,而且通过了方程整体的显著性检验。本文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考查单个解释变量的参数估计结果,可得到如下实证结论(见表2)。

(一)技术进步对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比较显著的正效应。本文利用研发支出费用和专利数来衡量行业技术进步程度,可以发现专利数对国有及控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纵向一体化具有一般显著的正向影响,类型一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在我国的农产品工业行业中,技术进步越快,国有及控股企业越倾向于采取纵向一体化的方式组织生产。然而,技术进步对于其他类型和规模加工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的并不显著,这点值得深入探讨。

(二)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以资产总额与企业数之比,以及营业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作为衡量指标的市场结构系数和竞争程度在4个样本模型中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行业内企业数量越多,控制市场的能力就越低,市场存在较少的利润空间,因此企业会倾向于提高产品增加值以获取更多利润,采用专业化生产或者部分业务外包的方式,最终导致纵向一体化程度降低。由于我国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巨大,而“三资”企业数量较少,所以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对“三资”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即来自中国本土市场的竞争程度越激烈,农产品加工“三资”企业越倾向于采用紧密的纵向一体化方式来规避对于原材料供应的外部依赖性,从而降低不确定。

(三)资本结构和资本密集度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正向影响,显著水平均在1%的水平上。资产负债率和资本密集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资产负债率越大,说明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越大,为了规避风险,企业进行一体化生产的能力和动力相应减弱,而会将部分业务外包出去,使得企业纵向一体化缩小。

(四)市场需求波动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显著影响,显著水平均在5%的水平上。而对于大中型和国有及控股企业的影响十分显著,但是影响方向正好相反,根据Stigler(1968)的产业周期理论认为,在产业发展的初期,企业采用纵向一体化的结构;随着产业的快速增长,企业纵向分离的趋势增加;在产业减速增长到接近最繁荣的时期,由于竞争的激烈,企业将再次倾向采用纵向一体化的结构。在产业衰退开始,企业倾向于纵向分离;在衰退接近结束的时期,企业又倾向于采用纵向一体化的策略。这一点正好可以证明我国大中型、规模及以上和国有控股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成长阶段和纵向一体化发展趋势。

(五)此外,信息化技术水平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并没有显著影响,与理论预期不一致。可能原因是,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中,微电子控制设备所占比例较低,没有起到促进专业化生产的应有效果,而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及控股企业并没有延续“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经营模式,与其他性质工业企业之间的差异在逐渐降低。

五、结论和启示

(一)主要结论

本文根据交易成本和产业组织学派等理论,以理论预期为基础,利用1999―2009年间我国12个农产品加工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这说明行业内企业数量越多,控制市场的能力就越低,市场存在较少的利润空间,因此企业会倾向于提高产品增加值以获取更多利润,采用专业化生产或者部分业务外包的方式,最终导致纵向一体化程度降低;其他控制变量方面,资本结构和资本密集度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正向影响,市场需求波动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显著影响,信息化技术水平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并没有显著影响。农产品加工业市场竞争越激烈、市场需求波动越强,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动力越强,进而对紧密型纵向一体化模式的要求就越强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企业将会选择一体化的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一体化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将成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演进趋势。

(二)研究启示

如何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纵向一体化,是市场机制下市场经济主体的自主选择行为。垂直一体化给加工企业带来额外成本的增加并不能抵消节省的交易费用。有少数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尝试把农产品的生产阶段纳入自己的企业内部进行生产,意图减少交易费用和不确定性,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选择这种方式的同时也会增加很多额外的管理费用,生产组织费用,原材料浪费等各种问题。纵向一体化既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也不一种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不断适应,不断优化的多样化的博弈过程。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纵向一体化并非简单的企业外延的扩张,其本质是上下游产业间通过组织拓展和建立科学的契约关系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为此,政府在引导农产品加工业纵向一体化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和竞争程度的农产品加工行业要分类分阶段进行指导,发挥先进企业的带头作用。借鉴我国经济发展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人带动后富的人”路线,在农产品供应链发展中,政府应该鼓励、提倡出口或者“三资”型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农产品加工业模式,并逐步推广到以连锁超市为供应链终端的农产品供应企业。待到条件成熟,尤其是当超市能取代农贸市场成为我国主要农产品销售场所时,农产品加工业自然将会演进为纵向一体化的结构。

2.完善相关法规,切实保障加工业体系中各相关成员的利益。例如公司、合作社、基地和农户之间的不完全性合同,虽然合同各方都有收益,公司往往具有“剩余”(合同未尽事宜) 的最终解释权。而公司、合作社、基地和农户之间的利益是冲突的,所以一些合作社、基地或农户的利益难免受到侵害,将会阻碍合作的进行。所以,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为农产品加工业的纵向一体化提供一个公平、公开、透明的环境。

3.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扶持、鼓励优势农产品企业。纵向一体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供应链整合,它要求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经济实力、技术优势、整合能力等更为严格的先决条件。农产品加工业一体化需要大企业承担起生产―收购―加工―运输―零售等诸环节的主要任务,对农产品加工实行企业化运作管理。

参考文献:

[1] Williamson, 1979, “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XXII, No.2: 233-261.

[2]Williamson, 1991, “Compa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6: 269-96.

[3] ][美]斯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

[4]Grossman,G. and Helpman,E.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M ]. M IT Press,Cam bridge,MA. 1991.

[5]Keesing,D. B. and Lal,l S. Marketing,Manufactured Expor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Learning Sequences and Public Support,in Helleiner G. K.(ed.),Trade Policy,Industrialization,and Development:New Perspectives[M]. Clarendon Press,Oxford,1992.

[6] J. M. Wooldridge. On Estimating Firmlevel Production Functions Using Proxy Variable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M] . Economics Letters. 2009,104:112.

[7]靖飞,俞立平.中国食品工业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基于各省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09(9).

[8]刘志雄,何忠伟.中国食品加工业的技术效率及变化趋势――跨省随机前沿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2).

[9]赵燃,骆乐,韩鹏.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长[J].中国农村经济,2008(4).

[10]吴学君.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3).

[11]乔朋华,王维.农产品加工集群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要素研究――基于黑龙江省调查数据 [J].农业经济问题,2011(2).

[12]珍韦,王征兵.陕西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基于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3]吕立才,黄祖辉.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影响的实证研究――增长、国内投资和就业[J].中国农村经济,2006(5).

[14]郭利京,胡浩,杨丽.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关联特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11).

[15]Adelman,M. A.(1955).Concept and statistical measurement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In:Business concentration and price policy(pp. 281-322).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责任编辑:吴锦丹

收稿日期:2011-09-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清真畜产品安全高效供应链垂直协作关系研究――从加工企业角度”(项目编号:70903001)

作者简介:王瑜(1978-),男,宁夏青铜峡人,北方民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现代农业与产业组织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