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先秦儒家文化创新中的担当意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先秦儒家文化创新中的担当意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4-202-01

摘 要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每一种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糟粕的部分,需要后人果断的加以剔除,丢而弃之;精华的部分,需要后人合理的继承,扬弃新生。继承绝不是抱残守缺,率由旧章,而是在守住其基本精神和核心要素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先秦儒家正是在继承周的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新的,而正是在这种传承创新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担当意识。

关键词 儒家 创新 担当

先秦儒家文化创新中的担当意识,是指以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士人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在特定的文化转型和社会心理失衡时期,由于人生与文化的困顿,一些先知先觉的儒家知识分子怀抱忧患意识,对自身所处的文化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发掘出旧文化的病症所在,努力用自身的努力创造、迎接新文化的到来。

孔子之时,周室衰微,纪纲凋零,名实混淆,旧章紊乱,周礼何以能行,其依据何在,又怎么去行,其何以延续下去,孔子面对这一问题,奋而担当,勇于创新,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理论。即以道、德、仁为本,以艺、礼、乐为用,赋予周礼以形上的根据,把礼的形式充实化,立于人心之中,并与天道相接续,形成儒家基本的架构格局。

孔子在继承和发展周人关于“天命靡常”、“敬德保民”思想的同时,提出了“轻天命,重人事”的着力方向,把认识的对象从天命转向人本身。在人本身的内在依据上,提高了“仁”的理念。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以“仁”为核心建立起了儒家的学说。首先把“仁”作为自我修养的基本道德取向,以成己。为此孔子提出一系列修养美德,如仁、义、礼、智、信、诚、勇、恭、敬、恕、敏、刚强、果敢等。二是以“仁者,爱人”为核心,以成人成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泛爱众,而亲人”“钩而不网,弋不射宿”等理论。三是以“仁”为基础,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理论,提出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惠民利民”、“富之教之”等思想和主张。四是在思想方法上,孔子提出“中庸”思想,其中又以“尚中”为逻辑起点,以“时中”为中心,以“中正”为标准,以“中和”为目标,形成了独特的“中庸”思想体系。

孔子在周礼不行之时,担当起文化传承的重任,开启传承不息的儒家之学,非大担当、大智慧、怀不能至此。

孔子虽将天道与人道相连续,但语焉不详。如何把天道和人道的连续架构起来,把天道加以具象化落实于人道,便摆在了后来儒家士人的身上,把这一重担担当起来的是孟子。孟子在继承《中庸》形而上理论架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作为天道的“诚”内化于“心”,并且由“心”推出“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并指出人性皆有“四端”,只是由于人沉沦于物欲,而迷失本性,只要人们存心养性,发挥自身良知良能,寡欲、求其放心,不但可以知性、知天,而且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人,达到儒家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的理想追求;而诸侯如果能够从自身先天存在的“四端”出发,以不忍人之心,推己及人,实行仁政,不但可以统一天下,而且可以达到古先圣王的境界。

孟子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使儒家思想保持了自身的活力,从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和人的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强化了孔子“仁”的理论的思想内涵,使之成为具有生存价值的一种理想与信念。也正因为此,孟子被尊为“亚圣”。

继孟子之后,战国又一位儒家大师是荀子。在荀子思想中,“天人相分”和“人性恶”是他的独创。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性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通过“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在天人关系上,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认为天有“天职”,人有“人分”,人能制天命而用之。“天人相分”和“人性恶”是荀子和孟子的不同之处。总的来说,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论语・为政》《论语・述而》《论语・颜渊》《论语・雍也》《论语・学而》《论语・述而》《孟子・公孙丑上》《荀子・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