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英语听说技能培养的策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英语听说技能培养的策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大学生英语听说技能是大学英语教育中的重要问题。目前听说训练中存在如学生听说基础薄弱、听说课程体系不够成熟等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试图找出合理的解决途径,如加强语音培训,加强教材、教学设备、教学方法改革等。

关键词:大学生英语;听说技能;策略

作者简介:孙雷(1976-),女,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0-0079-03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当前,大学生英语听说技能着实令人堪忧。切实扫除听说障碍,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成为新一轮教改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听说技能训练中的突出障碍

(一) 学生听说基础薄弱

现行的初高中英语教学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听说能力的系统培养。学生在英语听说训练方面尚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梯度训练过程,因此,学生不具备听说的基本素质。很多大学生英语交流能力较差,甚至还存在初学者交际中常见的羞怯心和恐惧心理。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各地师资水平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的英语语音存在不准确甚至错误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英语听说的热情。诸如此种英语根基薄弱的问题使大学生无法跟随教师完成大学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部分学生即使能够勉强跟随,其进步空间也很有限。

(二) 课程体系建构尚不完善

大学公共英语听说教学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目前,听说课程更像是英语精读课程的子课。没有按照听说技能培养的自身规律来设计其课程。该课程的教材选择、课时分配、教学设备、教学方法、测试方式、课后延伸等方面存在较大可改进的空间。

1、听说教材不够独立。现行的各版本听说教材几乎完全依附或从属于精读教材系统,成为精读课程相应单元教学活动的延伸。

2、听说课课时不足。现高校精读课程一般是70课时,而听说课仅为30课时,即每周仅90分钟的听说授课时间。如此少的训练时间与听说课程的本质属性――实践性是相违背的。

3、教学设备落后。很多听说课目前还采用录音机播放磁带的方式进行训练。录音机播放的效果、音量、选择播放方式等方面都很落后,严重地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4、测试方式不健全。目前,听说能力测试还没有自己的测试体系,基本上是合并在精读测试中,而且仅占其10%测试份额。

5、教学方法陈旧。听说课程基本上是大班授课,每班授课人数70人左右。该课程的实践性要求每位学生尽量能够参与到听与说活动中来。庞大的学生人数与人人参与的要求成为目前教师们比较困惑且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很多教师受到教学日历及教材的限制,只能采取听录音材料然后核对答案的授课程序。因此,听说课堂陷入沉闷与枯燥的境地。

6、课后延伸活动不足。目前,听说课内容基本上是围绕教材展开,而教材本身缺少课后延伸活动;部分教材即使涉及课后延伸活动也只有象征性的草草几句要求,并没有具体的讲清学生课后应该怎样去做,缺乏具体操作性。

二、提高英语听说技能的对策

(一)加强听说基础知识的学习

为了使学生能够有充足的信心和长足的发展进步空间,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基础语音语调的辅导练习。

1、重新学习英语国际音标。教师需要准备相关语音学习资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语音学习计划。该计划应包括如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时间分配、教学测试、教学反馈等内容。经过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练习,学生基本可以做到发音比较标准。

2、建立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英语学习很大部分都是零打碎敲,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学会利用零散的时间养成固定的学习习惯,做到轻松学习英语。我们建议学生建立固定英语口语练习搭档,充分利用课间、课余、网上、闲聊、散步等时间进行英语口语实践。同时,要求学生每人准备语音随身记录本对语音进行随时跟踪式记录。

3、建立英语兴趣小组。由英语学习成绩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组织建立英语兴趣小组,展开英语娱乐活动,吸引更多学生来体验英语学习带来的乐趣。我们目标是营造一个英语学习的浓厚氛围,使学生可以进行“浸入式”英语学习实践。通过以上的英语听说实践,基本上可以使学生们对英语产生兴趣,同时,使学生有能力、有途径去学好基础英语,如语音语调等。只有基础提高了,学生才能够积极配合教师教学进度,在课堂上才能流畅地听说,自由地表达,才能进行更高级的英语学习。

(二)逐渐完善听说课程体系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课程有效进行的根本保障。目前,英语听说课程体系还没有达到成熟水平。本文认为,听说课程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1、创造性地使用听说教材。目前,出版的听说教材很多都是依附于精读教材,缺乏听说技能培养的系统性。在教学中,应创造性地有选择地使用现有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联系的梯度恰当;二是听说结合紧密;三是说话主题有吸引力。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的第1单元《Time-Conscious America 》听说综合训练部分(P14)中的训练一直是围绕着精读课文展开,学生已经厌烦了不断重复同一个话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特别设计了另外一个题目:“如果你只剩3天的生命,你想做什么?”这样一个有吸引力的话题一经抛出,学生们利用已经掌握的本单元知识迫不及待地开始交流想法、积极表达,课堂效果明显提高。由此可见,教师是教材最好的裁剪者。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教材进行合理调整,从而使教材更加适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

2、适当增加听说课学时。足够的学时是学生训练听说技能的保证。目前,英语听说学时每学期保持在30小时左右,这样短的时间很难彻底完成规定的8个单元的训练。

3、现代教育技术与听说课程的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对英语课程的辅助作用是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多媒体技术对英语听说课程的辅助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1)课堂多媒体的使用。课堂中多种感官刺激对学生来说有利于记忆理解、吸收消化。良好的视觉刺激能够增强听说训练的兴趣,也能开拓学生的视野。(2)学生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听说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学生保证一定的课余训练时间。依托于多媒体教室和教学资源库进行的自主学习是真正提高学生听说水平的良好途径。

4、健全听说课程测试体系。听说课程应该脱离大学英语精读测试体系而独立进行。听说课程的测试体系则更要侧重于形成性成绩评价。我们建议形成性成绩要占总成绩的50% 以上。课堂中的总结、汇报、 讨论、小组分享、搭档分享、小竞赛、小游戏等方式都应该成为形成性成绩的一部分。总之,形成性成绩给定的初衷是:发现每一位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优点并给予适当鼓励;期望每一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点滴进步都能够外化为教师及同学的肯定再内化为不断进取的动力,真正地爱好英语、学习英语。

5、尝试更新教学方法。如何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是目前教师着重思考的问题。我们尝试了一些教学方法:(1)传统教学方法。听资料――做练习法。教师首先放录音资料,学生随后作大量练习并就资料、信息进行适当的交流。我们发现采取这种方法虽然课堂秩序井然,但学生兴趣不高。(2)任务型教学的小组讨论――汇报法。全班学生按临近原则分为4-5人的小组,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给出的话题进行讨论并记录,最终以报告形式汇报给班级,教师结合其他小组的评价给出成绩。我们发现此种方法学生参与面扩大、学生的主动性有所提高。但活动时间紧迫、秩序混乱也是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3)自由英语表达形式。自由表达是训练听说的最好方式。鉴于学生英语基础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课堂上进行类似的训练。如与自己的搭档在限定时间内进行自由表述及在小组内进行自由表达而不进行汇报的方式。学生处在一个比较自由、没有压力环境下听说英语,增加了学生自由应用英语交流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下转22页)(上接80页)但此种方式对教师的组织能力是一种挑战,有时还会造成学生训练成绩模糊等问题。目前,我们比较倾向采用综合交际教学法,但是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还有待提高。

5、课后延伸活动的可操作性。课后延伸活动是课堂训练的补充、反馈。我们在布置课后活动时要把握以下原则:(1)活动要求尽量详细具体,最好可以设置几个备选题目,以利于开阔学生视野。( 2 )活动要有评价监督机制。没有评价跟踪,学生可能产生倦怠懒惰情绪,无法按时完成任务。(3)布置充满争议性的话题。只有争议性的话题,才能留给学生足够讨论和思考的空间。(4)布置的话题要紧贴学生的学习生活。充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有意愿去说、有能力去说,听说的效果也会比较好。

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的不仅是学生自身,还有教育者、学校,甚至是教育部门的相关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郑亚娟. 论教改中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08) .

[2] 桂师春.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 倪锡英、李冰冰. 多媒体环境下英语听说教学策略探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4] 王笃勤.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2,(05).

[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 Li Rong 2003. Factors that Chinese students believe to affect their oral fluency.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