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公民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公民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随着民主政治制度的普及,公民教育已经为世界各民主国家所重视,受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差异的影响,其目标、内容以及教育模式各不相同。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公民教育的偏差或缺陷越来越明显地暴露了出来。缺乏公民素质的城市居民给基层社会建设与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会对中原经济区建设造成一定不利的影响。在一个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省份,进行公民教育是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支撑科技经济发展的关键。对建设教育强省、中部人才高地的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 键 词】公民教育 中原经济区 发展趋势 意义

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一般指国家或社会根据有关的法律和要求,培养其所属成员具有忠诚地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品格与能力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的爱国心、公德心以及权利和义务的意识。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途径,促使公民养成对自身主体身份的正确认识,培养人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使人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具有现代意识的人和人的觉悟的公民,成为一个独立的、自由的、能主动追求自己幸福的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文明的公民[1]。

一、公民教育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主题也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探索加强民主政治方面的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公民教育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在法制、道德、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等三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公民法制教育的作用

公民法制教育,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只有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在法律框架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才能够实现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法律意识与道德意识是公民意识的两翼,缺一不可。“两翼”成长的关键就是要加强对其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法制教育是以培养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法律信仰为目的的,是全面提高公民素质的内在需要,是公民意识教育的保障和核心内容,是减少公民违法违纪现象的强有力保障[2]。

加强公民法制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的一项主体工程、基础工程,有利于扎实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首先,公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依法治国就是人民(在法律上就是公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公民的公民意识愈强烈成熟,其依法治国的主体作用就愈发挥得充分到位。其次,公民是现代国家的要素,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每一个公民民主政治素质的好坏、自由平等意识的多少、法治正义理念的强弱、公民道德水平的高低,都会直接影响到依法治国的进程,决定着法治国家建设的成败。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宪法教育,在公民法制意识教育中,正在进行的法治宣传教育是有效途径之一,但应该创新法制教育的形式,弥补法治宣传教育所欠缺的内容[3]。

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是推动依法治国的内在驱动力。对公民进行法治教育,培植公民的法治意识,是决定中原经济区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没有现代法治意识的确立,没有公民对法律的普遍信仰,公民的守法精神和良好的法治气氛就不能形成,中原经济区建设就会成为纸上谈兵。

2.公民道德教育的作用

法律所规定的义务是最低道德标准,道德属于法定义务以上行为规范。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通过加强公民政治道德教育,提高公民政治道德素质,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政治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政治道德目标,更为理性地对待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诉求,做有政治责任感的公民。

公民的道德素养、文明水准是整个中原经济区素质的体现,不仅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现代公民的基本纲领和基本方式。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为构建文明法治、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是构建和谐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前提。同时公民道德具有特殊的调节作用、价值导向作用和教化作用,能够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发展。

公民道德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社会各界都要积极支持和参与。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要切实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大力加强基层公民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继续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要注意创新公民道德建设的方法和手段,及时总结新鲜经验,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坚持求真务实,从最基本、最基础的事情做起,狠抓落实,抓出成效。着眼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和弘扬,使人们的道德素质得到切实提高。应注意的是现代德育不再是培养顺从听话、缺乏主体性的公民,而是要培养具有自主性和独立人格、既有义务感又有权利意识的现代公民[4]。

3.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中价值观念体系是多样的,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和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是社会价值体系的灵魂,在整个社会的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并引领和主导同一个社会的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无论何种社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目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意识越来越呈现多层次性。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也不能不顾人们思想道德的客观差异,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集中回答用什么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科学内涵与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扎实推进作为战略部署[5]。对于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文化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更好地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对世界文明和进步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中原经济区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对中原经济区的软实力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公民性塑造和公民品格的培养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与塑造提供根本性支撑。它能够成为一种桥梁和纽带,在当下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文化断裂的背景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相辅相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价值真空、道德滑坡和社会失范等现象,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塑造与推行提供多维支撑机制和互动融通桥梁,从而促进文化更新的社会资源累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6]。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新时期河南人的“三平”精神,积极宣传和维护“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难、侠肝义胆”的河南人形象。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二、公民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大力发展中原经济区的进程中,进行公民教育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公民教育的公平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教师队伍问题及其公民教育的保障问题等。

1.公民教育的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是人类的一种教育理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里的表现。瑞典著名教育学家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公平主要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教育起点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和教育结果的平等。坚持公民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保障公民、特殊群体孩子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涌人,他们的适龄子女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受教育群体,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应运而生。其主要问题在于义务教育阶段体制的缺陷:从教育起点的不公平来看,户籍管理体制不合理,户籍制度限制了部分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从教育过程的不公平来看,民工子弟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等,主要体现在公立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质量上的差异;从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来看,缺乏良好的正规教育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民主化的主要原则之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以致成为“两会”的重点问题之一。诚然,就现实条件而言,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的实现受到诸多限制,但是我们必须通过以下途径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公立学校要承担起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重要任务;加强培养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水平[7]。

2.公民教育的创新体制机制

公民教育要发展,根本在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水平,必须依靠改革创新来破解发展难题,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公民教育体制机制。

如果说公民意识教育是公民教育的灵魂,公民素质的提高是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那么制度创新就是公民意识教育的保证。公民的主体意识塑造、政治角色认同与政治能力培养都依赖于各项制度的创新与保障。

例如郑州市坚持以实现“外来农民工子女和本地孩子同城待遇”为目标,积极创新体制机制,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主要做法包括四个方面:纳入政务范畴,保证农民工子女正轨入学;拓宽入学渠道,保证农民工子女就地入学;实行“入学绿卡”制度,保证农民工子女方便入学;落实同城待遇,保证农民工子女平等入学。

3.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推进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保障。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师德建设是灵魂,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是核心,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是有力保障。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适应“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些都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进程,关系到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成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第一,做好师范院校教育工作,确保中小学任教教师多为师范专业学生。第二,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尤其是保证农村老师的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第三,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第四,实施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项目。将中原经济区全区各级各类学校中青年教师住房纳入各级地方政府保障性住房解决范围。制定教师流动公寓建设总体规划,建设一批教师流动公寓,鼓励城区优秀教师支教。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推进“国标、省考、县聘、校用”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推进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工作。各地严把教师入口关,完善教师退出机制[8]。

以“国培计划”为抓手,全面加强教师培训工作。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经费5.5亿元启动实施“国培计划”,共计培训中小学教师115万人,农村教师110万人,占参训教师总数的95.6%。郑州师范学院在中原经济区的“国培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成功获得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培训机构资质。

4.公民教育的保障问题

公民教育离不开资金、资源、人力等的投入,公民教育投入是支撑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惠及千家万户,造福子孙后代。公民教育投入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之一。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保障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就学问题日显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门提出要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具体来说,各级政府要把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将较多承担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学校的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各地财政部门要安排必要经费,对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通过建立完善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促进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教育的环境明显改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

三、小结

公民教育是强省富民的根基和先导。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推动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省份,进行公民教育是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支撑科技经济发展的关键。围绕建成教育强省和中部人才高地的目标,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律,突出着力重点,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一定要突出公民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

参考文献:

[1]蒋笃君.浅谈公民教育的意义[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1):54-55.

[2]徐刚,韩卓丽.浅析法制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J].法制与经济,2011(2):73-77.

[3]张莉初.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宪法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176.

[4]翟 楠.德育政策中的公民教育:文本分析与政策建构[J].教育科学,2011,27(5):20-24.

[5]范广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高职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7(5):65-68.

[6]张翠梅.公民意识的培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183-185.

[7]张伟,陈月霞.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8(11):216-217.

[8]焦新.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N].中国教育报,2011-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