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阐述了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中,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现状、内涵与特征、理论基础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为实现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一、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

在教学改革的热潮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理论研究的重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1]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调研组制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六十条建议中,第44条指出“充分适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基于多媒体技术等学习资源,可以动感地将知识、信息、问题情境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多维地感知认知对象,并根据个人的学习水平灵活、恰当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帮助其创建个性化学习资源空间。”[2]这些文件精神都在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都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整合的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一些教师仍然不能将信息技术与自己所教学的学科进行丰富多彩和有效的课程整合。其主要问题有:部分教师在课前做一些与讲课内容有关的课件,试图进行课程整合,但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课件强调了过多的外部刺激,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维空间,学生看的多,听的多,但思考的少,所得甚微;还有部分教师未深刻领会教学思想的实质,或者是信息技术运用得不够熟练,使所教学科的知识点不能充分体现和落实,把计算机和网络变成了外在的摆设,学生在电脑面前只是看看老师的演示,并未上网去查找资源,主动探究,最多是用电脑输入些文字,结果是:多媒体课件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板书,键盘代替了粉笔,计算机大屏幕完全取代了教师的讲解,只是显示手段的变换而已,由于计算机无法将整节课的内容保持在一屏,一节课的整体结构不能一目了然,造成了学生思维断层。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代替了教师与学生的大部分活动,有的教师从开始讲课到结束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堂课看到的只是图像和画面的不断变换,很少有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过程及其表现,教师变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学生面对的是课件而不是教师。还有一些教师占用课堂时间较多,减少了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出现上述现状的原因固然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来自教师,不知道为何进行整合,根本不知道怎么去整合,更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那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怎么整合?如何体现新的教学模式?这是本文论述的核心问题。

二、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特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3]所以,提倡“用技术学习”,它有着一系列与传统教育不同的价值观、学习观、教学观和技术应用观等,重点革新传统的教学关系,变革传统的学习、教学方式。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征是:应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以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灵活快速地获取信息,打破时空界限,以协作交流进行自主发现与探索。建立新型的教学结构,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双主”教学结构,实现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

三、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之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和四大属性。这四大要素与四大属性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型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2.参与理论基础

参与理论是由现代远程教育格雷格·柯瑟林(Gregkearsiey)于1998年针对基于技术的学习环境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参与理论的核心是:创建学习小组,让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协作完成真实的、有意义的项目。这一核心思想包括三大基本原则:相互协作原则、项目导向原则和真实性原则,即Reiate—create—Donate(互动—创造—有益)。

3.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论基础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的变革,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对于学生来说,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实践中有个性的学习,比接受知识更重要。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基础

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全面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求与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四、高职初等小学教育专业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