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红山顶上“防火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红山顶上“防火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因山岩略呈红色而得名“红山”的玛布日山上的布达拉宫顶部,常年驻守着一支不为人知的“国宝卫士”DD公安消防官兵。他们不畏寂寞与艰辛,日夜守护、历经风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使得这座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自23年前他们进驻以来,未发生过一起火灾事故。

临危受命:“国宝卫士”构筑“防火墙”

1984年6月17日深夜,因电线短路,布达拉宫强巴佛殿火光冲天。由于当时消防设施短缺,主要靠人工背水,3个小时后大火才被扑灭。这是布宫1300多年以来的第四次火灾。

虽然在数千军人与群众的艰难扑救下,此次损失远轻于旧时代的那三次毁灭性火灾,但一部稀世经卷《丹珠尔》近半被毁。为修复经书,10多位藏文书法家耗时4年、使用黄金等9种名贵材料冶炼的汁液,补写了约2万张经文;几十名能工巧匠,用了5年时间才使强巴佛殿恢复原貌。

“布宫一旦出事,损失不可估量。”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介绍,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的布宫,供有历代达赖喇嘛灵塔,存有无数奇珍异宝,以及明朝以来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各种封敕、诰命等珍贵历史文物。光高12.6米的五世达赖喇嘛灵塔就裹有3721公斤的黄金,还镶嵌着1.5万多颗包括钻石在内的珍贵宝石。此次火灾敲响了沉重的警钟,翌日清晨自治区政府便指派一个班的消防官兵进驻于此。

“布宫防火不容半点疏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每个士兵都紧绷心弦。可是,这座垂直距离115米多高、东西370多米长、南北100多米宽的木石结构古堡式建筑群,潜藏着诸多火灾隐患。已发现的上千间屋舍内,经幡缠绕、哈达横斜,经书、唐卡、锦缎、绣幔等易燃物重重叠叠,加之朝佛群众燃点酥油灯、焚香,游客吸烟,还有僧舍生火、用电等复杂情况,似无声的命令,催动着官兵们的脚步。

官兵们甚至来不及安置铺位,便分组爬上爬下、左进右出,里里外外地对整个布宫细致排查。不久,消防柜、各种型号的灭火器、水枪等专业设施在不影响古建面貌的前提下“隐形”其内,就连上万米的电线都全部穿上“绝缘衣”,在重要佛殿、文物仓库及布宫全貌还装上了全天候电子监控系统。

有了“硬件”支撑,官兵们便开始20多年如一日的精心守护。“消防不出事,才是最大的功劳。”他们发誓要“把一切火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把火魔远远逼退在外!”

深夜老鼠厮打声,都会把战士们“惊动”起来,他们担心被老鼠衔走的大号火柴擦燃;半山腰的冰块、玻璃碎片,都会引起他们高度警觉,唯恐反光体在拉萨强烈的日照下烤燃枯草。士兵格贵在日记中写道:“虽然有些劳累,但每天排查下来,心里放心了许多,也很有成就感,因为我们保护的是国宝、世界文化遗产!”

排除大患:“流动的火焰”迁“新居”

布达拉宫每天朝佛、游览的人很多,络绎不绝的人流中烟头、香头、酥油灯等“流动的火焰”时刻令消防官兵提心吊胆。

然而,禁止吸烟尚可,限制酥油灯几乎不可能。强巴格桑说,因袭传统,朝佛群众手持酥油灯,“走到哪里点到哪里,坐到哪里放到哪里”,每个佛殿还有“长明灯”,最多的达上千盏。官兵们的眼睛实在盯不过来。尤其在旅游和朝佛旺季,哈达、经幡等易燃物经常突然起火,战士们总是第一个冲过去,甚至用身躯压息“火魔”。

布达拉宫消防班于2003年扩编为中队,警力增加至20人后,他们全体上阵,磨破嘴皮地向来客边敬礼边温和地劝止明火流动。群众起初并不接受,但不管遇到何种情况,战士们总是和颜悦色耐心地解说保护国宝的重要性。为了和群众拉近距离,他们在布宫西侧入口处设了“爱心驿站”,招呼转经老人前来休息,免费提供茶水,借机宣传防火规则。

慢慢地,消防官兵良好的形象树立起来,不少群众还成为义务宣传员。2005年,布达拉宫消防中队扩编为大队,人数增至目前的29人,他们便制作消防宣传画、公告牌、传单在社会上广为宣传。

在僧人和群众的支持下,2006年6月布达拉宫内的千盏酥油灯转移至山下雪城内专门兴建的“酥油灯集中点供处”,山上只保留了强巴佛殿最大的一盏灯。不久,这一既消除火灾隐患又方便朝佛群众的做法被许多寺院纷纷效仿,群众的防火意识有了普遍提高。战士们说,“群防群治”非常重要。多年来他们坚持对布宫内的80多名僧人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并培训出6名专业的喇嘛消防员。

清晨6点30分,时差晚北京近2个小时的拉萨尚属“后半夜”。就在这月明星稀之时,官兵们便起床开始一天繁忙的巡查。尽管最大的“心病”被排除,但他们丝毫不敢懈怠。中午30分钟的轮班吃饭时间来不及打个盹,直至18点送走最后一批游客,会同管理处人员仔细“清场”之后才能喘口气。而晚上,他们还要等到山上几十盏生活用灯全部熄灭后才能就寝。有人算过,战士们爬上爬下23年,相当于走了绕赤道两圈半还多的路程。

“他们是大功臣!”提及消防官兵,喇嘛消防员次旦旺久连声赞赏说,布达拉宫199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实地考察时,对这里的保护工作竖起大拇指。据不完全统计,在日常执勤中,官兵们多年来先后及时遏制了上千起火灾的发生。

守山为家:咫尺拉萨只是“水月镜花”

探访布达拉宫,是多少人向往的事情。可是,眼望山下车流如织的拉萨,常年居住山顶的消防官兵,则需忍受许多寂寞。

“我们许多老兵都不晓得拉萨城区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繁华。”今年28岁的吴昆泽春节前回四川老家结婚,3月初爱人随行到拉萨打工。几个月来,他们只见过七八次面,这还是“钻了”洗澡的空子。因为战士们每两三个星期要轮班到布宫广场附近洗澡,一般都是“两点一线”,洗毕立即返回岗位。

特殊的工作注定了他们特殊的生活。每每提起与丈夫杨成献在成都火车站匆匆见面的场景,杨梅都禁不住泪流满面。

那是2004年年底,布达拉宫消防大队副政治教导员杨成献送退伍老兵路过成都,火车只停40分钟,眼看到了家门口,可又没时间回去。无奈之下,杨梅抱着从未见过爸爸面的7个月大的女儿赶至火车站。

杨成献努力地想让女儿认识自己,可孩子面对这个“陌生人”哭个不止。孩子哭,两个大人也流泪,短暂的团聚,一家3口在泪眼相对中度过。“望着开走的火车,我感觉全身一下子被抽空了一样。”杨梅说,结婚4年了,他只休过两次假,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累计不到130天。

排长龙科和女友相恋3年,就靠着一根电话线维系着感情。2006年1月底,女友进藏刚好遇上龙科值勤,两人匆匆见了一面,龙科就返回岗位。恋人就在大队简陋的招待所里等着他。半个月过去了,女友的假期也满了。

已在此工作了18年的“元老”洛泽登的家庭,更是不知落下多少亏空。这位曾两次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的藏族中年汉子,睡觉都习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刻处于警惕状态。可以看出,那黝黑的脸庞刻满了与火魔作斗争的风霜。尽管家在市区,但他从班长干起,一直到如今的拉萨市公安消防支队副支队长兼布达拉宫消防大队大队长,一直住在营房,两个儿子和全家重担都落在妻子一人身上。

洛泽登的所获得的荣誉最多,可是他身上高原性疾病也最多,尤其是严重的痛风症使他的脚部长期处于胀痛状态。然而,每天他总是第一个起床,第一个站在晨练的队伍前列。

由于长期身居高寒、缺氧的环境,特别是“亲密接触”冰凉的“阿嘎土”地面、墙壁,许多士兵患上高血压、心脏病、风湿症、痛风、腿部无名肿痛、胃炎等疾病。

战士陈冲冲双手有7根手指于去年冬天被冻伤,至今红肿未消。不管冬夏,洗漱从来不用热水,即便是冬夜零下十几度的气温,也不用电热毯,取暖电炉在专人监控下限时使用,这是他们多年的安全用电规则。说话瓮声瓮气的益西次仁患有严重鼻窦炎:“战友们基本上都有‘布宫职业病’,一般都没有时间去治疗。但是,我们非常自豪,因为我们是布达拉宫的消防兵!”

为了集中精力搞好工作,消防战士宿舍至今没有接有线电视;因循佛门静规,活动时只有在宿舍比赛掰手腕,娱乐只有下象棋。

到山下背生活用品这样的苦差事,战士们却乐此不疲、争相前往,因为可以“放风”。从炊事班到布宫后山脚下的菜市场往返一趟,普通人大约需要1个小时,而战士们下山背上粮食只需半个小时就能回来。长期的执勤任务,练就了他们征服高海拔的能力,多数士兵能在12分钟内从山下爬到布宫顶部。

世界文化遗产守护人爱国爱民“菩萨兵”

金秋10月,身临这“离天最近”的古老宫殿顶部,尽管远山被透彻的空气清晰地“拉”在眼前,几块白云游荡在湛蓝的天边,山下藏域风情街景尽收眼底DD高原别样的秋色扣人心弦。但是,就在头顶,那火轮般的太阳稳稳地压下来,烤得人口干咽燥、头晕目眩,本能地寻找阴凉躲避。

这时,人们经常会遇到“国宝卫士”在背着游客和朝佛群众小跑下山。在执勤中充任“义务导游”、救护病患,也是官兵心中的“分内事儿”。

去年3月30日上午,一名韩国妇女因高原反应晕倒在东日光殿平台,值班班长蒋朝辛一边吩咐战士前往救助,一边与大队部联系。几分钟后,患者被背至后山腰停车场,由大队接应车辆护送下山。这名游客清醒后,掏出一把韩币,战士们婉言谢绝,她用生硬的汉语连声致谢。

“那一次真吓人。”在官兵们助人为乐的过程中,也有令他们心有余悸的事情。那是5年前的一个冬日,一位藏东朝佛老妇突然倒在地上,洛泽登迅速背起老人就往山下医院跑。下至半山,他突然觉得背上的人“骨头一下子散架了”。但他没敢停下脚步,也不敢回头看。当放到山脚的车上时,发现老人已过世。得知老人家中无亲属,他们租来车子,请了天葬师,按照藏族传统风俗为其送终。

多年来官兵们累计救助群众和中外游客一万多人次。一位被救护过的美国游客,后来特意托人送来写有“弘扬军人本色,中美友谊长存”字样的锦旗。

官兵们常年赡养孤寡老人次仁玉珍,与拉萨市特教学校“结对子”资助残障学生等事迹广为传颂,被当地群众赞为“菩萨兵”。对此,洛泽登说:“守卫布宫责任重大,这也是展示消防官兵综合风貌的窗口。”

藏族士兵索朗罗布,如数家珍地用汉语给记者介绍布宫结构。他还可以用英语与外宾交流。他拿出老战友编印的藏、汉、英“三语”学习手册说:“这是大家必须做到的事情。”

默默地付出,赢来各级部门数不胜数的表彰。官兵们累计荣获各类集体荣誉40多项,个人立功50多次。去年9月,公安部又授予布达拉宫消防大队“模范消防大队”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国消防部队学习他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优良风格。这是全国公安消防部队继“井冈山模范消防大队”、上海市“车站模范消防中队”等先进集体之后,又一个获此殊荣的消防先进基层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