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谈新课程标准下古诗文教学的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谈新课程标准下古诗文教学的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古诗文的教学需要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转变思维,更新观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让古诗文的教学更为科学、生动,更具诗意与活力。下面谈谈我进行古诗文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诗境,激发兴趣

诗歌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兴趣浓厚,师生迅速进入诗歌境界,这样才能领略诗歌的美,才能与作者共鸣。因此,诗歌教学的第一步,应努力创设诗境,激发学生兴趣。而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诗歌的教学,一方面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完美的展示古诗文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深刻地领悟古诗文的意境,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如教学《暮江吟》一诗时,一开课,我就为学生提供了一段秋天江边日落的视频图像,并伴以委婉动听的古筝曲,让学生通读古诗。既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又让学生在秋江夕照图中领略到诗中所描绘的美景,使学生对诗意有了一定的感知,为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古诗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加强诵读涵咏。领略诗歌美感

学诗词离不开吟咏、诵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因此,在进行古诗文教学的时候,应反复加强学生诵读涵咏的训练,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诵读之时,首先让学生自读,从课题到作者,从开头的导读到课文,再到注释,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大意、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读: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

2、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特别是教古诗,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德,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4、配乐诵读。读出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把诗歌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融合在一起,尽可能将诗歌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韵律。让学生在乐声中诵读,这样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唤起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同时也利于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产生共鸣,从而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通过以上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定被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

三、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应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诗歌中最喜爱、最有感触的部分做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鉴赏,应注重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敢于批判质疑,敢于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教师要做的就是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有位老师在教学《江雪》时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钓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还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谁能想到学生的解读会如此精妙。当然,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也应尊重作者和文本的原意,不能脱离教材本身,作无限制的所谓的发散性解读。

钱理群教授曾说,教学不是单向机械运动,而是一种双向的生命运动,是活的生命。忘情的教师,醉心的学子,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引领,永远令人刻骨铭心。所以有人说:教育是一种缘分。教师的价值在于成为一个人成长生活的光辉瞬间。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本,为学生创造了情感互动与交流的氛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了思想的碰撞,对学生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及时并充分挖掘。更应去珍惜,不能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在我们手中湮没。

四、适时引导,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缺失

新课程实验以来,古诗文教学的课堂常能让人感受到热闹和喧嚣,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因为教师“精彩、深刻的讲授被视为不尊重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拓展被当做应试的产物:宁愿要肤浅的组合、讨论,也不要片刻的思维的沉静”。这是对新课程改革中关于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误解。教师毕竟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无论学识还是人生体验都比学生丰富,尤其是在对古典诗词的感受、把握和理解方面。

比如本人在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发现学生对词的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理解就不是很到位,大部分学生认为只是表达了苏轼有为国分忧之心,却无报国之门的惆怅失意之情。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和升华,引导学生联系词的上阕中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景,战功赫赫,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再给学生补充儒、释、道三家思想在苏轼身上的融合,学生就能明白苏轼一方面感叹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另一方面又豪情长存,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心态。东坡一生虽命运坎坷,但他始终笑对人生。所以说他的词没有屈原的幽愤,没有阮籍的超脱,也不像陶渊明的淡泊,苏轼的词往往表现为一种深沉的喟叹,是对历史的审视和人生的反思。所以说诗歌的阅读和鉴赏需要教师站在更高的位置提升学生思维的力度,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五、强化背诵和积累,诗文教学与写作教学相得益彰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生注重对古诗文的背诵和积累。因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古诗的背诵积累,尤其是名言警句的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学底蕴,提高写作水平。大家都知道,语文知识体系的各个环节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古诗文中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在写作中巧采诗句,就能作出文采斐然的文章,既显文化底蕴又见才情飞扬,既显阅读的深广又见情韵与机智。如2004年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

南京。长江南岸的明珠,是苏浙那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给了明珠最灵动的光泽。抬眼望,“秦淮水榭花开早”;回头瞧,“红杏褪尽,绿水人家绕”。那里的“六朝旧事如流水”。那里的“夜船吹笛雨潇潇”。南京用上天赋予的水,勾勒出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好江南”。

作者灵活自如地引用了不少古人的佳句,用如诗如歌的文字再现了苏浙灵动的水成就了如梦如幻的古城南京。诗与情相映成辉,思雨飞动,十分富有情致,一出手就让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学积累,一落笔就显才情洋溢。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古诗文时的一些不成熟的经验,仅抛砖引玉,希望同行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