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52-0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对个人都有重要意义。二十一世纪是科学与技术革命更加深入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化更加迅速、创新更层出不穷的社会。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是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的需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磨练意志,陶冶情操,不仅能够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且还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为创造能力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学校办学条件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因此,小学要抓好创新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就必须从办学条件下手,配备好美术书法室(书法、绘画)、卫生室、微机室、科技室、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劳技室(泥塑、编织、雕塑、剪纸、布贴)、队部活动室、体育室等活动室。

其次要结合当地、本校实际,合理有效利用现有公共教育资源,开辟德育基地和劳动教育基地等,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广阔的、全新的空间和舞台。

另外,还必须连接互联网,配齐电子白板和投影仪等现代教育设备,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创新教育领域的优势,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培养出的孩子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从而养成了只能在家长或教师划定的条条框框内运行,不敢越雷池半步进行创新的习惯。家长和教师教育时还提出什么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致使学生过于严谨,尊崇权威,定势思维强,创造性思维薄弱。学生被动学习,成了装知识的容器,忽略了主动能动性,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

3.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往往形成从不过问或无力过问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满堂灌、填鸭式地进行教学,最终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成为"有知识,无能力;墨守成规有余,创新精神不足;思维呆板单一, 缺乏灵活变通"的现代"文盲"。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运用于教学中,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发 现和运用行之有效 的新教学方法。教学中不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要打破应试教育中的传统做法,废除死记硬背,苦拼硬干,题海战术的做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 "永不知足","永不安于现状"的精神。教会学生用巧妙、速效的方法解题,获取知识与信息,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4.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表明,高智商不一定会带来成功,而人的情感商数,也就是非智力因素却能影响人的一生。一个人能否事业有成,智商只有20%的决定作用,情商占80%。大量事实证明,许多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并非是智力上的原因,而是非智力因素的缺陷所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注意学生以下几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4.1 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能源,是事业成功的秘诀之一。很多科学家之所以能作出那么大的成就,原因也是他们对科学有深厚的兴趣。达尔文在自述中说:"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是,我有强烈的多方面的兴趣,迷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沉醉在其中。"可见,兴趣的力量有多大。

4.2 想象。想象是一切心理功能的"皇后"。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列宁也说:"想象是极其可贵的品质。它对于创造能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然而心理学研究却表明,一般人只使用了大脑想象区的十分之五。青少年身上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想象的潜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学生的奇思异想,不要冷嘲热讽,要给予鼓励。教师要给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想象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更加绚丽,更加美妙多姿。

5.鼓励学生广泛地学习

创造需要广博的知识,"学愈博则思愈远",知识越广泛,新思想和新观念越容易产生。因此,鼓励学生广泛学习,掌握不同学科极其交叉知识,将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福井谦一强调说:"学过了东西,将在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发挥作用是难以预料的,所以我认为广泛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集思广益,从小就养成不偏科,文理兼学的习惯,只有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学习的知识才容易产生迁移,才能为创作发明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和学习,只为考试而读书,学生则容易变成没有个性和创造力的"书呆子"。

6.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造不是在紧张压抑的氛围中产生的,而是在松弛、宽容、令人愉快的环境中迸发的。对学生来说,宽松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其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有利于创造思维的萌芽与发展。因为只有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于向老师提问,才敢于向老师陈述自己的观点,才敢和老师辩驳。而老师的鼓励和赞扬往往又是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和增强自信心的动力。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师生关系与学生个性,创造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创造力发展营造宽松的精神环境。

7.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在问题解决与学习过程中,推动主体经过变化、组合、探索,得出新成果,获取新知识与新能力的,受主体个性特征制约的一种特定心理状态。 各学科教学中,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这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许多伟大的发明,惊世的创造常常都是从那些平常的、一闪念的好奇心开始的,没有好奇心,通向真理的跋涉就无法启步。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只有有了自信心,学生才敢于独立思考,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未知,才敢于捕捉疑问并确定为进攻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实现。

创造能力,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能力,也是人类最终走出动物界而成为人的最根本的能力。正因为人类具有创造能力,人类才得以不断地发展、前进。长江后浪推前浪,时代赋予我们将历史车轮向前推进的重任。为了人类的更加文明和昌盛,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