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陆廷灿《续茶经》述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陆廷灿《续茶经》述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中国封建社会末世的清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业已进入到了一个总结提高和集大成的历史阶段,当时多部汇编性茶书尤其是陆廷灿《续茶经》的问世,就是这一过程到来的最为明显的标志。从现存的七十余部中国古代茶书来看,若论内容之丰富,卷帙之浩繁,征引之繁富,当首推《续茶经》。《续茶经》全书洋洋七万余言,属于总结前代茶文化成果的一部典范作品,也是我国古代茶书中少有的的鸿篇巨制。此书虽然以分类摘录为主,没有自己的写作,但是,书中向人们展示出了一帧自远古至清代茶文化发展的巨幅长卷,保存了大量的稀见的茶文化史料,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一、《经茶经》一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清朝康熙年间,圣祖康熙帝下令废除了“圈地令”和“迁海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扭转明清交替之际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局面,使封建经济重新步入了逐步繁荣与发展的轨道,从而大体上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其继任者雍正皇帝也能实行重农务本的政策,提倡和鼓励垦田开荒,全国耕地面积大量增加,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提高,社会经济进一步得到了发展。与明代相较,当时的茶业生产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茶叶种植区域大为扩展,长江以南各地在在种茶,自不待言,北方的部分地区如河南、山东、陕西等地,也有少量种植。当时,茶叶品类与制造技术也有新的发展,不仅绿茶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产区和众多茶叶名品,还创制出了红茶、乌龙茶等茶类,初步完善了中国茶类的基本结构。值得注意的是,茶叶已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茶叶课税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据有关史料记载,康熙元年(1662),户部向全国各茶区发卖茶引157928引,此后逐年有所增加,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达到353424引 (1),国家每年由此而获得了数十万两的茶叶课税收入。

随着茶业生产和加工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各阶层的饮茶风习日益浓厚。当时,一部分前朝官吏与文人士大夫饱受国破家亡之痛,纷纷绝意仕进,转而在风雅艺术中寻求人生寄托,以显其才俊、能力和品位,展现遗世独立的情怀。在文人雅士的推动和影响下,茶饮在全国的普及化程度大为提高,不仅汉族百姓须臾不可离,满、蒙、藏等少数民族也不可一日无茶,饮茶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进入了千家万户,进入了寻常百姓之家。与此同时,宫廷茶事在经历了明代的沉寂后,在清代又重新转盛,“茶宴”、“赐茶”等茶仪成为清朝宫廷礼仪的一部分,生活在深宫中的帝王后妃们由此而获得了一种独特的精神享受,不少朝中大臣也有机会体味到饮茶之乐趣。清朝多个皇帝嗜好饮茶,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清圣祖康熙皇帝就非常喜爱饮茶,据说他南巡时,曾亲自为产于江苏太湖的名茶“碧螺春”题写茶名。为了满足宫廷饮茶的需要,清廷在浙江、江苏、福建、江西等茶叶产区,岁岁采办名茶入贡。历史上篇幅最长的茶书《续茶经》,就是在这种社会各阶层饮茶成风的氛围之下问世的。

《续茶经》的作者陆廷灿,字扶照(四库全书作“秩昭”,疑误),一字幔亭,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少时勤习举业,好古博览,曾拜宋荦、王士祯等当世名流为师,然屡试不第,只能做一些低级的小官。初任松滋县(今属湖北)教谕,课仕有方。康熙五十六年(1717),被朝廷任命为福建崇安县县令,期满后转后补主事,以养病家居,未赴任。回籍后,著书自娱以终,所著有《续茶经》、《艺菊志》、《南村随笔》等。又热衷于搜集整理乡邦文献,曾整理刊刻多种乡人文集行世。早年,廷灿曾于嘉定城南之“槎溪之上,卜筑读书,名花异卉,琳琅满目”(2),尤喜艺菊,四处遍觅奇种,罗植其间,并请著名画家王罨娉赏迹一时名公巨卿、文人学士纷至沓来,游园赏菊,品题赋诗,被人们称为文坛盛事。其性嗜茶,“对寒花啜苦茗,意甚乐之”,“政暇兼及茶事,于采摘、蒸焙、试汤、候火之法,益得其精”(3)。菊,凌霜傲雪,香远益清,花之隐者也;茶,南方之嘉木也,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子喜菊爱茶,其人物性情,殆可想见。

《续茶经》一书,陆廷灿在福建崇安任上即着手编撰,十余年后的雍正十二年(1734)方告成书。关于该书编撰的缘起,他自己曾有过详细介绍。据其自言:“余性嗜茶,承乏崇安,适系武夷产茶之地。值制府满公,郑重进献,究悉源流,每以茶事下询,查阅诸书,于武夷之外,每多见闻,因思采集为《续茶经》之举。”(4)陆廷灿任职的福建省崇安县,境内有武夷山,自宋以来一向是著名的茶叶产地,所出产的武夷茶闻名遐迩,清代以后,武夷山一带又不断改进茶叶采制工艺,创造出了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乌龙茶。史载,“武夷山周回一百二十里,皆可种茶。其品有二,在山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之。香味清浊不同,且泡时岩茶汤白,洲茶汤红,以此为别。采时以清明后谷雨前为最,名曰头春,叶颇粗大。稍后为二春,再后为三春,叶反细,其味则薄。又有八月采者,名秋露白,最香。其岩茶之名,有选芽、漳芽、兰香、清香诸种。又有名松萝者,仿佛新安制法。”“岩茶著名之处,如复古洞、白云洞、竹窠、金井、章堂、梧峰、东华岩、青狮岩诸处,种植烘焙得宜,香味两绝。至于莲子心、白毫、紫毫、雀舌,皆洲茶,初出嫩芽为之,虽以细为佳,而味实浅薄,其香气亦以诸花熏成,巧立名色,不过高声价以求厚利,不及岩茶远矣。”(5)当时的浙闽总督满保,将武夷茶作为贡茶,献于朝廷,并多次向陆氏询问茶叶采制工艺,陆氏为了回答上司的质询,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造茶入贡,便于闲暇之时,在历代正史、野史、方志、笔记、文集和茶叶专书中爬罗剔抉,广搜博采,辑录出了大量的茶文化史料和茶诗茶文,并以陆羽《茶经》为原本,从其原目,撰成《续茶经》三卷,回故里后订辑成书,付之梨枣。

当然,《续茶经》的编撰,还与清初的学术风气的变化有关。从当时的学术思想来看,清初的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大都厌恶明学之空疏,存在黜明尊宋的倾向,并兼修汉唐训诂之学,为乾嘉间考据学的勃兴铺平了道路。加之清初的封建统治者出于巩固其统治之需要,大兴“文字狱”,大规模禁毁书籍,加强了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文化专制不断加深,使得当时“治学者皆不以天下治乱为心,而相率逃于故纸丛碎中”(6),群趋训诂考订,乾嘉以后,考据之学更是盛行于一时。茶书的编撰者们也难免受考据学风的影响,往往沉湎于故纸堆中,很少有新鲜的见解和独特的创造,这就不免使清代的茶书大都成为整理、摘录、编撰、续写前人之作。《续茶经》一书,自然也不能例外。

二、《续茶经》的内容述要

《续茶经》一书,完全依照唐陆羽《茶经》的体例编成,是清代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茶学著作。作者从历代数以百计的正史、野史、方志、小说、笔记、文集、丛书、类书以及茶叶专著等各种典籍文献中,多角度、多层面分门别类地摘录了自汉代以来除《茶经》以外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茶文化史料,使该书既博大精深,又条理分明,成为名符其实的《茶经》续篇。全书凡七万余字,内分上、中、下三卷,目次与唐陆羽《茶经》相同。卷上为茶之源、之具、之造,卷中为茶之器,卷下为茶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之图,共十目,分别与《茶经》各章相对应,但部分章节的内容与《茶经》有某些差异。书中所收茶文化史料的内容,大致涉及下列方面:茶的起源与历史,茶树的种植特性;茶叶的种植方法与采制工艺,历史上的不同时代制茶工具;茶叶的烹饮方法与品茶技艺,宜茶水品的鉴别,历代茶具的变迁;各种茶事典故,茶人逸事;历史上著名的产茶区域和茶叶名品;历代茶叶诗文及选句,茶的专门著作和茶画名目等等。

具体而言,《续茶经》卷上“茶之源”一章,汇集了历代典籍文献中的茶史料近百则,内容包括茶的起源与历史,茶叶品类的发展,茶树的种植特性与种植方法,茶叶的效用等方面;“茶之具”一章,引用历代茶叶史料二十余则,记载唐代以后茶叶采制工具及其发展,又论及茶叶的烹饮工具,与陆羽《茶经•二之具》专论茶的采制工具有所不同,内容颇为芜杂;“茶之造”一章,其要点是论述茶叶的采制工序,包括茶的采制方法、茶叶品质鉴别方法、成品茶的贮藏方法等等,本章虽与《茶经•三之造》一脉相承,但集唐代以来茶叶采制技术之大成,内容比《茶经》更加丰富。卷中“茶之器”一章,主要记载的是宋明时期的饮茶用具,作者通过大量史料,较为系统地叙述了自宋至清茶具的详细情况,反映了中国茶具由粗趋精、由大趋小、由繁趋简,从奢华富丽到反朴归真的过程,生动地再现了中国茶具艺术的发展史。

卷下“茶之煮”一章,内容颇为丰富,涉及面广,其重点是叙述自唐以来煮茶用水的选择和茶叶的烹煮方法两个方面,显然是陆羽《茶经•五之煮》的补充和发展,但本章所引资料稍嫌芜杂,这是一个缺点;“茶之饮”一章所引资料,内容涉及饮茶的起源与历史、历朝历代不同的饮茶方式、饮茶的效用及茶叶的药用价值等方面,从而大体上反映了历代茶饮风俗的变迁;“茶之事”一章,为历代茶事典故、史料的总汇,作者在本章中,全面而系统地收录了自两晋以来大量的茶叶历史资料,内容包括茶之品饮习俗、历代茶政、茶圣陆羽事迹、茶之神话传说、名人茶事、茶人轶事、各地名茶、茶诗茶文等;“茶之出”一章,较为详细地记载了自唐至清主要的产茶区域和名茶产地,同时,还记载了古代历史名茶数百种;“九之略”一章,介绍历代茶叶专著,辑录茶叶诗文及诗文选句,在内容上与《茶经九之略》无多大关联,反映出该书与《茶经》体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茶之图”一章,列举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画、茶图名目,后附以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明盛搿恫杈咄肌贰⒃罗先登《续文房图赞》。因《茶经》未列“茶法”一目,故陆廷灿又将“历代茶法”作为附录,列于书后。

从内容上来看,《续茶经》一书仅仅是依照《茶经》原目,分门别类地摘录了历代典籍中各种不同类型的茶文化史料,并没有自己的写作,但是,这恰恰是该书的特色与价值所在。众所周知,自唐代陆羽《茶经》问世以来,中国茶文化便进入了一个如火如荼的大发展阶段,不仅制茶技术不断革新,茶叶品种、类别更替频繁,茶叶的品饮方式也在不断地演进变化,由此而产生的茶文献、茶史料、茶典故以及茶诗、茶文、茶词、茶画、茶联等,皆是连篇累牍,浩如烟海,人们披览起来如入迷宫。陆廷灿的功绩就在于把历代茶文献按《茶经》之体例,分门别类,摘分编录,类辑成书,从而把唐代以来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梳理得极为清楚,并全景式的展示在读者面前。这就表明,《续茶经》不仅是名符其实的《茶经》续篇,而且堪称中国古代的茶叶百科全书。

陆氏在编撰《续茶经》时,采择范围广,征引史籍量大,在摘录各种史料时也极为慎重,能视每则史料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取舍,揭其要领,删其重复,作了不少钩沉辑佚和考订疑误的工作。据陆廷灿在该书的“凡例”中所言,《续茶经》作为《茶经》的续篇,其中所选录的主要是《茶经》问世以后所出现的茶史料,这些史料大都采自宋、元、明、清时期的典籍,然而,“有其书在前而《茶经》未录者,亦行补入”(7);因《茶经》原本只三卷,大约七千余字,为了避免所续太繁,作者对历代典籍中的茶史料,并未原文照录,而是有取有舍,“是以诸书所见,止摘要分录”(8);对于在各种典籍中内容相近或多处重出茶史料,只选一种,“不取重复,偶有议论各殊者,姑两存之,以示论定”(9)。

《续茶经》一书,体例较为完备,所辑史料的价值也较高,显示出了征引繁富、考证精详、颇切实用的特点,一向为学界所重视,不少学者均给予了肯定和好评。《四库全书总目》对该书评价颇高:“自唐以来阅数百载,凡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业已历代不同,即烹煮器具,亦古今多异,故陆羽所述,其书虽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廷灿一一订定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录而存之,亦足以资考订。”(10)特别是其中辑录了陆羽《顾渚山记》、裴汶《茶述》、周绛《补茶经》、乐思白《雪庵清史》、罗大经《建茶论》、桑庄《续茶谱》、范逵《龙焙美成茶录》、无名氏《瑞草总论》、邢士襄《茶说》、卜万祺《松寮茗政》、王草堂(王复礼)《茶说》、王梓《茶说》、吴从先《茗说》的部分佚文或片断,使这些稀见或已散佚的珍贵茶文献皆藉《续茶经》而得已辗转相传,成为目前极为珍贵的茶文化史料。这一切,对中国古代茶文化文献史料的保存与流传,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茶道精神的发扬光大,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当然,《续茶经》一书也存在着某些缺陷和不足,除了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所造成的局限性之外,该书还有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虽然该书所选史料范围较广,内容较为丰富,大大超过了它所依据的唐陆羽《茶经》,但仍然存在着某些遗漏。如关于唐初及唐以前的茶叶史料,作者仅选许慎《说文》、王褒《僮约》、张华《博物志》等数则,而《诗经》、《尚书》、杨雄《蜀都赋》、刘义庆《世说新语》、常璩《华阳国志》等书中的一些茶史料则未收录;卷下“九之略”对于明代茶书的记载不足三十种,朱权《茶谱》、朱涕摹恫杵住贰⒊陆病恫杪碇尽贰⒄灾履《茶谱续编》等均未著录;“十之图”关于历代茶画的记载,也不够全面。二是作者书中存在着某些误记、误判。如《北苑别录》历史上仅有一种,为宋赵汝砺撰,作者在“九之略”中,误为三种,并分列三个不同作者;同在“九之略”中,钱椿年撰、顾元庆删校的《茶谱》一书三出,分别记作《十友谱茶谱》、顾元庆《茶谱》、钱友兰翁《茶谱》,这些都是较为明显的错误。

三、《续茶经》的版本情况及其评价

《续茶经》自问世以来,流传较广,其版本主要有两种:一是雍正十二年(1734)寿椿堂刊本;二是乾隆中奉旨修四库全书时,编修者不嫌其文字过长,将其全文收录,入子部谱录类,从而形成了四库全书本。从时间上来说,寿椿堂刊本在先,四库全书本在后,比对两种版本文字上的异同,可以基本上断定四库全书本所依据的实为寿椿堂刊本,因此,这两种版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渊源关系。

寿椿堂刊本前有雍正十三年(1735)北平黄叔琳序,首列唐陆羽《茶经》以及宋陈师道《茶经序》、《唐书陆羽传》,继之以《续茶经》凡例、正文,历代茶法附于卷末。每卷之首,题“嘉定陆廷灿幔亭辑”。每半叶10行,行20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字体为宋体,饱满而流畅。因刊刻者校勘较精,错字极少,属于刊刻质量较高的版本。四库全书本无序跋,无陆羽《茶经》及其序传等史料。半叶8行,行21字,全系人工手誊抄而成。台湾商务印书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使四库本《续茶经》成为国内目前最常见的一个版本。

由于四库全书全由人工缮写而成,在编纂过程中,虽有总校、分校,但因部分官吏责任心不强,校勘较为粗率,在书内存在着誊写错误、脱落颠倒、遗漏抵换等种种弊端,这一点,在《续茶经》中也有所反映。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四库本在誊抄的过程中,误将原寿椿堂刊本中“五之煮”第十六页与十七页页码颠倒,致使原本属于《煮泉小品》的数则史料被列入《茶疏》之中,原属《茶疏》的二则史料则归入《煮泉小品》名下,令人不堪卒读,这说明四库本的誊写质量并不高。是故,寿椿堂刊本不仅是《续茶经》最早的版本,而且是刊刻质量最优的版本。

おぷ⑹停

(1)《清圣祖实录》,卷七。

(2)《艺菊志》,王复礼序。

(3)《续茶经》,黄叔琳序。

(4)(7)(8)(9)陆廷灿《续茶经》,凡例。

(5)王复礼《武夷九曲志》,卷十六。

(6)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自序。

(10)《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