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人新说 第12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人新说 第12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公交车载移动电视发展的几点建议

陈建虹

公交车载移动电视自2002年在上海启动至今,已成为都市人在乘坐公交车时熟悉的一道风景,但其在为目标受众――移动人群提供及时新闻资讯和轻松娱乐信息的同时,也存在着内容单调、画质不良、声音效果差、广告多且内容低俗等问题。如何解决其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使这一新媒体视窗在未来数字化市场中形成良好发展态势?对此,笔者建议如下:

一是完善传输技术。目前的公交车电视在行驶中出现黑屏和信号中断的现象较普遍,声音过大或过小也让受众难以接受。这些传播困境,成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要在技术上解决,如完善移动电视信号覆盖网、分区管理等,保证车载移动电视硬件平台的稳定运行。

二是加强内容建设。现在公交车载移动电视所传播的内容仅是复制传统电视节目,要使其获得更强的传播效果和更好的美誉度,就要调查受众需要并针对其流动性强的特点,“量身定做”出适合人群在流动中观看的和定位于资讯、娱乐的小板块形式节目。

三是扩展广告市场。公交车载移动电视的“强制视听”性使车内广告过滥、循环播放成为受众头痛的首要问题。广告是公交电视的生命源,应依据其移动特性特别制作。简言之,即要强化语音效果、缩短广告时长、体会受众不同时间段心理差异、注重跟车厢内其他载体广告“动静结合”。

四是多种赢利模式。移动电视作为新兴媒体,应跳出目前靠广告创收的单一模式,从产业角度思考未来潜力,寻求赢利模式的多样化。如可将频道开发为信息网络传播渠道,收取租用费;还可与传统媒体或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合作,打造媒体共同体。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修班学员)

网络时代的图书传播

刘杰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网络书评也在冲击着传统的书评市场。网络书评借助于网络媒体的技术优势,建立了一个开放式的图书阅读与交流的平台,这在传统媒体时代是很难达到的。这种大众性的书评活动,因其网络用户平等参与网络社区活动的身份特征,使得网络评论的发言是平等的。基于这种大众性的平等,使得网络书评的品质与公信度较为客观和公正。因为对于同样一本书,网络用户拥有一个低门槛的言论发表空间,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开创了一个有效的观点撞击空间,而其他网络用户可以充分参照不同的甚至相左的意见,来定夺自己的图书购买行为。

据2007年7月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于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人,其中18-24岁的网民比重为33.5%,18-24岁年龄段互联网普及率为43.4%。可以看出,18-24岁,这个网络年龄群体是网络传播活动的主体,因此,也是网络书评中不可忽视的参与力量。在网络时代,受众接触图书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的多元与丰富,以新生代受众为代表的读者群体,其获知信息的方式已经趋于多媒体化。因此,图书的策划宣传也要打破以往的模式,跟上新时代的脚步,图书传播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宣传。在网络书评受众中存在着强大的图书购买市场,这一点与畅销书的打造不谋而合。发掘和开发读者,需要适时使用网络书评这个图书传播的“加速器”,并且利用网络注册用户之间密集的网络交流资源来进行图书的宣传,从而实现打造畅销书的目的。

(作者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6级新闻学研究生)

高校校报也要讲“三贴近”

姜换龙

我们时常听到老师和学生们这样评价,“校报没啥意思,不大爱看。”缘何出现此种状况?一言以蔽之,当社会上的主流报纸正积极改革以求贴近读者之时,高校校报还在一如既往地充当“宣传纸”的角色。

高校校报要想赢得“读者”青睐,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办报实践中,也要贯彻“三贴近”原则,使它真正成为师生之间,学校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信息的“传声筒”。具体来说:

贴近实际。就学校工作而言,最重要的工作是教书育人。学校的教学安排,教师的科研进展,学生的思想动态,这些和师生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应该成为报道的“重头戏”。同时要创新报道方式,如对学校的一些重大会议、工作部署和活动,通过专栏解读、专题采访、人物访谈、评论等形式展现。这样易于读者接受,而且也能不露痕迹地进行“宣传”。

贴近生活。高校校报要深入师生生活,采写为师生喜闻乐见的鲜活生动的新闻报道。这要求高校校报“开门办报”,广纳学生中的“才俊”。这些天然的与校园的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记者”能更好地融入生活,反映学校生活的实际。

贴近群众。首先明确,高校的群众主体是学生和老师。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服务功能,即贴近师生的实际生活及思想状况。所以它的内容要“群众化”,有可读性和亲和力。报纸版面设计上,要简洁明快,疏朗大气,凸显青春朝气,而不是那种严肃、呆板的“四开小报”面孔。同时高校校报还应塑造一批“品牌专栏”,以此吸引师生,形成固定读者群,提升校报声誉。

(作者为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07级传播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