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学目标:不可跳过的备课环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学目标:不可跳过的备课环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揠苗助长》(苏教版第六册)的教学临近,同年级组的老师按以往的惯例在一起进行交流。

陈老师:《揠苗助长》我不准备教。这么短的课文,对四年级孩子来说,自学并不是难事。而且,他们连寓意也说得头头是道呢。

李老师:是的,我也这么认为。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就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么浅显的一篇课文,一读即懂,确实不用再教,只需练练生字就可以了。

听着两位老师的想法,笔者暗暗佩服起他们教学的效率意识。是的,如果无视孩子的这一认知背景,课堂只是在孩子原有的基础上打转,那是浪费。但这课是不是就应这样草草结束?如果要教,我可以教什么?

一、 审视孩子已有的认知

语文课本天天在孩子手里,他们对课文内容已提前知晓和熟悉,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仅仅从孩子是否知道课文内容去衡量他们对教材的熟悉,这可靠吗?我在班上作过调查:没有老师的硬性规定,能自觉把没学的课文读两遍的孩子很少。他们的阅读基本处于扫视课文、了解大概内容的随意阅读状态。有人可能会说:解开这个谜并不难,只要你打开《儿童成长故事》《成语故事》等儿童书籍,《揠苗助长》的故事都能找到。这些书在编排上有一个共同点:每个故事的后面都有一句揭示寓意的黑体字。由此可见,大部分孩子对寓意或内容的认识,并不是潜心文字思考得来,他们对文本的熟悉是借助现成答案的浅尝辄止。

另外,从《揠苗助长》被编进教材这点来看,我认为它的价值就不应该等同于课外的一个明理小故事。通读全文,除一处有人物语言,其余基本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叙述的。虽叙述,但不平直。你看“巴望”“天天去看”“十分焦急”“筋疲力尽却兴致勃勃”这一组表现农夫急切、兴奋、懊恼等心情的词,犹如一串情感密码赋予了文本生命,使得短小的课文熠熠生辉。沉浸这些词的背后静静品味,一个急于求成的农夫形象即刻浮现在眼前。随着人物形象的凸显,“急于求成、违反规律只能把事情办得更糟”的寓理也悄然登场。笔者如此分析着,觉得有必要引领孩子们用潜心体悟文字的语文学习方法去替代蜻蜓点水式的了解性阅读。

二、 调查孩子认知的盲点

《揠苗助长》中的农夫在孩子们的眼里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孩子们看到和指责的仅是他的急,而对违反规律这一重点,却忽视了。其实,急无所谓好坏。作为种田人,为什么就不能对收成有个急切的展望呢?这反而恰恰说明他在恪守一位农民的本分:对自己的本职心存一份美好的期盼。更何况农夫为了实现心愿,不是祈祷神助,而在积极努力,从早忙到晚,累得筋疲力尽也毫无怨言。认清了这一点,教学也就多了一个师生思维碰撞的空间:有美好的愿望,又为此付出了劳动,却劳而无获,这究竟是为何?这似乎是可以把孩子的思维朝深处拽一拽的切口。

三、思考寓言本身的存在意义

寓言故事的教学,我以为还有比明理更重要的,那就是将寓言本身的存在意义――“智慧的劝说”这一功能发挥出来。教学寓言,我认为可以让孩子在会心的笑主人公的同时,激起孩子对生活中类似现象的敏感,并知道有时候理直气壮不如理直气和点:委婉、智慧地用寓言故事指出别人的错误。这对学生又是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杨九俊先生说过:“陌生感,于学习而言,是最具刺激的生长点。”经历这么几个层面的分析与思考,自以为找到了可以让学生再上一个新制高点的陌生区,教学也于不知不觉中有了方向:

1.借助描写人物心情和动作的词,尝试运用察其色、观其行的本领,走进揠苗人的内心去感悟、体验, 并以为连环画配音的方式表达出揠苗人的内心世界。

2.通过给农夫起名的方式,让各自的观点产生碰撞,在碰撞中促进思考、触及寓意。

3.产生将所学的故事《揠苗助长》用于生活中进行劝谏的冲动。

当我把这些目标稳稳落于笔端时,觉得《揠苗助长》的课堂多了一份坚守。

我的思考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写教案时,也是第一个被写下的环节。不过,正是这样无数次的重复,它慢慢变成一个不需思考的条件反射,成了可以跳过的摆设。实际教学中,老师们把时间花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显得尤为慷慨,斟酌教学目标时却极为吝啬。教学目标流于笔端的只是一些从教参上搬下的适合所有课文的大众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等。经历了对《揠苗助长》一课“该不该教,我该教什么”的探寻,我认为只有对“究竟要从哪儿出发,最后要把学生引到哪儿去”这个问题慎重思考、准确定位的课堂,对老师才会教有所值,对学生才能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