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文言文教学流动着生命的活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文言文教学流动着生命的活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载体,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文言文,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优化教学效果的三条途径:读字当先,激发活力;两手兼顾,迸发活力;古今结合,激活课堂。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读”字当先 两手兼顾 古今结合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载体,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积淀了古圣先贤对宇宙、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古代文人墨客的自然描写、情感抒发、史事记载形成了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因子,这些构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纵观中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编者的独具匠心,教材中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形神俱佳,历久弥香,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然而文言文教学却不容乐观,从表面上看:一般教师愿教,学生也似乎愿学,因为花了功夫可以在成绩上有提高。但实际上,初中学生一般并不喜欢读文言文,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并没有得到保证,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换言之,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不能说是成功的。北大温儒敏教授在《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中指出:“新课标强调语文能力的综合培育,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在大量阅读中去逐步习得。文言文的课,要求阅读主体的融入,没有反复阅读,那情味就出不来,语感就出不来。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而教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就可能破坏意境。现在最需要改进的就是增加学生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默读与细读中咀英嚼华、涵泳浸润。”温教授的这段话至少反映了两个信息:阅读品味是文言文教学中最得法的一种阅读方法;现在文言文课堂教学存在“两多两少”问题(即教师讲得多、“对话”多,品读少、默读少)。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读”字当先,激发活力

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多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读,是学生接触文言文的第一步,让黑色的文字从学生的口中吐露,让生动的字行从学生的眼中流露,作者的思想情感才会在学生的头脑中显露,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制定文言文朗诵计划

在人教版的初中教材中,文言文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大的,但教学时间却是有限的,尤其是级的教材,收入了大量的如《岳阳楼记》《满井游记》《公输》等长篇大作,单靠课堂上的朗诵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学期初我让学生制定文言文朗诵计划,自己定好朗诵的时间表,提高空闲时间的利用率,既熟悉了课文,又做好了预习,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养成自主地学、能动地学的习惯,使文言文的学习始终充满活力。

为了能确保朗诵计划不是走过场,或中途夭折,能真正走下去,并走好,我还想尽一切办法去督促鼓励,努力地让朗诵计划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如请家长监督,我随机电访;同学之间按朗诵计划中的进度互相抽查;每周评选朗诵之星,等等。尤其是组织好课前三分钟朗读和每周一节的朗读沙龙活动。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学生经过课间十分钟的休息,一下子很难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四十分钟的一堂课分出前三分钟来让学生读读文言文,可以很快让他们从课间的轻松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从课堂教学效果角度来说,教师主讲的学习时间应尽量缩减,把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读书恰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好方法。在每周一节的朗读沙龙会上,同学们或个性朗读,或听配乐朗读,或提出朗读上的疑问,寻求帮助,等等。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自由平等轻松地氛围中秀出自己的风采,获得朗读所带来的快乐,为读书计划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活力。而我则退到学生身后,在适当的时候做一些适当的事,如释疑、鼓励、表扬,灵活机动地进行朗读指导,等等。这样,反复朗读,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必能读出真意,读出韵味,文言文教学就能既省心又省力,学生学习文言文也必将事半功倍。

2.营造书声琅琅的文言文教学课堂

在真正落实朗读计划的同时,文言文教学课堂上也应该时时荡漾着琅琅的读书声。教师应恰到好处地综合运用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范读等各种方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引领学生畅游在美妙的朗读世界中。不过每次的朗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语势,还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体味情感、感悟意境,都要给学生以具体明确的导向,从而达到“理解的朗读”这一目的。我在执教刘禹锡的《陋室铭》时,自始至终都关注朗读,在书声琅琅中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目标。在课前3分钟的自由朗读及齐读中,学生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粗知了大意;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听范读,学生自己声情并茂地个读、赛读,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读着读着,学生就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领略到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达到“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的效果。

二、两手兼顾,迸发活力

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文言知识讲解与内容挖掘并举,而不是把文言知识讲解与内容挖掘独立开来。不然势必将一篇文言文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语言材料,另一种是文学作品。这样,我们在关注字义、词义和语法关系时,就会脱离了字义、词义的语言环境,最后剩下的只是风干的语言标本;而在分析内容的同时又会再次强调字、词、句,这种重复性的工作与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是矛盾的。我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曾抛出文中的两个句子:“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引导学生比较这两句话,谈谈愚公之妻和智叟在对愚公移山这一问题,态度上有什么异同。结果学生发现“如太行王屋何”和“其如土石何”句式相似,都具有反问的效果,但是也发现后一句前多了一个“其”字。于是顺势追问:“其”字有什么作用?我和学生一起先温故了韩愈《马说》中的“其真不知马也”的“其”字用法,明确了“其”字用在反问句中具有加强反问的效果的作用,再和学生一起来看这个“其”字,学生很快就区分愚公之妻对愚公的反问是出于关心,而智叟对愚公的反问是出于嘲笑讥讽。为了加强文本之间知识点的联系,我们又一起回顾了《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说的话:“安陵君其许寡人!”这个“其”字加强了命令的语气,通过“其”字,我们仿佛就看到了一个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秦王。这样,把文言字词的落实和内容挖掘融合在一起,学生们就易于把握愚公之妻的贴心关切,智叟的冷嘲热讽,韩愈的愤懑抑郁,秦王的强硬霸道,文言文教学就迸发出活力了。

三、古今结合,激活课堂

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实为不易,要品尝出那些流光溢彩的千古绝唱中的“醇香”更是难上加难,因为文言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表达形式都和今天有遥远的距离,尤其是与中学生的喜好和知识阅历有“代沟”。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入现代元素,做到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是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消弭代沟,活跃课堂的一个亮点。我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曾试着抓住范仲淹的境遇与我们的失意相通这一点,采用了古今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生活中失意时的心情和想法,调动他们的情绪,再让学生通过阅读去领悟古人的生活哲学,而后让他们用古人的话来阐明自己该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种种失意。一下子就把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了,教学就自然活起来了,于是乎文言文的魅力便似乎穿越了千年的历史尘埃,将认识、教化、美感享受等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当一位教师真正把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彼此用心经营文言文教学时,这不仅仅是学生的幸运,也是教师的幸运,因为,他们都将从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他们的智慧必将同构共生。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

[2]韦成志.语文学科教育学.

[3]元云.语文教材的生命化.中学语文教与学.

[4]袁东升.文言文教学的根基在哪里.中学语文教与学,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