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当前青少年书法教学内容的一些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当前青少年书法教学内容的一些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了文字就有了书法,这种书法可能是无意识的、最初级的;有了书法就有了书法教育,这种教育也可能又是无意识的、最初级的。如果说在甲骨上契刻的相同的两行文字,不是像郭沫若先生推测的那样首行是师傅所作,故而工稳,次行是徒弟所学,故而稚拙,那么春秋时期儒家明确提出的“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说明至少在2500年前已经作为了教学的内容。而且又是相当的重要,所以作为书圣王羲之早期的老师卫夫人在其《笔阵图》首句即写下“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按道理讲,两千五百年来的积累,书法教育应是非常完备的,甚至应是无可挑剔的,况且中国古代并不乏像孔子这样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教学相长、因材施教”这些概念的提出比西方要早出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今书法教育的现状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直到20世纪初中国才开始了所谓的“课堂教学”,而书法更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美术学院才第一个在高等院校设立书法专科。可以设想,此前的书法教育是何等状况!称不上无,但总是和没有差不多。

青少年书法教育是整个书法教育的基础,而最先设立的却是高等院校的书法专业,这在最初确是远见和先驱,但当下许多高等院校的跟风、扩招不能不说是急功近利。正如现在美术教育的泛滥一样,高三学几个月就读美院,毕业后也就有人去洗盘子了。这正如中国足球一样,只重国家队、国奥队,结果几十年了搞不上去。假如有这几十年扎扎实实的从青少年着手,我们有多少好苗子呀,但我们的主管领导就是只重眼前,因为他管一段就调走了,发展青少年书法教育有投入没成绩谁看得见?以彼例此,要做好书法教育,青少年的书法教育才是第一步,这个根基不好,将来会不可避免地像现在的美术教育甚至足球一样。

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诸如阶段、规划、教材、教法等太多内容,本篇仅就青少年书法教育中关于教学内容设置,尤其是入门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方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关于内容的设置需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校内,一是校外。校内的书法教育据调查除个别中小学做得较好之外,其余几近于无或走一个形式和过场,但即使是做得好的中小学校也有不少是以课余兴趣班的形式进行的,并没有把书法教学列入课堂,列入课堂的是“写字”课,名称的改变意味着什么?笔者也接触了不少统编写字课教材,从一年级开始至九年级结束,好像有一定的系统性,实际上对书法教学可谓没有一点认识,均是比葫芦画瓢式的描红呀、临摹呀,内容好像是越来越深了,但引导性在哪里?书法的知识点在哪里?技法点在哪里?显然是把这类教材当做学生自学时随便描描画画的玩具,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许多学生于是不可避免地走进了校内书法兴趣班和校外书法培训班的课堂,而这两者无论是谁都不会使用写字课的教材,这至少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校内兴趣班和校外书法班的课堂有一定的相似性,就是它们都摆脱了体制内教育的约束而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渐渐向合理性和科学性发展,但现阶段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亟待引导的状况。就其教学内容来讲表现为杂乱不一,水平良莠不齐。了解教育理论者对书法的专业修养不够,而书法专业修养较深者又往往对教育理论不屑一顾,这均反映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层次低一些的还是自己写一个字学生学一个字,没有什么指导或是这个写长点那个写短点,这个写斜了等等;层次高点的开始给学生选字帖,但这取决于教师的眼光,碑帖的版本质量直接表现出了书法格调与水平。目前市场上各类字帖数量之多令人眼花,但笔者还是以为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选》系列一书,无论版本选择还是印刷质量都比较好,而且价格适中。当然在同等质量上无论是选择什么样的范本仁者见仁,不能整齐划一,但至少在字帖的选择上是不可草率的。回首近几十年的书法教学历程,早年以教唐楷学颜柳为主,后来有人就认为唐楷法度谨严不如从隶书入门更适宜青少年学习,于是风行学隶,到今天破除“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的迷信而篆隶楷行草百花齐放,并不断有人提出各种各样的概念,一些教学研究人员和机构就提出保护青少年的个性、天性的说法而不主张过早临帖。如是,那么我们的教学内容该怎样去设置才更为科学呢?

一种艺术是不会凭空发展起来的,它必然有支撑它发展的文化根源;在发展过程中也会不断受到时代风气、美学思潮的影响。而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支撑它的文化根源又是什么?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和曲折的历程呢?认识了这一点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只有将书法放入“文化”这一个大背景中去实施教学才是最为理想的和科学的。我有时候会认为书法在艺术与学术之间它会更偏重于学术,艺术是由“技”近“道”的,学术却是由“识”堆积的,所以在对青少年的书法教学中,偏重的应是“识”的内容而不是“技”的层面。

无论是“文化”大背景还是“识”的教学,指的都是要将书法的教学内容从注重表面即“技”的层面转向注重更高的“道”即文化的层面。所以牵涉到具体的教学,我们就不能只教隶书的笔法、结构特点,而且重点是要让学生清楚隶书产生的根源,也就是什么样的审美背景、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滋养了隶书,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精彩故事,比如“程邈献隶”。同样教甲骨文时,我们并不一定要让学生去写好甲骨文,而要引申的是那个时代的历史风情、甲骨文的用途及近代如何发现的、它的历史意义等。我们现在一直在讲对文化的传承,什么是文化?对于书法来说文化是包涵在书法内的,是支撑于书法背后的,不了解背后的故事就谈不上文化的传承,只是表面的模仿,是谈不上精神传承的。从这一点看教书法就是教文化,对青少年来说是故事化的文化,其中关键是如何把这种文化转化为生动的故事,使学生在故事中去领会。因此,在书法教学中引入书法史的教学应是一种非常好的做法,当然书法史包括字体史、书体史、书家史、书作史、书学思想史、书学理论史等各个方面,在入门阶段可从较简单的比如字体的演变史人手,讲述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各个书体的演变,这样学生从一开始就站在一个高度上整体去认识书法,发现书法原来还有这么多精彩的故事和内容,并不是都是些点、横、撇到偏旁部首等的大小长短,临了两年《颜勤礼碑》还不知道颜真卿是谁,更勿论篆隶了。让学习变得主动并不是拿古人“十八缸水”、“池水尽黑”的刻苦故事去硬撑每天枯燥的练习。

前面提到了把书法史引入青少年书法教学的课堂,可能有些 人会认为太学究化太深了,这就牵涉到一个如何转化的问题,怎么转化前面也讲过,要转化为精彩的、生动的、学生爱听的小故事。但还有些人会认为说很容易,如何做却是另一回事,现就这方面谈谈。我们要引入的是书法“史”,既然是史就肯定与人有关系,既然有人肯定就做事情,所以故事是不乏的,多查一些史料变成自己的语言讲出来是不难的,最近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了大量的诸如《国宝档案》、《探索・发现》一类的节目,其中有不少就是关于书法的,事件内容翔实生动完全可作参考。在教学的入门阶段,我们可以不做要求,讲甲骨文他们就随便画画甲骨,讲金文他们就随便写写金文,这个阶段可设定为半年到一年,因为这一时期是学生对毛笔的适应,如果按站立、悬肘的标准来要求,笔尚且拿不稳,更惶谈写字,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先授以书法史知识。当然随着学习的深入,不可避免地还要进入临习的阶段,书体的选择不妨让学生自主进行,因为前面字体演变史已经对篆隶楷行草甚至魏碑、唐楷做了介绍,唐楷是颜还是柳学生都有所了解,这种选择就远不是第一印象的盲目了,虽说里面还是夹杂了不少的感性成分,至少这种选择可以让他们有一种独立的意识。当选完帖之后,临习就是自然的事了,临习要求像,因此这一阶段感到困难是最容易让学生兴趣减退的,如果能越过这个阶段,到他们能写好了把握住了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那么在这个阶段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怎样呢?首先在内容上不要有太多技法上的讲解,长啦短啦、正呀斜呀、大了小了等,这些东西只是成人的一种感觉,孩子们是感受不到的,也理解不了为什么要长要短,要大要小,他们只会按自己的感觉去写;其次基本点画的练习不要同单字隔裂开来,同是一个笔画在不同的单字中表现是不一样的,因此较好的方法是提醒孩子注意观察的同时养成通临全帖的习惯,单字不要临习次数太多,即使写不好也要向后进行,直至全帖临完,第一次通临可不作要求只是让孩子感受一下,第二次可专做点画粗细的观察,以后每次有一个重点。这样一方面通过每次观察逐步强化形成了细致的观察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有一种完成作品的成就感。此外一些难写字在冷处理后,随着对其他字空间理解的深入,也会提高学生对这些难写字的理解。最后,最重要的是在课堂中将书法史中与本帖相关的人或事等资料进行收集,转化后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由泛至约,由全到专,对所临碑帖有一个丰满而深刻的认识,这时的内容相对会专业一些,当然也会深入一些。随着临帖入门阶段的完成,学生在基本把握住所学碑帖特点后,写出较为不错的单字或在教师引导下完成一件作品后得到别人赞许后,这对学生来讲,是最大的鼓舞。此时,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就进入了一个相对辅助的阶段,教师的地位由教练就变成了指导,内容也就更为灵活。

总之,在学书的入门阶段是提高认识和开阔眼界为主导的阶段,要分清轻重缓急,不可拔苗助长,重点是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内容上可引入书法史的教学,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把握教学,不至于在教与学上出现偏颇与狭隘。在临帖的入门阶段是提高认识和开阔眼界与技法训练占双重主导的阶段,内容上是书法史与技法并重,既不可因知识的讲解忽视技法训练,更不可因过度重技法而走进一个死临帖的误区。本文重点谈到的在入门阶段教学内容上引入书法史教学的方法,近一年来在青少年书法教学实践中成功证明了这是一条切实可行之路。希望更多在青少年书法教学一线的同仁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