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呼和浩特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呼和浩特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促使公共自行车模式应运而生。荷兰最早进行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实践。杭州市率先在国内建立起公共自行车系统。随之,武汉、呼和浩特等城市也开始建设。本文以呼和浩特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呼和浩特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和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呼和浩特市 公共自行车系统 对策建议

一、呼和浩特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背景

(一)国内外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背景

国外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立最早应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其开创了以“白色自行车”为名的第一代公共自行车系统。20世纪90年代中期,丹麦哥本哈根诞生了第二代公共自行车系统,实现了公共自行车匿名使用、租还车地点固定、自行车采用特殊设计以防丢失等。但第二代公共自行车系统成本较高,难以大规模建设,因此仅在丹麦的个别城市运行。20世纪90年代末,以集成无线通讯和互联网等技术进行全程监控和智能化管理为特征的第三代公共自行车系统相继出现在欧洲各城市。这样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和建设。

国内,杭州市首次开展公共自行车试点,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模式率先建立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其以公交线路为依托,构建公共交通与自行车换乘(B+R)和停车换乘(P+R)的组合交通模式。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从最初的62个服务点扩展到2015年的762个。杭州市将公共自行车与公交系统相结合,极大地缓解了城市交通出行的压力。之后武汉市也开始了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采用民营企业与政府联合建设的模式,但后期在运行过程中遭遇挫折,一度面临终止。2014年12月,武汉公共自行车系统恢复运营,改由武汉环共自行车服务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截至2015年底,在武汉市中心城区完成800个自行车站点的建设目标。在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取得明显社会效益后,全国很多大中城市开始建立公共自行车系统试点,如北京、西安、宁波、太原、南京、呼和浩特等城市。

(二)政策背景

1.中央方面。“十一五”规划中,中央政府提出发展公共交通的阶段性目标,争取在规划期间扭转公共交通停滞不前的局面,同时将逐步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2012年12月29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监督、指导,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做好制定宏观发展政策和完善相关法规规章等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协调、密切配合,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呼和浩特市政府方面。2013年,呼和浩特市政府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新战略。该战略提出新增400台公交车,同时开通一条免费的公交线路,支持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设,大力支持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2016年,呼市致力于地铁的勘测修建,同时,呼和浩特市将拟建200个智能公交站牌,与公共自行车系统相得益彰、相互配合。

二、呼和浩特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现状

呼和浩特市借鉴国内外公共自行车建设经验,于2013年开始建设呼和浩特市城环公共自行车系统。该系统运营主体是呼和浩特市城环公共自行车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自行车租赁服务,目标是利用自行车在短途交通方面的优势,将公共自行车纳入公共交通体系,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延续,形成“公共自行车+公共交通+公共自行车”的出行模式,解决城市居民公交出行接驳问题,加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吸引力,扩大公共交通服务范围,倡导绿色出行方式。截止到2015年,呼和浩特市城环公共自行车系统共设有199个网络站点。当前呼和浩特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一期、二期工程基本建设完成。

(一)具体建设情况

一期工程竣工后,总计建成公共自行车站点120个、锁桩7500个,投放自行车5100辆。二期截至目前建成并投入使用80个服务点。两期现在共有7100辆自行车在运行中。截至2015年4月,共办理租车IC卡近60000张,日租还车次平均为45000次,日租车量最多时达70000余次。按照前两期投入的自行车和售卡数量计算,目前已经形成了平均8个人租用1辆公共自行车的局面,达到了自行车能够合理配比的上限,进入饱和运行状态。

(二)站点设置情况

呼和浩特市先后确立了120个服务站点,这些站点主要分布在以新华大街为界的中、南部市区。区域内站点间的距离为500米~800米,部分站点在1000米左右。

三、呼和浩特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公交车站点扩容遇困

呼市环城环卫公司联合城市建设发展园林部、市政局、交警部门等部门,合理规划、共同协商决定了一期公共自行车的选点位置。一期工程完成并投入运行后,市民办理租车IC卡数量已突破3.5万张,公共自行车日均租还量50000次,高峰日租还量73000次,自行车数量与办卡量比例已超出1:6的饱和比例。但二期工程在站点扩充过程中,施工工作遇到了不小的困难。由于二期站点的选择多为市民聚居区以及商业人流密集区,施工工作引起部分市民和商户的反对。市民认为其阻碍出行,甚至要求不合理的资金补偿。而部分商家也以影响经营活动为由阻拦站点建设。于是部分自行车站点的建设只能停摆,使得站点建设的隐性成本上升,服务也无法惠及这些区域的居民。

(二)后期运营压力大

在前期,公共自行车项目有着政府资金的支持,但随着项目扩展,政府补贴难以为继。后期公司运营的成本主要来自于运送车辆以及车辆维修检修等。此外,负责运营的人员缺乏、工作任务繁重,由于公司缺乏资金雇佣新人,也只能“一人兼数职”,不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由于呼和浩特市市区公共自行车日周转率高,为方便市民正常借还,自行车公司人力、物力成本费用高昂,运营压力巨大。

(三)维修人员缺乏,维修点少,调运效率低

首先,专业的自行车维修人员面临着招聘困难的局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此类维修人员对收入和工作自由度的看法;二是目前仅在如意开发区设有一个固定维修点,每日约有近百辆公共自行车需维修,工作量太大。由于维修耗时长,自行车的正常调运会受到影响。另外,公共自行车各个服务站点车辆的投放数量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偏差,因此对于调运工作更为依赖。而调运车辆不足和相关工作人员短缺,使得调运效率低下。

(四)经验不足

呼和浩特市公共自行车服务起步晚,发展经验不足。由于长期借鉴南方发达城市的公共自行车发展模式,而南北方区域差异性明显,在借鉴时未能很好地结合地方实际。例如呼和浩特市在冬天雨雪及冰冻天气较多,在此类天气状况下要怎样调整公共自行车的供应、如何将车辆损伤降到最低等问题并没有相关的机制和对策。此外,针对当地大风、暴晒等气候状况,自行车站点也未修建车棚对车辆进行保护。

(五)公众对车辆的人为损伤严重

部分公众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注重对公共自行车的爱护,甚至还有些市民恶意损坏公共自行车。例如恶意摔砸公共自行车、用随身携带的小刀划伤座位垫等不文明行为。对于这些不文明行为,不仅需要加强监管和教导,更需要市民主动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爱护公共财产,减少对车辆的人为损伤。

三、呼和浩特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改进建议

(一)政府相关部门加强统筹规划

呼和浩特市城建局应按照“扩大规模”、“惠民利民”、“公套”的思路,与呼和浩特市环卫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深入合作,合理增加站点数量,提高公共自行车服务的空间密度。结合人流分布的特征,将站点间隔距离由城市外环向市中心逐渐减小,提高站点的效率。此外,城管局对市区内的停车站点要定期监管,协调相关部门加强站点的规划和建设,推动公共自行车进学校、进社区、进公共场所,最终形成以主干道路、交通枢纽、商业街、居住区、学校等人口聚集区为依托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络。

(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划的合理干预

交通部门要研究制定市区公共自行车项目发展规划,主要相关单位应负责协调、具体筹备和设施供给。由法制办指导拟定公共自行车租用守则及违章停放和人为破坏等规范性条文,制定相应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标准。另外,政府可合理利用经济杠杆,通过征收一定的道路拥堵费、停车费等措施,增加私家车使用成本,鼓励广大市民绿色出行,并在今后的道路规划中重视加强公交专用道路的建设。

(三)优化完善公共自行车服务和系统

首先要优化公共自行车的站点服务。例如合理增加公共自行车办卡服务点和相关工作人员数量,或引入自助服务系统、提高办理效率,解决群众在办理时的疑虑和困扰,避免出现拥挤状况。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自行车系统。完善新型智能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使自行车卡充值实现在线和移动端缴费。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公共自行车办卡程序,减少繁冗程序,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和渠道就办理租车卡资格要求、程序及所知事项进行宣传,使公民在办卡时做好充分准备,节省时间和精力。将公共自行车系统纳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加强功能补足,建立多维立体的城市公交系统,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的问题,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四)加强相关宣传教育

一要倡导绿色出行观。选择使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是短程出行的最佳选择,代表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值得倡导的环保出行方式。二要加强合理使用和爱护公共自行车的教育。通过公益广告、学校教育、社区文化、全民健身修身等途径,倡导市民爱护公共自行车、自觉维护公共自行车系统。可以通过采取让志愿者参与管理和保护活动,也可以为爱护公共自行车的市民建立相关信息档案,并为其在后续充值时提供一定的优惠,以此来激励市民爱护公共自行车。

(五)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现代社会要求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对于提供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的企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基础上,首先要加强对公共自行车的后期维护工作,例如在站点设立车棚以减少自行车日常损耗;增加维修点和专业维修养护人员。其次要提高员工服务水平,加强对公共自行车站点工作人员的管理,改善服务态度,培养员工敬业爱岗精神。最后要在宣传上积极创新,依靠互联网、社交软件等新兴媒体,增强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福定.我国自行车交通的未来与发展对策[J].规划师,2001.

[2] 高某荣.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中自行车交通研究[D].陕西:长安大学,2005.

[3] 管红毅.城市自行车交通系统研究[D].河北:河北工业大学,2003.

[4] 姚遥.周扬军.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J].城市交通,2009.

[5]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 周杨.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9).

[7] 黄彬.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行状况调查分析与展望[J].城市规划学刊,2010(6) .

[8] 于国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评析及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