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脾多肽对吉西他滨所致血小板减少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观察脾多肽对含吉西他滨方案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出现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化疗均为G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化疗结束后第2天血常规显示血小板数低于75×109/L为入组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观察组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 静脉滴注脾多肽(吉林丰生制药有限公司) 4 ml+0.9%生理盐水250 ml, 1次/d, 血小板计数>100×109/L后停药。对照组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血小板数恢复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的血小板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脾多肽;吉西他滨;血小板减少;临床疗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7.104
骨髓抑制是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血小板减少尤为严重, 常见于多种化疗药物, 尤其是吉西他滨的特征性不良反应[1]。吉西他滨为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一线用药, 限制临床医师选择该药的主要原因为其引起的血液学毒性――血小板减少。脾多肽可以促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升高[2]。为了观察脾多肽能否使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受益, 缩短辅助治疗时间。本院2012年7月~2014年12月的120例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患者中, 60例应用脾多肽治疗, 60例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脾多肽升血小板的疗效及对血小板计数回升过程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4年12月本院住院治疗的120例出现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均采用GP方案)进行研究, 患者化疗结束后第2天查血常规, 血小板数低75×109/L的患者为入组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 年龄36~68岁, 平均年龄(53.0±5.1)岁。对照组患者, 年龄40~73岁, 平均年龄(57.0±5.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观察组在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 应用脾多肽(吉林丰生制药有限公司)进行静脉滴注, 4 ml/次, 溶于25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 1次/d, 在血小板数>100×109/L后停止用药。对照组仅给予同观察组同样的对症、支持治疗。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应用脾多肽后血小板数恢复到≥75×109/L的时间和恢复到≥100×109/L的时间, 同时记录在应用脾多肽后患者第4、8、14天时的血小板计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血小板数恢复到不同水平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血小板数恢复不同水平的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脾多肽用药后的血小板计数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 同时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血小板就被证实有吞噬病毒、细菌和其他颗粒物的功能[3, 4]。脾多肽主要通过免疫调节机制提升血小板[5], 适用原发性和继发性细胞免疫缺陷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对机体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吉西他滨是一种破坏细胞复制的二氟核苷类抗代谢物抗癌药。抗癌的同时会产生相关的不良反应, 有骨髓抑制作用。其中, 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
本研究发现, 应用脾多肽进行治疗的患者血小板数的恢复时间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脾多肽对化疗后的血小板减少的恢复有益, 能有效提高血小板计数, 且不良反应率均在可接受范围,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Cassidy CA, Peterson P, Cirera L, et al.Incidence of thombocy topenia, with gemcitabin-based therapy and influence of dosing and schedule. Anticancer Drugs, 2001, 12(4):383-385.
[2] 王虹, 赵德, 李蜂, 等. 脾多肽注射液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研究总结.中国社区医师, 2010, 12(32):99.
[3] 杨国军, 徐志松, 王志英, 等. 非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状态下急性细菌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46例临床分析. 中国全科医学, 2011, 27(14):3161-3162.
[4] 刘秋霞, 汤静燕, 陈静, 等. 血小板减少 腰背痛 全身淤斑.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1, 1(26):72-75.
[5] 刘晓, 梁雁, 李静姿, 等. 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新药杂志, 2013, 10(22):1222-1227.
[收稿日期:201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