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宜兴紫砂“方匪一式,圆不一相”的特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宜兴紫砂“方匪一式,圆不一相”的特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宜兴紫砂器,是绚丽的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结晶。

关键词:紫砂壶;造型

1 紫砂泥的特性

从制作成形的角度来说,紫砂泥拥有良好的可塑性,并且收缩率较小,所以烧成的范围较宽,产品不易变形,较适于陶艺创作。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紫砂制品具有理想的透气性和吸水率,坯体中具有独特的双气孔结构,以断续链状包围着原始颗粒团,其间散布着许多椭圆形及不规则状的气孔,有开口亦有闭口,个个相套、孔孔相通,形成许多脉络相通的网络,正因为这些微细的气孔结构使其可以透气但不渗水。若就实用性而言,这个独特的结构使得泡茶不易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而且壶身内壁饱含茶味,久而久之即使以开水注入空壶,亦可冲出带有淡淡茶香的茶汤。在壶身外壁,由于紫砂土本身的细腻胎质,再加上制作者皆以明针悉心修坯,使其表面胎质紧密滑顺,经过一段时日的泡养,便可自发黯然之光,增添了视觉上的美好感受。

由于紫砂具有以上这些科学面、制作面及实用面的特点。所以自明清以来,宜兴紫砂陶艺便以其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造型,在中华民族的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紫砂陶艺不但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品,更且是一种生活日用品。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地结合着,其间虽然受到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兴衰起伏影响,宜兴紫砂仍然得以继续发展,不为中辍。

2 紫砂壶的创作历史

据文献记载,紫砂壶在初创期,“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翁者处,博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园之,刳使空中,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这个和尚没有留下姓名,因而引起后人的追念。吴骞有诗曰:“金沙泉畔金沙寺,白足禅僧去不还。”这个“白足禅僧”就是紫砂茗壶的创始人。紫砂泥的可塑性非常好,而到了供春时代,在初创期老僧以“捏筑为胎”,供春却“茶匙穴中,指掠内外”。供春又变革研木为模,这是制壶工艺的一大改进和提高。“研木为模”的模具,它是一个内模,泥胎在木模上奎制成形,这个方法传至时大彬,“时悟其法,则又弃模”,“时乃故入以砂练土,克谐审其燥湿,展之名曰土毡。”(周容《宜兴瓷壶记》)。时大彬领悟其制作方法,不用模具制作,练好土、掌握好泥的干湿度,把泥打成泥条、泥片来成形。“割而望诸月,有序先腹,两端相见,廉用媒土,土温曰煤,次面与足,足面先后,以制之丰约定。”这段说的是把裁割好的泥条,以腹径围在木转盘上用拍子拍打两端,先足后口面(满),用脂泥黏接底片和口片(满),这样制成壶体的毛身筒。“次开颈、次帽、次耳、次嘴、嘴后著戒也,体成”(周容《宜兴瓷壶记》)。在整理好的壶体上制壶颈、壶盖、壶把、壶嘴,完成整个壶体造型。

“器成方圆壶”,实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天为方、地为圆,且说天地方圆,本人完全是从古朴、端正、稳重等指导思想出发,大胆尝用建筑学、力学和各种几何形体相结合,并采用先祖所遗传的打泥片镶接而成的方法,共计用了十三块泥片,镶接而成的壶身以两个正方体为曲面,而实际整体为一棱形体。壶嘴为一大一小圆柱体而成,壶把为一个圆柱体和两个梯形镶接而成,并配以传统的牛盖作为装饰,造型简练大方,于平淡中含浓烈、平易中显示新奇,一如人品质朴自然、刚正而不俗雅。

3 总结

综合上述,紫砂壶的造型“方匪一式,圆不一相”,千姿百态,层出不穷,真可说是一座造型的宝库,从而以设计意识为主导,伴以形象思维的审美意识,通过工艺材料、工艺手段和各种专业技巧进行制作或发展的一种艺术,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纯美术。其本质特点是强调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功能性的统一,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所以紫砂壶造型艺术作为融生活与艺术为一体的文化形态,是中国民族文化水平的形象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