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教育批判者到建设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教育批判者到建设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5年是特殊的一年!因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改变管理方式,学习自主性增强,学习时间较之往年更自如。我得以在网师学习的基础上,专注于个人的心理成长。在阅读材料启发下,像剥笋一样,一点点掀开覆盖于潜意识上的薄纱,一步步发现外显意识的心理和思维定势的根源,驱除使自己“异化”的儿童和青少年成长时期,社会和家庭环境在心灵上留下的烙印,努力定位内心的真实应激轨迹,寻找影响自如表达和顺畅沟通的心理的、哲学的、社会的原因,努力做一个苏霍姆林斯基“大写的人”……

个人阅读解剖提升自我

从2012年2月开始学习新教育,网师阅读给了我细察身边教育的“解剖刀”,使我从一个对教育问题“愤世疾俗”的旁观者(尽管我身在“教育系统”),转变成了“持之以恒”的新教育实验者。学习新教育,使我平生第一次获得了“人格统一”的力量,使我从对当下教育的“批判者”变为美好教育的“建设者”,使我获得了改变教室的力量和方法。

学习新教育网师课程以来,从《静悄悄的革命》教会我创建润泽的没有害怕的教室,以及按主题组织教学内容的策略,《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揭示了“教师的恐惧心理的投射,是教室充满了紧张与害怕的根源”让人汗颜,也为卓越课程的设计,指出了一条颇有难度却可行的方向,《第56号教室的奇迹》给了我创建完美教室的方法,特别是我因此开始了阅读课程的尝试,并在后续的新教育实践中收获了师生共同成长,一本又一本哲学书籍、关于生命成长的小说,撬动了我尘封四十年人生历程中的无助、彷徨、迷茫、失落、不满、喜悦……一次次在阅读中,回忆起童年时的快乐,审视少年时精神的荒芜,为青年时的困惑而释然……

2015年下半年,在“新教育通识课”中,我又阅读了下面的著作。

《中国新教育》:在日常的新教育实验中,每当遇到难题,每当有所成绩,有一些问题都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里:新教育到底是什么?我正在做的到底是不是新教育?如果是,又属于新教育的哪一个范畴?接下去,我最需要学习和了解的内容是什么?什么是卓越课程?什么是完美教室?什么是理想课堂?这一切写在书上的内容,我每次阅读能得到什么,完全与我已经思考了什么、特别是实践了什么有关。我实践过的、思考过的,阅读时就会有恍然大悟般的灵光显现。读着吃力的想要做白日梦的,一定是仍然外在于我的东西,也就是说,它还没有成为我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还不能成为明确地指导我实践的知识。

《新教育年度主报告》:一个普通的教师刚开始学习新教育时,可能最先了解的学习的,就是与教育生活最直接相关的“完美教室”和“卓越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新教育的卓越课程体系,包括:以生命课程为基础,以公民课程(善)、智识课程(真)作为主干,以“特色课程”(个性)为必要补充。新教育在学校文化、中国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意涵,必须反复多次阅读新教育年度主报告等,辅以其他课程的学习,才有可能渐渐深入理解。

《理解课程》:课程是制度的文本,是种族的文本,是政治的文本,是民族的文本,是社会的文本……尽管阅读这样一本书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这本书涉及的知识实在太多――但是,本书还是让我看到了课程除了“知识的载体”以外的独特功能。

阅读课程言说生命美好

1.师生共读:在一个班里的试验

2015年春学期,领导要我尝试阅读课程。为便于观察对照,检测课程实践效果,我只在七年级的一个班展开系列化阅读课程。此时,正是我学习新教育的第四年,在若干零散式阅读课程的尝试之后,我在思考着“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在网络资料的启发下,我梳理了以下主题:

①一片叶子落下来:生命的意义&爱;

②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用心,坚守,目标;

③你很特别:自信;

④当鳄鱼爱上长颈鹿:爱情;

……

围绕各个主题,把相互关联的绘本联合在一起,展开师生共读。比如,“生命与爱”的主题,以《一片叶子落下来》为开端,共读《獾的礼物》《我等待》《朱家故事》《我爱我爷爷》《花婆婆》《爱心树》。在阅读中,我着重于向孩子们揭示以下这些一直存在着,却很少有人与孩子们一起探讨的话题:

①生命都是有限的;

②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③体认家庭之爱;

④体谅身边人,学做家务事(爱自己,爱别人);

⑤包容身边具有特别癖好的人;

⑥做一个随时播洒爱意的人;

⑦生命的意义在于“让世界更美好”;

……

结果显示,随着阅读课程的深入开展,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不断充盈丰富起来,学习有明显进步,而且这个班在年级考试中成绩名列前茅。

2.学生自读:以美好收心

每一节课,我都会在课前几分钟时间里,观察孩子们使用电脑的情况,以此推测他们当下的生命状况。一个对未来缺少憧憬,以“应付学校作业”为唯一追求的学生,面对电脑不免以“随意点击”“随意浏览”或者直奔游戏、视频、QQ消磨时间。要改变使用电脑的旧习惯,不仅要告诉学生“什么不能做”,还得告诉他们:可以在电脑上做什么?学习新教育这几年,我深知阅读之重要。从事信息技术工作很多年,我懂得怎样找电子书。两相结合,我决定引导学生在电脑上读电子书。这些书,有中国传统哲学,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大作;也有新教育生命小说,比如《时代广场的蟋蟀》《夏洛的网》等;还有百科全书、名人传记,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

3.帮助不阅读的孩子爱上阅读

总有一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

不喜欢阅读。我从以下方面做了一

些尝试,把他们吸引到读书的殿堂:

(1)追问价值

不阅读的学生,我以包容心待之,以亲切、自然、朋友式的语气,启发他(她)思考所做事情的价值。比如有的孩子说,玩游戏很快乐。我就问他:快乐又怎样?学生答:开心啊。我追问:开心又怎样?他回答不上来。我就接着追问:那么,快乐到底是什么(我的答案:真正的快乐,与奉献有关;快乐还与奋斗有关,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奋斗的过程。奋斗的结果出来了,转瞬间,人又不满足了,又会有新的欲求……)?学生答:好玩。我问:好玩又怎样?当学生木然时,我会看着孩子的眼睛,紧追一句: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对不能在课堂上投入学习的学生有一个要求:当老师走近时,请不要关闭正做的事情――如果你很清楚这件事的价值,何妨面对老师?!若“师来关,师走开”,说明你不确定这件事的价值,不敢把它晒到阳光下。那么这样的事情,你还要做吗?当你做一件事情,要思考:它是否能让你更加积极和乐观?是否能有助于你与同学、老师、父母更好地相处?这样的“追究”,既不伤师生感情,又可以引起学生思考。

一旦原本不阅读的孩子翻开电子书,他们就会被文本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景色、科学知识、名人成长足迹、奇思妙想的场景”所吸引,情不自禁地沉入到文本中。教室自然而然地安静下来。学生沉醉于与文本相遇的快乐,常常让我不忍中断……

而这样的做法,也帮助老师找到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盲目使用电脑”的突破口。

(2)言说阅读美好,传授阅读方法

只有“已经读过很多书、品尝到了阅读妙处的人”,才会从灵魂深处意识到阅读之美。对于在家庭里阅读量少、还没有形成阅读习惯的学生而言,他们常常难以沉入文本的意境中,无法体味到文字的乐趣。怎么办?我试着把学自网师的阅读方法教给他们,吸引他们走入美好的阅读世界:

①想像 文字总是枯燥的。思考文字的原初含义,在大脑里重现句子、段落、文章描述的场景,让自己犹如身临其境。

②自居 阅读的时候,把自己当作书中的某一个角色,感受他的喜怒哀乐。

③批注 阅读时产生的想法,与作者接近的,可以促进续读;与文本冲突的,会使人“厌烦文本”“不愿再读”。批注让阅读产生的心理能量有一个出口,使大脑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

(3)用《苏》班集体建设的方法,解决“大面积不阅读”问题

选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之前,面对知识结构不一的班主任带出来的、行为纪律方式各不相同的班级,我的方法是:带孩子们共读生命教育图书。有些班集体不够强大,常有意外发生。一旦问题出现,首先需要决断地解决。有的班集体被几个哗众取宠的孩子所控制,集体失去了判断和纠错的力量。学习“苏”的办法:团结大多数孩子,帮孩子们认清“坏孩子”的本质――他们的行为方式,与家庭的关系很大;他们的破坏行为,只是惯性使然;他们“破坏”时,并不像表现出来的那样快乐;他们内心孤独,是需要帮助的人;不要拒斥或者蔑视他们――既要与他们的破坏行为划清界限,不掺和,不起哄;又要管理好自己,一心向好,共同营造积极、温馨的班级氛围。

(4)重温阅读之美妙,强化课前阅读习惯

2015年下学期初,漫长的暑假磨掉了一些学生读书的好习惯。坏习惯好养成,好习惯难保持――有坏习惯阻碍,还有校园、家庭和社会的阅读环境起着负面作用。所以开学后,我给孩子们补上一节电子阅读课,且坚持在每节课开头都提醒孩子们阅读,就这样课前读书的习惯终于又恢复起来。

信息课程发现生命力量

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大量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理想课堂的关键是卓越课程。怎样让学生发现生命的力量?怎样做才能让技术的学习变得有意义?

我力图让学生的生命与我的课发生共鸣――

(1)信息课程是创建舆论氛围的载体:信息和信息技术

我是在初中任教。学生从小学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太多以纯功利为目标的管理模式。现在,孩子们来到了我的教室,我得告诉他们,我这间教室,与以前的不一样!我首先通过三本书,提出了三个观点。

《在未来教室快乐的生活》,面向未来处理和学生有关的一切事务。我们都是未来教室的一份子。以后两年,每周一节,将一起度过。

《Did you know?》同处信息时代的国外学生怎么使用网络?他们用电脑做什么?――个人网站、资料收集、网上学习、视频创作等。我们仍以娱乐为主,电脑被“大材小用”。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我们不能停留于娱乐类软件的使用。要不断学习,跟上时代步伐。

(2)信息课程是阅读的载体:文字处理

把文字处理的素材,置换成《一百条裙子》:按章节拆开(去掉格式),以“将零散文字组成电子书”为目标,以文字处理软件为工具,进行图文混排,存成PDF文档。

(3)信息课程是探求人生意义的载体:网络搜索

以“活着的意义”“为什么要有人生目标”“中学生怎样用电脑”“电脑的危害”为关键词,展开互联网搜索,让麻木的心灵经受“人生意义”等文字的冲击。

(4)信息课程是知识库的载体:走进网络世界

在中国知网和超星数字图书馆搜索“人生的意义”,分别有三百万个结果和几百本书。看到这些,学生都惊呆了。学生都听说过“互联网是大宝库”,但是没有切身体会。搜索结果给我们一个信息:与互联网知识库相比,教材知识是沧海一粟。

(5)信息课程是计算机历史的载体

学习信息技术的有关历史――硬件史、操作史、软件史、信息技术史等,让学生意识到:我们所遭遇的电脑,在其发展渐变的历史中,长相和用法都与现在不同,打破学生“拿鼠标,点图标,随心所欲用电脑”惯性。

(6)信息课程是发现传统真义、增进人类感情的载体――演示文稿

人类已经忘记了传统的本真含义,在形式上重复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春节让劳作一年的人们,回家团聚;中秋节提醒人们,劳作之余,不忘亲人。以制作贺卡,传递节日真义和美好祝福。

(7)信息课程是健康教育的载体――Excel表格

身体健康已经不是简单的起居问题,还有更重要的空气、水质、食物。前两者,我们无法控制。后者,我们却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减轻不良食物对身体的伤害。选择国家营养师教材中的表格,让学生用技术进行个人营养诊断。

(8)信息课程是人类模拟物质

和想像世界的载体――FLASH动画

“人类对于现实世界和想像世界的模拟”切入动画软件的学习,让知识具有了人的因素。技术的学习变成了重走人类模拟的伟大实践。

(9)信息课程是艺术欣赏、创造的载体,自我表达的载体――主题网站制作

自我救赎照亮前行路

自2012年走进新教育以来,我先是听讲座,再是做分享。种子团队分组管理,多了很多聆听的机会。又因是新教育春季种子教师,常被萤火虫团队安排到各地学习。学习越多,线下交往越丰富,“我”的“存在危机”越是暴露无遗。童书揭开了童年积累的问题的黑箱,让我意识到是成长期的痛苦体验,造成了青少年和成年期的“精神虚无”。多年的压抑、无原则的忍受、怯于表达、缺少对外交流的自我闭锁,在潜意识中积累的“做与不做”“说与不说”“发作与忍耐”“准备与行动”的冲突,童书无法破解。本真的自我,被“不说也不做”“只说不做”的惯性思维压制,不得舒展。正常的应激反应机制受到压抑――如果失去了生活中模仿的影子,我就失去了灵魂的依附,就几乎无法与环境互动。

新教育是“活”出来的,没有教师的幸福和润泽,学生的幸福就是奢谈。在网师以及成为种子教师的这几年,随着阅读、实践、反思的深入,“旧我”不断被打破,开始思考“自我与环境协调”的问题。长期的自我封闭和精神压抑,使心中积聚了太多、不能及时排解、被压入“潜意识”的矛盾和冲突。它们时常会在类似的场景再次出现,吞噬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自信。尽管“误判错断”在减少,事后也会做一些沟通,但毕竟损失还是造成了――这是一个人破茧重生必须经历的阵痛吗?就像一个虚弱的人,“从病体到健康,从健康到强壮”的过程中,过去的毛病可能会再现?!

“点亮自己 照亮他人”是新教育萤火虫的口号。在“八字箴言”里,“点亮自己”是前提和基础,是教室里占主导地位的教师发自内心的润泽;是教师本人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是教师作为“人”的本真的回归;是教师自身生活的生动活泼――唯有教师体验过、思考过(不管是直接体验或者是间接体验)真正的开心和快乐,才能笑看学生的自然呈现,才乐于思考和创建合适的课程,适应和引导孩子们成长,才能“照亮”孩子们前进的道路。

随着阅读和实践的推进,我发现,在教室、课程、课堂的建设方面,需要永不停止地推陈出新;在对外推介新教育时,对个人的要求远比课堂上要高。习惯了在课堂上“当王”的人,面对领导、同事、朋友,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博爱之心,一定举步维艰!当前,如果说有什么在制约我和孩子们“走向真正的幸福和完整”,我想,不是别人,不是世俗,不是环境,不是体制,而是我作为教师的素养!网师阅读致力于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每个人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不同,在网师和种子教师团队的学习之外,还需要有选择地进行个性化阅读。以下是我2015年寻求自我救赎时,读到的一部分书籍以及给我的启发:

《道德发展心理学》劳伦斯・科尔伯格,自我剖析心理,走出抑郁泥潭。

《动机与人格》马斯洛,解剖自我,分析我行动背后的动机。

《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圣严法师,我自愿为人们服务,不企求回报。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

旅程,勇敢面对谎言,与心灵对话)家庭共读,剖析人生,反思当下。

《儿童心理学》了解儿童成长规律,寻找被隐藏的“心伤”。

《读书与人生》季羡林,感觉到了自己的浅薄……

《理想国》柏拉图,看着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辩论,看着“正义与非正义”“善”等两千多年前的概念的定义,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清新,神清气爽。读这本书时,适逢我因筋骨受伤住院,身体逼着我停下企图快速前进的步伐,身心全部放下,寻找内心的真实!

《看哪这人――尼采自述》,受大

学时了解的“尼采发疯”的影响,初读不入情。但是,仍然从文字中获得了力量感。上高一的女儿从学校借来本书,我开始脱离成见,全心拥抱尼采的文字。我因此明白了:潜藏在父母和我的内心深处、让全家心灵不安的,是“弱者的思维”――希望他人来拯救自己。把自己的信心建立在外部评价上――外部评价高,就开心;外部不关注,就觉得自己不行,就有些不合理了……

《思想录》A帕斯卡尔,太多我曾迷茫的问题,在阅读本书时,豁然开朗。

《批评的希腊哲学史》庆泽彭,

换个角度看西方哲学史的希腊部分,重温网师西哲的学习序列,减少了对西哲的恐惧。

《柏拉图的哲学》阿尔发拉比,

必须与崇高者、卑微者甚至坏人接触,进入普通人的生活,才有改变他们的可能。

《正能量Rip It Up》(英)理查德・怀斯曼,主动让脸部肌肉处于笑容的状态,就自然而然地想到快乐的事情,从而改善抑郁。积极主动地随音乐节律运动,唱歌,都是积极的生活,可助人忘记“抑郁”。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说出了我心中很多隐藏的想法。我认可作者的观念:人的许多焦虑和心理与行为的异常,本质上是对死亡的恐惧。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人的三种状态:依赖,独立,相互依赖。一个没有独立知识、独立生存能力的人,是“扶不起的阿斗”,不可能做出成绩。

《朱永新教育文集》作为新教育发起人,新教育是朱永新老师生命中的重要部分,从文集中我也看出,朱老师绝对不是纸上谈兵的书生。正如新教育所提倡的,新教育人需要的是一种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朱老师无数次地深入教育第一线,无数次地与教育部门的领导们、老师们近距离接触,直接聆听一线的声音。不仅如此,朱老师还非常关注西部沙漠化,西南石漠化、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事业。我,作为一个四十多岁遭遇新教育才开始精神成长的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阅读和实践中展开持续不断地自我调整,实现自我生命的救赎……

在阅读的滋养下,一个知情意行合一的人,慢慢地确立起来。我坚信: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不可能真正地把新教育的美好传递出去;一个并不真正幸福的人,一定会把他内心的阴影投射到孩子们的心上;一个模糊的自我,不可能与环境和谐地相处……好在有新教育,有网师学习共同体,有种子教师团队,能让我不断地面对自己,一天天成熟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西城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