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留给“00后”一座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留给“00后”一座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不久,上海市政府正式向公众展示《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该草案开宗明义――“此次规划在价值取向上,由经济导向为主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城市未来愿景转向突出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这一次上海城市总体规划联合编制团队的主要负责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尚武教授认为,上海未来发展最关键是四个词:生态、文化、宜居、创新。“这四个关键词,是这轮空间战略规划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而且要贯彻在不同层面的空间调整的策略里。”

创新是为了重塑动力

在过去二十多年里,上海面临着巨大的增长压力、蔓延压力和逐步显现的空间瓶颈。而未来的上海又面临新的挑战,希望这座城市更具国际竞争力,这样的发展要求,就不仅仅是经济规模继续壮大的问题,要考虑更加全面、可持续的城市的发展能力问题。

前不久,我在同济大学曾对张尚武先生进行了独家专访。他首先谈到的就是创新对于当下以及未来上海的意义。“为什么我们如今提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比如上海,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规模,都与过去不一样了。”

回顾过去的发展阶段,1949年以后直到改革开放之初,上海的城市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步从过去年代的经济中心过渡为一个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第二产业比重接近80%。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发展,大概分了四个阶段。

在整个1980年代,上海经历了艰难调整的十年。计划经济年代“先生产、再生活”的发展政策,造成城市空间高度紧张;1990年代是重大的转折点,上海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围绕国家确立的浦东开放开发战略,上海的经济领域、社会发展领域及城市建设领域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代,空间格局随之也开始发生重大转变;2000年以后,上海进入了“迈向国际大都市的十年”;进入2010年以来,上海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要求。转型压力既来自外部,也来自内部。因此上海在“十二五”期间明确提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

未来的上海,诸如如何利用市域面积方面,以及与周边城市的一体化上,还有通勤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范围内区域、上海都市圈概念等,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中都将考虑。“这不是一般的一体化,而是一种相互支撑。”张尚武说,“诸如环淀山湖区域、上海水源地、历史文化保护地区等,都需要周边城市共同参与进来。”可见,新一轮城市规划,在草案阶段都将涉及前所未有的创新。

创新优势首先在人力资源优势

假如说2040年的上海将是一座创新之城的话,在张尚武看来,首先要做到的是人力资源方面要保有优势。

未来上海作为全球城市,将不仅仅从“四个中心”,亦即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去考量发展状况。“四个中心”都是经济维度的东西,未来上海还将走向一个更加综合性的、不同维度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比如社会维度、生态维度、人文维度等都需要大大强化,而且更要强化国际竞争力。

由此看来,在人才培养上,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上,上海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补强。而补强的重点,假设以2040年的中坚力量为现在年代的中学生而论,必然要加强中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此一点,与加强大学生、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而即使与既往相比,上海的人才优势都在缩小。“过去年代,上海输出过不少人才,而现在这方面优势也大不如前,”张尚武说,“还有在教育部一流学科建设上,上海目前的优势也不大。我认为高校这方面,包括一些职业教育,上海仍需加强。同时,上海应该变得更加吸引人。因为如果以国际化的全球科创中心去衡量上海,上海必须吸引全球人才。”

除却高校方面的吸引人才以外,从创业到创新,上海未来如何能够孵化出优秀的企业,亦将是一大课题。上海能否跻身有成长力的企业青睐之地?在张尚武看来,上海目前商务成本、生活成本等都很高,怎样为创业人才降低这方面的门槛,还有学校如何给学生创业项目以引导,都值得开拓思路,“高校的主要作用在于人才的培养,但假若学生有创新的需求,就得有相应的政策条件。”

未来上海,如何让人力资源优势得到更好体现,其中创新是最重要的。上海未来的发展,首先是生态、文化、宜居,之后才可能有支撑上海未来的人口结构,上海才可能走向新。人的因素,对于创新,至关重要。

创新如何惠及他人

既往年代,上海人才输出外地,曾经成为许多地方的美谈。未来,上海的发展亦必定带动长三角、全国的发展。甚至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桥头堡,上海将带动国际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

关于此类带动作用,张尚武告诉我:“对于周边长三角,无论产业、生活,都将强调区域协同发展。比如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实际上与整个长三角都密切相关。”

上海的创新,无论是新动能和新经济,还是传统动能和经济,两两相对,需要把握好关系。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为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靠结构性改革释放经济体系原有的内生动力,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如果把握得好,自然亦能给周边城市以示范和引领。

至于国际合作领域,上海现在本身已经成为了国际网络上的一个联结点,但支配作用还不强,只是起到了更多的联结国际与国内的作用。比如上海如今的集装箱进口量很大,但在转口上并不强大。未来,在集装箱转口上,也会强大起来。而从创新的角度看,张尚武认为,上海不能单纯地将制造业视作生产行业。比如宝钢,虽然在上海的钢铁产量上可能下来,但在钢铁领域的高科技研究方面,仍需要大大加强才是。“尽管过去年代上海的技术输出有优势,但这只是在国内比较时有所谓的优势。同国际比较则是有差距。”张尚武认为,未来收上海在创新领域亦要惠及他人。而如何达到惠及他人,需要上海在产业结构上更进一步向高精尖靠拢。

早在2014年的“上海2040战略专题”系列研讨会上,时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朱晓明即曾提出,上海的下一个目标是“走向创新中心”。他指出,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都是产业中心。从目前的发展看,成功的企业都在从“产品中心”向“产品中心+创新中心”转型。创新是不容忽视的发展趋势,放在城市上,就是从“产业中心”走向“产业中心+创新中心”。在朱晓明看来,创新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有三个,分别是基础设施环境、人才培养环境和政策环境。比如政策环境方面,上海必须更好地实现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如今恰逢上海自贸区三周年之际。自贸区经验的可复制、可推广,恰恰证明了上海创新必将惠及周边乃至整个中国诸多方面的政策制定。

城市规划专家张道根日前曾经撰文写道:“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科技、教育、人才集中,产业高度密集,是创新创意集聚地、助力增长的发动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上海要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跳出大规模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老路,防止陷入依赖财富和资产驱动的衰败之路。上海就是要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创新发展之路。”

而假如上海走出了这么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在2040年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在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与文化大都市之际,成为令人向往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横向来说,能惠及周边长三角,甚至助力上海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桥头堡;总体来说,惠及的将是未来,以及生活在未来的人们,比如现在的“00后”中小学生甚至更年轻的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