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竭力创设情境 深度还原生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竭力创设情境 深度还原生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艺术手法和主题思想的把握问题都不太大,但如果要学生去读,学生往往读不出自己的理解,要么情感苍白,要么理解欠缺。古人学习古诗文是很重视诵读的,所谓读书势必要先读。在教学中我觉得也需要这种返璞归真的朗读。

这里以《鸿门宴》中的第四段为例来谈谈朗读教学。第四段发生在宴席上,樊哙的出场化解了危机,这在整个文章当中是关键的段落,而且这一段几乎全部是人物的语言,教得好,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能够让学生认清文中的人物,这就是樊哙,这就项羽,这就是张良,生活中的他们就是这个样子,他们好像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要做到这样,我们必须让文本深度还原生活,文章中所写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生活,真实的生活,只有深度还原才能让学生读文本如同在现场观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具体做法如下:

(一)学生全班齐读,读的时候注意语气,语调,体会人物讲话时的神态和动作,理解文章意思,疏通文中关键词的意思。

(二)请学生分角色示范朗读,厘清人物的角色,把握人物的每一句话,体会他们讲话时的语气、神态、动作。理解人物的心理和神态动作,了解当时的场景,进行细致的分析。

(三)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具体的指导

(1)良曰:“甚急!”

这个地方应该读得短而急促,因为这是一个短句,而且后面还有一个感叹号,应该读得深有感情。张良对项庄在鸿门宴上舞剑为什么会这样的紧张,见到樊哙之后,连其他的话都说不出来,只有两个字:“甚急!”,要给学生创设情境,对情境作一个深度的分析,这样才会对张良此时的情感感同身受。项伯来告密说事情很紧急,本以为张良会跟自己一块离开,但是张良却说:“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张良首先就抛出了“义”字,我觉得这个义字中既包括君臣大义,也包括朋友之义,张良是非常讲义的,这个我们从“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也可以看出,项伯杀了人,而张良让他活下来了,说明张良这个人平时在生活中就是很讲义气的,要不然怎么能做到让杀了人的项伯活下来,所以当刘邦有点怀疑项伯告诉了张良,项羽要击破沛公军的想法时,张良居然没有走,却问“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回答刘邦的这些话,其实也是“义”。那我们可以看出,张良对刘邦既有君臣大义,也有朋友之义,在生活中对朋友都是如此,更不要说他的主公刘邦了。他没有跟项伯一起离开刘邦,所以当他在宴席上看到项庄舞剑时,那一定会是万分紧张。所以,当樊哙问起宴席上的情况时,张良只有两个字:“甚急!”文言文原来是没有断句和标点的,是后人加上去的,说明编者是深深读懂了原文的,而且是想尽一切办法忠实于原文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对文中所表现的生活作深度的还原,还原文中的生活,还原编者的想法,我们教材的教者――老师,要穿越历史和文本,和文本进行深度对话,让学生认识生活,和文中的人物情感产生共鸣,把文中的历史人物当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伟人,或是神。

(2)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樊哙作言也是短句,每一句话都只有几个字,也就是说,樊哙在当时的情境中也是非常紧急的,这两句话中充斥着樊哙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也要对文本做一个深度的还原。樊哙虽然身份低下,原是个屠狗的,此时也不过是刘邦的骖乘。但知刘邦的危难后,愿意“与之同命”,这可以看出,樊哙对刘邦是有情有义的,《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樊哙和刘邦都是沛县人,刘邦刚为沛公时,樊哙就是刘邦的门客,这说明他们很早就一起起事,感情非常深厚,樊哙和刘邦是情同手足的兄弟,所以樊哙的这两句话,每节三个字,都是短句,应该读得非常紧张而急促,因为兄弟如手足,何况刘邦还是他的主公,所以当樊哙听说项庄要刺杀刘邦时,那种紧张急切之情便于言表。

(3)哙遂入,披帷西向立,_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这一段对樊哙神情的描写,是形象和逼真的,并且能传神。樊哙的闯帐对于整个鸿门宴来说是有转折意义的,让刘邦转为了有利地位。樊哙进帐之前整个宴席是杀气腾腾的,而樊哙不怕被杀头,冒死去救他的主公,所以会有这样的表情,项羽马上被惊到了,能让项羽吃惊的,应该是他这种不怕死的精神,因此项羽不仅没有杀掉樊哙,而且称其为壮士,这是为什么呢?《资治通鉴・卷十・汉纪》:“项王三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项王_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项羽打起仗来勇武有力,不怕死,有震慑力。樊哙的表现刚好跟项羽对味,他当然是惺惺相惜。他自己的话也可以为证:“臣死且不惧,卮酒安足辞!”项羽不仅没杀樊哙,还称赞了樊哙,并且赐酒赏肉,但这并不代表危机已经化解了,樊哙急中生智,讲出了他人生中最有水平的一段话:“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这段话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有理、有利、有节。他先例举了秦王朝的罪过,再举出刘邦的如此功劳,最后的落脚在项羽不应该杀刘邦,他的讲话有切入点,有角度,还有最后的立足点,让项羽无言以对,“项王未有以应”。此时刘邦万分机智,趁着项王沉吟,赶快出去上厕所趁机逃掉。有教材编者认为“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应该放在第五段,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放在这里更好地突出了刘邦的机智,刘邦趁着项羽“未有以应”马上溜出去上厕所,更符合当时的情境。那么这里应该把樊哙的话读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据理力争,让项羽无话可说。学生经过历史生活的还原之后,对文本的理解,由文入情,由情入理。牢固的把握人物形象,并且能够读出人物的神态、心理、动作、肢体语言。达到很好的朗读效果。

文言文的教学是一个较复杂的认知过程,这里只是通过深度的还原来达到朗读的效果,笔者以此为切入点,作了一些浅显的尝试。

文言文的教学应该体现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文学和文章的统一,最终回归语言和文学的统一,而竭力营造情境,深度还原生活,只是回归的途径之一,其他方面还期待更多同仁来探讨。

(作者单位:长沙市周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