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服魅影 第10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SOHI探寻失落的汉服之美
真正意义上的汉服
是指汉族人穿着的具有主流代表意义的
民族属性明确
表现文化特征传承悠久的传统服饰
而不单单只是汉朝服饰
从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
汉服系统的基本特征大体不变
但历代的服饰细节稍有不同
今天的人们无法了解古人真实的衣着样子
往往凭借古代人物画和戏曲、影视
并不完全正确的展示来想象
尤其影视剧中的古装服饰五花八门
更是引导人们对于汉服的认识
逐渐走向了一种极端扭曲的病态审美
SOHI访问多位对汉服研究多年的专业人士
并整理出众多文物图片
除了让你看看从古到今的服饰潮流趋势
更让你了解祖先们到底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
汉服溯源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汉服可称是世界上最美的服饰,自产生到消亡,无论在工艺上,还是美学上,都创造了无比辉煌的成就。霓裳羽衣、敦煌飞天……无不以其之美惊著于世。
汉服,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族的传统服饰汉服以其丰富的制式,华美的外观,高超的工艺著称于世,是世界服饰艺术中的一支奇芭。SOHI特别甄选出几个颇具代表性的朝代及服饰特征,为你简单梳理汉服的概念和发展。
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称为华夏衣冠,现代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衣、裳概念,历经周朝的周礼制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因推崇周礼制而趋向完善并普及。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因此制定了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
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一种重要的汉服---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深衣延续了汉服交领右衽的特点,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裙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样式,外观区别在于下身是否有围绕的线条。这一时期纺织和染色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汉服上已经出现很多繁复华丽的图案
秦代汉服主要承前朝影响,仍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系扎。因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秦代的服饰和风俗研究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料。
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权的国家概念最早、最完备、最先进、最强大的王朝。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及光武中兴,使汉朝的影响力到达鼎盛,汉人的称谓由此而来。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汉域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领先于世界的汉帝国为华夏儿女留下了永远的自豪。今天,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就是以汉朝的名字命名的。
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基本是在汉朝确立的。东汉时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的装饰物,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长冠服”。汉代开国君臣,都是楚国人,所以汉朝服装在一定的程度上沿袭了楚服的风格,同时,也以开阔的胸襟接受了秦文化和中原文化,从而出现了焕然一新的雄伟之风。汉袍的花纹图案从先秦时期的对称规矩一变为飞扬流动、活泼灵巧的不对称图案,同时吸收了西域民族织物中的图案题材,在图案的追求上更加趋于大气、明快、简练、多变。在图案造型的选择上,突出了龙、凤的寓意。而装饰化的特点,更具有审美价值,在设计上也更加追求艺术造型的完美性。
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例如曲裾袍就流行于西汉时期,是在衣襟右侧连缀一块三角形的帛,使衣襟延长,尖端绕至身后再从左腋下绕至身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中,妇女穿的曲裾袍,下摆宽大,纹样华美。后来,因为(一种短裤,形似犊鼻,又称犊鼻)的出现,曲裾的遮掩功能消失,而较为方便的直裾则受到重视,广为流行起来。
(大图)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素纱蝉衣
1972年出土于马王堆一号汉墓的素纱蝉衣,轻盈飘逸,薄如蝉翼,总重量49克,精湛的织造技术让人叹为观止。当代专家曾试图复制过这件蝉衣,但仍无法达到那样轻的质量,可见2000年前古代人织作工艺的高超程度。
汉代染织工艺、刺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自奴隶社会以来,蚕桑丝绸一直在纺织衣料生产中处于领先地位。汉代继承了楚国纳南北精华东西特异,融各地之长的织品技术,并且印染技术和纺织机也不断提高,民间手工业最普通的也是纺织业,致使丝绸产品出现空前的丰富。汉代丝绸品有绢、缣、练、素、绨、锦、绣、罗、毂、
穗、纨、绫、纶等, 织锦和提花织品尤为精巧。官办织布厂的加入,使丝绸从原来只为封建贵族的高级衣料,变成普通百姓也能使用的服装面料。丝绸纺织的普遍,又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丝绸纺织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丝绸质量,一时达到了服装衣料的顶峰。此时的衣装用料除锦较普遍外,纱、罗也极盛行,锦以其厚重取胜,纱则以质轻薄讨穿着者喜爱,1972年出土于马王堆一号汉墓的素纱蝉衣,轻盈飘逸,薄如蝉翼,该织品长1.28米,通袖长1.9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共用料约2.6平方米,包括领及两袖口镶边总重量才49克,纱的经丝、纬丝纤细,其投影宽度仅0.08厘米,古诗形容为“轻纱薄如空”,恰当之极。此件禅衣为浅赤色,领与斜襟以几何纹绵镶缘,整件服装的轻柔程度完全可与现代轻薄的蝉翼乔其纱比美,精湛的织造技术让人叹为观止。当代专家曾试图复制过这件蝉衣,但仍无法达到那样轻的质量,可见2000年前古代中国人的织作工艺的高超。
汉代以明朗健康的社会风貌和浓郁的社会氛围以及较高的妇女地位,促进了特别是汉代女子服饰的兴盛。汉代是中国服饰的奠基时期,它承秦的古朴之风,开盛唐繁丽之俗,以清新、质朴的风格自成一体。随后各朝代的汉服虽有局部变动,但其主要特征不变,均是以汉代为基本特征。
敦煌壁画
到了唐代,经济繁荣,服饰的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的服饰融合了多民族的审美,很多服饰元素受到了外国的影响。因此唐代的服饰虽然与汉代一脉相通,但在形制花纹及颜色上有很大区别,汉代服饰主要以黑色,金色为主,多为暗花印染,古朴但不失大气庄严,款式上讲究束腰修身,并且汉服层次有序,厚重。而唐代服饰的颜色光艳亮丽,衣物的质地以轻纱,绫罗,丝绸为主,款式多为高腰,抹胸。
我们经常在壁画和现存陶俑身上看的的女侍服装都比较开放,其实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大袖对襟衫,平民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贵族女子多穿这种大袖对襟衫,长裙,披帛。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以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一则遮风暖背,二则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妩媚动人,显现女子的美态。从这种衣服的样式可见当时唐朝的开放程度。“慢束罗裙半露胸”、“粉胸半掩疑暗雪”,都是对此种服饰描述。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也有人质疑唐代出现的胡服不能算做汉服,但其实唐代的着“胡装”只是一阵流行风而已,主要是源于中原人民的好奇以及出于一种表现出友善的形式。龟兹、吐蕃的一些风气也在唐代流传,不过主要是小配件或侍女服饰中体现。从出土文物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胡服主要流兴于贵族等社会上层阶级,山区的村夫田舍翁 ,很多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秦汉古代装束,所以唐代的主流服饰还是以汉服为主。
总的来说,唐代服饰的风格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初唐以继承隋制为主,汉风和鲜卑风并存;盛唐波斯、龟兹之风盛行;晚唐逐渐回归汉的传统。
到了明代,在经过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朝立国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复了唐朝衣冠制度,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明代的服饰主要体现等级限制的严格。汉族服饰的发展,是经过历朝历代积淀而成。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明代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代服饰。明代的章服衣冠更趋豪奢,织绣技艺迈向顶峰,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汉族服饰经过千年的发展,至明末清初被人为废除。溯炎黄,下至宋明,以汉族(先秦时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汉服。
清朝的服饰,向前追溯,来源于满族的服饰,向后观察,也非汉服传统。所以虽然是汉人所穿,但不符合汉族传统服饰的“传统性”要素,所以不能划入汉服范畴;而今天汉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唐装”马褂、旗袍等主要源流来自满族的传统服装,所以不能称为:汉族的“传统服装”。客观上的汉族人的某些过渡历史阶段的穿着服饰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也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汉服样式特征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
吴道子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考工记》
汉服是最能体现汉族大气包容特点的服饰类型,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汉族服饰风格相对于西方服饰叠浪千层的变化而言,在世界服饰史上是风格明显的,而且相对稳定。其中,汉服风格,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右衽系带、宽袍大袖等基本特征一直延用到宋明时期。
关于汉服的样式,学术界对于很多细节存在争议,SOHI就遇到了坚持明代服饰才是汉服最好代表的行家,他们认为汉唐关于汉服的描述年代久远,因此无法准确的考据汉服的样式细节,并且也无太多的实物可以作为参考,所以汉服应该以明代服饰为范本。但也有坚持汉唐的服饰才能代表汉服精髓的人认为马王堆出土的人俑,包括当时人画的一些人物画都是可以做为汉服的参考,以明代服饰作为汉服的标准太过偏激。SOHI无意加入这种讨论,因此,我们只为读者介绍目前比较没有争议的基本汉服样式。
汉服最基本的特征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这些服饰上的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我们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汉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汉服的基本特征:
交领右衽,宽袍大袖,服装通过绳带系扎,不用扣子,大的类型可以分为:
衣裳制,儒裙制,深衣制,袍裳制。
列举一些汉服款式 都能提照片
衣裳:华夏礼服“衣分两截,上衣下裳”制度的体现,是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用于皇帝祭天地,宗庙及正旦,冬至等重大庆典活动。头戴冠,身着双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是古代尊贵的礼服。
曲裾:曲裾流行于秦汉时期,是百官及士人的常服。曲裾上衣下裳相连,后片衣襟接长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腰部裹以大带,交领右衽。男子身着曲裾,尽显形体修长,气质庄重,形容大方得体。――除此之外,有女子穿着的双绕曲裾。双绕曲裾样式与男子曲裾相同,通身紧窄,长可拖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多镶边。身着双绕曲裾,柔弱中透着英气,婉约间带着端庄,十分动人。
直裾:直裾与曲裾一同流行于秦汉时期,是诸侯、大夫、士晚间所穿之衣。直裾上衣下裳连缀,无衣裾绕襟,衣襟右掩,下摆不开叉,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垂至踝部。日本和服在很大程度上学习了此款。身着直裾,儒雅大方,平易近人
齐胸襦裙:隋唐女子流行时装 。腰系较高,裙系腋下,显得下身修长,婀娜多姿。其披帛流水般轻盈,不露肩背,给人俏丽动人之感。襦裙为现代日本和服十二单的鼻祖,同时对韩国、朝鲜服饰有深远影响。
对襟襦裙:唐宋时期女子喜欢穿着的一种襦裙形式。对襟襦裙由交领襦群变化而来,两襟相对,尽显女子丰韵。其裙统一曼束罗裙,轻盈妩媚,如飘然临于白云之上,艳丽动人风姿翩翩。
袍裳:男子常服,直腰身,交领,大袖翩翩,颇有学者风范。身着袍裳。庄重儒雅而不失洒脱飘逸,刚柔并济,从容坦然。圆领袍裳,流行于隋唐,基本成为有身份,有地位地位才有资格穿着的款式,男女皆可以穿着。其特点为,直腰身,右衽,右肩附近用圆形小扣系紧,儒雅大方。身着圆领袍裳,身形修长俊雅、潇洒挺拔,同交领汉服一样,是汉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服配饰:
服饰配件:玉佩,玉带钩,
宫绦;头饰:步摇,笄,簪子
帽子:方巾,庄子巾,东坡巾,幞头
冠冕:梁冠,爵弁,冕冠
鞋子:履,靴子,翘头履
袜子:云袜
汉服对其他国家服饰的影响
+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
汉服自产生到消亡,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制式虽有所变革。但外行人可以很轻易的区分汉服与清装、汉服与和服,却很难辨别某件汉服所属的朝代。这是因为汉族文化的哲理,自始至终贯穿着汉族服饰的命脉,化为她的灵魂,使她体现出华夏民族特有的神韵。
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以及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身影。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曾在中国土地上占据一时的清朝满装,在采用了中原地区的纺织印染、裁剪刺绣等先进技术的同时,又将汉服中很多华丽的元素添加到本族服饰之中。十八滚十八镶的复杂工艺,能在一件服装中加入大量珍珠、元宝、龙凤、牡丹等精美的图案,甚至袜底都要绣花的做法,不能不让人认同它的繁琐与精致。
汉服的一些常用元素,如右衽、大袖、系带,等等,在其它民族的服饰中也有应用。例如日本的和服,本是从汉服改制而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如妇女的背包,在中国的唐朝也曾出现过。再如满装中最具特色的立领盘扣之类,在明代汉服中也曾出现过。但是这些应用同样的元素服饰,其风格却与汉服迥异。和服继承了唐宋时期的服饰特点,而韩国受明代影响非常大。日本韩国每年各类传统节日,仪式,服饰多数都继承了的中国的节日的内容,如成人礼,冠礼。
和服(日本)
和服在日本称为“着物”或者“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服装。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初期和服为唐服翻版,之后的盛装十二单的外套华服也被称为“唐衣”。
韩服(朝鲜)
朝鲜官服、朝服、宫廷重要礼服一直保留汉服制度,并随汉服变化而变化。唐代时期,新罗与唐朝交往甚密,服饰特点几乎与唐朝无异。朝王朝中期之后韩服吸收了明朝服式,特别是女服朝高腰襦裙发展。唐朝时官员的乌纱幞头的后系带为下垂带样式,新罗官员幞头同为此样式,而明代之后改为展角样式,李朝也改为短展角;如李朝王后大礼服一直都为中国皇后翟衣样式。朝王朝礼服上衣也称为“唐衣”。
越服(越南)
越南古称交趾(中国称作「安南),西元968年,丁部领(丁环)建立丁朝(大瞿越国),开始成为独立的封建王朝,两年后(970年)自称皇帝。在服饰上,尤其是宫廷礼服,皇帝、大臣的朝服,几乎就是中国汉族王朝宫廷礼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试以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所着之弁冠、兖服来看,与明朝宗藩服饰如出一辙,不过比之明朝皇帝,其造型显得小一号而已。以汉族帝王的正式礼服――冕旒兖服为例,明代皇帝的冕旒是十二旒的,越南是六旒的。满清占据中国之后的两百多年间,与中国南疆山水相连的越南,仍然完好的保存着明式衣冠,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殖民者在越南存留下来的许多珍贵照片和大量的历史资料可以明确的反映出这一点,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1898年驻云南府(今昆明)的法国领事方苏雅(AugusteFrancois,1857年8月20日―1935年7月4日)所着龙袍的照片,被许多人误认为是古代皇帝的龙袍或者中国戏曲中的装束,实际上,方苏雅所着之服,乃是越南皇帝的朝服,从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一般无二。
汉服的消亡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1644年满清入关以后采取剃发易服的强行政策以削弱中国的民族性而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迫使汉服从历史上彻底消失。1644及1645年 满清政府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各民族,包括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有时也单举其中的剃发部分,以“剃发令”或“发令”代称。由於项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认同,主要又针对汉族而,原因之一是为了消弱汉服的民族意识,方便统治。
满清入关之后,正式颁布剃发令的时间为顺治二年农历六月十五日,换算为公历则为公历1645年7月8日,也就是1645年的7月8日,满清撕下了不强迫剃发的假面具,彻底强硬的执行起剃发令来,至此展开了江阴等其他各地人民反剃发的斗争,至惨至烈,难以笔尽。死亡人数无法统计。
满清使汉族人的服装面貌产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将延续了三千年的汉民族冠冕衣裳送进了坟墓。顺治二年,清军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从此下令在全国推行剃头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命令,从公文所到之日起,在10天内要将全体男子统统剃去头发,改梳发辫,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与此配合的是强行更改汉人衣裳式样。当时由于穿汉人衣裳而被捕杀的人不计其数。
汉族对清政府的命令极力抵制,反抗活动此起彼伏。长期的抵制斗争使清政府也考虑做些让步,以稳定局势。于是提出所谓“十从十不从”,即:服装上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僧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以及: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这点有限的让步,终于保留了一些汉族衣装中的特点。
按常理,穿什么服饰,留什么发型和统治并无多大关系,但满洲人入关并建立清后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汉人不能接受异族统治是因汉人鄙视野蛮,接受野蛮的统治对汉人来讲是种侮辱。汉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有灿烂的文化,相比异族,汉人有一种强烈的文化优越感,相比之下,满洲人文化实在肤浅,实在自愧不如。这种民族自卑感一方面促使满洲贵族拼命学习汉文化,另一方面又使满洲贵族深恐汉人看不起他们,因此要想统治汉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使汉人习异族风俗,以人格侮辱的方式使汉族精神萎缩,使汉人丧失自尊、自信,打掉汉人骨子里的民族优越感。
清建立后全国因服饰,发式而被杀的汉人不下几百万,当时在中国的一位西方传教士看到这些情景写到:“全世界像汉族这样因服饰,发式而遭屠杀的民族绝无仅有。”
自然条件下,汉族服饰的存在与演化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很难辨别相隔数千年的先秦女装与明代女装,却很容易区分相临明清女装。同时,我们又很难说出清朝时汉女服饰与旗女的服饰有多大区别。尤其是到了乾隆年间,虽然旗女是通体一身的旗袍,汉族女子依旧是上衣下裳的式样,但只要延长上衣,盖住脚面,汉女的这种装束,在表观上就几乎与满人的旗袍一般无二了。其中也不乏旗女穿汉服的时候和汉女穿旗装的需要。在满清汉族女装中,大量使用的立领盘扣和琵琶襟,以及紧锁的领口都是满装的主要风格。可以说,至此时,汉族的女服已经全盘满化了。
剃发易服,主要打破了汉服的制度和约束,使中国服饰从延续传统和规范的模式,转入实用,经济,方便的方向发展。所以复杂的花纹,开始出现,同时衣服的长度也变短,脚踝,手臂开始出来。在传统的服饰文化约束中,汉族传统是不能轻易肌肤,更不能使用不合乎礼制的花纹和颜色。
所以满清的破坏从实质上破坏服饰的本身来说,同时也存在对服饰传统的约束和制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汉服彻底消失。并且在满清统治时期,汉服被列为禁词。不能在书籍中出现。使得后代不知道前代的服饰的存在。
参考及引用文献:
《行云流水话汉服》
作者:万壑听松
《汉代服装》
作者:木其
《中国古代服饰》
特别鸣谢:
云南汉服协会 会长 刘丹老师
明堂(业内知名手工制作高端汉服)
Blog:blog.省略/minghua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