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死擂》视角的戏曲电影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死擂》视角的戏曲电影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代戏曲逐渐从舞台欣赏发展成为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电影化类型。戏曲电影作为我国独有电影片种,通过利用现代高科技术手段,将戏曲以画面、声音再现生活的另一门艺术。本文通过以安徽电影制片厂改编的彩色银幕影片《生死擂》为例,在简要介绍戏曲电影化的特点后,针对戏曲电影化《生死擂》的美学思考分析,详细阐述了《生死擂》视角戏曲电影化。

[关键词] 生死擂;戏曲;影视化;戏曲电影化;美学思考

戏曲是舞台上由演员对角色的扮演,通过歌舞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的一种艺术类型。而戏曲电影化则可以通过电影语言和镜头的运动以及不同的场景,利用高科技的艺术传播媒介和影视拍摄的收发,丰富和延伸了戏曲的舞台、文化。作为黄梅戏戏曲电影最为成功的作品,《生死擂》利用完美精湛的艺术手法使戏曲舞台再次提升,并再次重新展现了清末时期控制与反控制斗争的场景。戏曲电影不仅突出了表演创新,而且还突出了摄影围绕人物为中心等展现。

一、戏曲电影化的特点

(一)戏曲电影结合传统文化的写意和电影的写实

我国的文化主要突出着两个特点:含蓄、写意。戏曲中的念唱等情节表述,正体现着这种含蓄大意的风格,而电影相反则是一种写实的风格。戏曲与电影的融合利用现代的艺术,在写意和写实叠加下讲述古老的故事。例如:王好为和李晨声导演的戏曲电影《生死擂》中,“比斛打擂”情景主要是通过演员们的虚拟化表演以及根据人物表演变化不断对镜头进行转换而完成。这样一来,不仅逼真地展现了当时的环境,而且利用电影写实的方式表达了戏曲中的写意风格。

(二)戏曲电影完美地结合了戏曲中的虚拟与电影中的假定

在现代戏曲电影时间和空间的塑造中,戏曲中所具有的虚拟与电影中所具有的假定两者之间相互紧密的联系着。戏曲电影时间和空间的建立是以戏曲舞台虚拟和电影假定所拍摄对象的不同为基础,从而实现戏曲电影作品的典型化。首先通过灵活、巧妙处理舞台时间和空间,利用电影技术手段,将假定的时间和空间与虚拟的戏曲舞台相融合,展现具有特性的写实内容。

(三)戏曲电影化的创作主要是以戏剧化的冲突作为条件

戏曲电影是否获得成功,主要是看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影片是否曲折生动、叙事是否传奇和巧合、结构是否严密和起伏等。除此之外,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情节叙事中的重点。一般来说,故事人物的塑造都是以善、恶两种,对故事情节进行展开,并以较大的戏剧性场面进行表意,使环境的塑造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二、戏曲电影化《生死擂》的美学思考

《生死擂》是安徽电影制片厂根据《斛擂》而改编的一部具有高品位和大众化的黄梅戏故事片,是安徽电影惟一获取“金鸡”奖的作品,也是一部展现历史和情感、爱国教育的影视最佳作品。该戏曲电影利用完美精湛的手法展现了中国百姓为争夺米市与英帝国主义展开的斗争,一曲具有民族正义的歌曲荡气回肠的唱出了悲壮哀婉的爱国之情。

《生死擂》戏曲电影化,将人物性格不同的浓烈情感交织在一幅幅流动画面和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歌唱中。在不失戏曲和电影两种艺术的前提下,导演对《生死擂》进行精心处理后,从戏曲和歌舞,以及故事表演中,找到衔接点融合虚实逼真的表演,对虚拟性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淡化调整,在保留戏曲表演所具有的唱腔意境下,利用电影所具有的声音和画面特点在次存托出人物的心情。例如:“比斛打擂”和“妻哭大江”等场景中,既有戏曲表演,又有生动自然的外部表现宣泄着人物的情感。同时,导演通过巧妙的运用镜头,使戏曲表演的魅力得到了展现。

戏曲电影化的《生死擂》在遵循戏曲电影特点的前提下,以镜头写人为主,丰富着故事环境和人物的情感。在情景、人物相互融合下,展现了故事人物清晰可见的心态。同时,由于《生死擂》的实景拍摄也是戏曲电影中的主要特色,因此,导演在实景的选择上多选择的是具有民族历史文化意境的太白楼和齐云山以及宝纶阁等地进行拍摄。这样一来,既营造了《生死擂》影片的诗情又营造了影片的声情。例如:“祠堂对叙”和“京生归舟”等精彩片段,在镜头的运用上,将以往戏曲摄影的推位运用方式转变成为运动和两极镜头摄影运用的方式,记录着人物的心境、表演场景以及各种气氛渲染的变化,使影片更为丰富和诗情画意,有着艺术的冲击力。由于《生死擂》的戏曲电影摄影是以塑造人物为主,因此,在电影创新的特点上为演员提供最大限度的演技空间,营造戏曲电影艺术之美。

三、《生死擂》视角的戏曲电影化

戏曲电影艺术的表现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盛行。我国第一部具有戏曲电影艺术的纪录片是无声京剧武打短片《定军山》。随后又逐渐拍摄了《天女散花》《青石山》《艳阳楼》《纷棉花》《歌女红牡丹》《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等多部戏曲电影。电影拍摄戏曲因此也被广泛的传播。在戏曲电影融合的作品中,黄梅戏《生死擂》作品可以说是最佳、最成功的作品之一。电影的应用使黄梅戏曲的空间逐渐被扩大电影化,《生死擂》这部影片就改变了以往戏曲舞台的架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用声、画、蒙太奇语言等特色手段,使清末年间,百姓们为了芜湖米市斛行,以赵大江等人为讲述的主要角色,与大英帝国主义所开展的反控制和控制斗争情景获得再现。黄梅戏《生死擂》视角下的戏曲电影,使电影故事片的优势得到了展现。导演在将黄梅戏《生死擂》电影化的同时,采用电影手法镜头切换的方式生动巧妙地表现了故事《生死擂》。其《生死擂》戏曲电影拍摄的方式,则是通过多拍近景和全景,以及远景和特写的镜头表达着电影独特的艺术效果,并且实景拍摄展现我国大好河山的时候,还挖掘了剧情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情与景的融合下,影片更具艺术的美学价值品味。

安徽黄梅戏具有200多年历史,不但唱腔抒情优美,而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生死擂》的演绎表现手法如同歌剧手法一样,以简单的剧情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以及结合音乐作用来体现。从《生死擂》视角下的影片看来,故事的情节简单、戏剧中矛盾的突出点层层起伏,每个剧情都将逐一推往高潮点。例如:芜湖领事馆多次与赵大江和苏月英的较量;赵大江与郑京生的兵戎相见等矛盾冲突。同时,《生死擂》影片在语言无法表达的时候,采用黄梅戏的唱腔,也实现了电影音乐作用。例如:对《生死擂》主要人物的唱腔设计,更是为电影银幕增加了丰富的色彩,巧妙的融合在实景之中。在郑京生回芜湖的路途中,他用黄梅唱腔歌唱了小段:青山翠竹枫叶染,在歌声与湖光画面的融合下,使剧中人物百感交集的心情被生动巧妙地引发出来。《生死擂》这部影片的重点剧情是赵大江受重伤,妻子苏月英为了将大英帝国操纵粮价的阴谋揭穿,将这些复杂的情节在歌唱“声声悲痛呼唤”不回时的情景中,不断出现多种画面交叉的镜头,有时展现着主人公丧夫的悲痛和阴谋揭穿背后的徘徊与犹豫,有时又出现打擂场上不断的声声擂鼓响。这种电影化的表现是戏曲舞台所不能体现的,但是电影却能够进行融合,使戏曲电影化的各方面感染力都得到了加强。

在《生死擂》视角的戏曲电影化中,不仅充分表现了电影的特性,还将黄梅戏曲中的唱、念、做、打、舞五个重点特性进行了充分的表现。所谓戏曲没有唱则不是戏,假如在《生死擂》影片中去除黄梅戏唱腔的部分,那么这部影片则不能被称为戏曲故事片。《生死擂》这部电影的珍贵点,主要落于电影巧妙的融入了多位资深作曲家的创作音乐,才能保持画面的同时,故事又是围绕黄梅戏曲唱腔而展开。例如:戏曲电影中除了青山翠竹枫叶染、声声悲痛呼唤外,还有朝廷唯唯民不畏、人生还是儿时好、今生无颜见师妹等多曲艺术魅力的歌曲。

在以往的黄梅戏演唱中,抒情的表现极强,例如:小生、小旦、小丑三戏的表现。为了能够满足《生死擂》爱国题材的影片,作曲家门结合了以往黄梅戏曲调的风格和时代生活风格,将中西音乐的阳刚之气灌输到了影片的独唱和对唱、伴唱以及合唱和重唱中。独到的唱腔是作曲家们在吸收激越旋律的秦腔与梆子戏曲后,使歌曲既抒情婉约、柔美缠绵,又高亢豪放、刚劲激昂。例如:在“江边祭坛”片段中,苏月英悲伤站立岸边,激动、亢奋大声呼喝唱歌的声音回响于天地之间,不仅深刻感人,而且切入故事主题和故事寓意。这样一来,影片《生死擂》的戏曲音乐部分既具有深沉委婉之气,又具有大气磅礴之气,使各人物形象丰富了黄梅戏戏曲音乐的表现。

一部优秀的戏曲电影除了:简单的剧情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以及结合音乐作用体现外,优秀的演员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优秀的黄梅戏艺术家韩再芬,在饰演苏月英人物的时候,她利用自己深厚的演唱功底,将女中豪杰苏月英的妩媚和刚强刻画得栩栩如生,深刻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情绪和情感,她的每一个动作和笑容都把握了分寸,使人物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面对剧情中不同的人物角色,其他的戏曲演员也鲜明地塑造了不同动人人物形象,在保留原有戏曲唱、念、做、打、舞的形式下,心领神韵、自然、贴切的表演塑造故事人物和揭示人物内心以及外部的体现。由于现代电影属于一种创新多元化的表演,因此,演员们的细腻动人的表演与唱腔完全贯穿于对剧情人物内心生活化情绪的表露和浑厚的表演底蕴基础,也是戏曲得以电影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黄梅戏《生死擂》视角的戏曲电影化,通过银幕立体声的介入,不仅扩展了戏曲的内容与形式,还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戏曲表现方式。在巧妙融合现代电影与戏曲同时,成功的摄制了《生死擂》这部影片,使影片艺术更为丰富,并且使我国的特色文化戏曲艺术得到了流传。从黄梅戏《生死擂》视角的戏曲电影化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影市场的踏入,使黄梅戏曲艺术也逐渐推向不断发展与主动竞争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雷昊霖.浅议中国电影中的戏曲电影[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

[2] 梁文,刘德祥.借数字影视平台 展戏曲艺术魅力[N].中国文化报,2008-01-05.

[3] 刘诗兵.《生死擂》引发的表演美学思考[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

[4] 陈垦,王好为,李晨声.戏曲大片《生死擂》[J].大众电影,2001(07).

[5] 好晨.黄梅戏故事片的历史跨越——在京专家热评《生死擂》[J].电影,2001(05).

[作者简介] 许海潮(1977— ),女,安徽合肥人,硕士,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戏剧与影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