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生互评互改作文新模式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又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而互评互改作文的新模式能让学生成为评改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其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因此,改变传统低效率 “学生作、教师改”的作文评改模式,推行学生自主合作、互评互改作文的新模式,势在必行。
[关键词]作文教学 师生合作 互评互改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19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我国自古就有“文章不厌百回改”之说。俄国作家契诃夫也曾说:“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可见修改对于文章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让全班学生互评互改作文,这对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作文评改方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由于受“全收全改”“精批细改”的制约,绝大多数语文教师一直保持着“学生作、教师改”的传统批改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语文教师始终唱独角戏,学生始终被动接受,当作文本发下时,大部分学生只是看一眼分数和总评,就收入抽屉,不再问津了,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仔细去阅读揣摩评语,重新修改或重写作文。所以,尽管教师劳心劳力、苦不堪言,但学生的作文依然在低水平徘徊,不见起色。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可见传统作文评改方式的弊端越来越突显,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把作文评改的权利下放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地开展学生互评互改作文的新模式。
二、开展学生互评互改作文的新模式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为达到这一目标,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尝试过多种评改方式,但通过比较,认为让学生互评互改作文的新模式是最有成效的。具体操作如下:
1.教师给出作文评改标准
为了使学生评改时不那么主观、随意,教师必须给出评改标准,让学生有章可循。教师可参考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来制定相应的评改标准,以此确保作文评改的高效有序、客观公正。笔者从以下七个方面制定了比较具有共性的作文评改标准,印发给学生,教会学生从七个方面去审视文章,让学生深刻领会这七个方面的精髓。
(1)看作文题目是否准确、精练,是否新颖、醒目。
(2)看文章中心是否明确突出,是否有新意,是否积极向上,对人有启发、教育、鼓舞的作用。
(3)看文章内容是否具体,材料是否丰富,选材是否紧扣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时代性。
(4)看文章结构层次是否清晰,分段是否合理,布局详略是否得当,过渡是否自然,行文是否前后照应(尤其是开头和结尾)。
(5)看语言是否准确精练、生动形象,有无错别字,用词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 表达是否富有文采。
(6)看卷面是否整洁美观,书写是否工整漂亮,标点运用是否正确,涂改是否较多。
(7)看文章字数是否够600字,不足者须扣分,最好达到800字。
2.教师给学生作示范评改
鉴于中学生的作文水平还不是太高,教师既要教给他们评改作文的方法,还要给他们展示示范性评改的过程。示范性评改首先要求教师浏览过所有的习作,根据该次习作的训练点及训练目标,从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3篇习作,运用修改符号从整体上和细节上修改,并在课前写出旁批和总评。课上,教师把原稿、修改稿、评分标准及本次评改的侧重点一起发给学生,学生一边看手头的资料,一边听教师作示范评改的解说。解说主要考虑两个要求:一是共性要求,如内容是否符合题意,选材是否典型,中心是否鲜明突出,结构是否合理,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简洁精彩,个性特点如何等;二是个性要求,每次作文训练都会有一个侧重点,这个重点在作文中如何表现,应单独拿出来详细分析。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知教师的评改过程,掌握评改步骤及方法, 为下一步的分组进行互评互改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3.学生分组互评互改作文
教师在学生真正掌握了互评互改方法后,就可以采取分小组的形式评改作文了。根据学生平时的作文水平,把全班学生按好中差搭配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每个小组有尖子生和后进生各一名,中等生两名,让作文水平好的那名学生担任组长。每次互评互改之前,学生要把已发的评改标准拿出来,教师还要把本次评改的侧重点写在黑板上,以避免学生在评改时抓不住重点。
评改的具体步骤:(1)小组成员先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 快速找出错别字、病句及误用的标点符号,并用修改符号加以改正。(2)小组成员传阅其他3本习作,并从好坏两方面对习作提出自己的看法。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组内实行加分制。成员找出一个整体性问题加5分,找出一个局部问题加3分,找出一个细处的问题加1分,讲错不扣分。这种加分方法促使学生优先思考整体布局的问题,这对避免离题作文很有帮助。(3)经过一轮评议后,每人侧重评改一篇习作,要求从文章内容方面,看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紧扣中心,人物描写是否真实、具体。从文章的形式方面,看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首尾是否呼应,详略是否得当,语言是否简洁流畅、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修辞运用是否恰当,并加以修改。(4)再次对照评改标准及黑板上写的本次评改的侧重点,每个学生综合教师及小组成员的意见,给自己主要负责的那一篇习作写好旁批和总评,评语应以鼓励为主。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积极参与,认真巡视每个组、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批改情况,随时帮助解决疑难问题,让学生能更准确、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修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及时表扬修改得好的学生,从而充分调动起他们参与修改的积极性;对修改不准确的委婉地加以引导,让其他学生帮其改正过来。
4.互改小组展示优秀习作
在评改完成之后,各个小组推荐一篇优秀作文或者是批改得好的习作,最后选出几篇有代表性的习作投影出来,由推荐小组的成员登台讲评。在讲评时,大到文章构思选材、结构布局,小到精彩语句、词语锤炼,小组成员都可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供大家学习、借鉴。教师在听的过程中,可随时点评学生的作文和评价,对讲评分析出色的学生给予表扬,对讲评分析不够准确的学生给予指正,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课后,在教室后面设“语文学习园地”,把优秀的习作张贴在上面, 供大家欣赏、借鉴。对于无缘“入围”的作品,可摘录文中部分优美的句段,并注明作者,誊写或打印再张贴到“语文学习园地”中,以增强更多学生的荣誉感。
5.教师及时复查评改情况
当然,学生评改后,教师还要及时收回,仔细翻阅学生的批改情况。对学生的批改,要多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敢说敢批敢改,从而提高评改作文的能力。发现有评改不当之处,教师应及时更正,并作出新的评价,以避免因错评而误导学生的写作。
6.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通过小组间互评互改作文,每个学生都欣赏到了多篇习作,获取了本次习作的大量信息,从而对如何写好这篇习作有了更清楚、更全面的认识,也懂得了如何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习作。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习作,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同时,教师要对作文水平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写作较好的学生的作文必须“求精”,如对于能贴到“语文学习园地”中的优秀习作,还要指导学生细细修改,使它成为更精当的范文;对水平低一些的学生的作文先“求顺”,在通顺的基础上,好好寻找其亮点予以肯定,让他们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再指导他们如何在生活中捕捉精彩、典型的细节,把这些细节增补到文章中。这样,经过学生自己再精心修改的习作,自然就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首先,能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为推行学生互评互改作文新模式,每进行一次作文训练,学生不仅要独立完成写作的任务,而且还要批改其他几位同学的作文,并要摘抄好词佳句及优美文段,最后还要修改润色自己的习作,这样的一次作文训练等于传统模式的几次训练,学生得到了多次的练习机会。同时,学生在互评互改的过程中,既可欣赏到他人文章的精彩之处,也可从他人文章的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做到取长补短,写作能力也就能够快速提高了。
其次,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互评互改作文活动,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可以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教学活动中,变被动写作为主动批改,教学角色的转变能让学生对作文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各小组成员推荐优秀习作并上台朗读,一方面能鼓励文章的作者,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努力写出更好的作文,以期待下次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另一方面,作为评改者,在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时,会感觉自己的评改是有水平的,油然生出一种自豪感,从而期待下次的写作课及评改课。同时,在评改活动中,学生可以看到和听到多篇主题鲜明、构思精巧、内容充实、写法各具特色的作文,视野拓展了,技法见多了,写作的热情也就会更高涨了。
再次,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评改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把自己写的作文大声朗读一遍,都要把自己评改作文的看法和建议明白准确地表达出来,对于推荐出来的优秀习作,学生还要登台陈述推荐理由并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这些环节都能充分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采用学生互评互改作文的新模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种新模式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这种新模式是大胆的创新,让语文课堂教学的气氛由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充满乐趣。这种新模式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新天地,让他们在语文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振翅高飞。
[ 参 考 文 献 ]
[1]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张华.跨过“包揽”这道坎――作文互批互改的探索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09(31).
[3]田文秀.引导学生互评,促进作文水平整体提升[J].教育科研论坛,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