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德育教育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德育教育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从学习环境、课堂规范、网络道德教育和教学情境这四个方面介绍了德育教育在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的几点做法。

关键字:信息技术德育教育教学

一、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缺失

当前,在日常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教育存在很大的缺失。究其原因,我认为在于德育教育方式的简单化。德育教育以单纯的说教为主,忽视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即以教师为主体,一味强调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当外在灌输得到过分的强化时,学生的主体性就受到了压抑,德育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就难以落到实处。

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本着“教育”的思想,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科特点出发,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积极提升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同时,也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下面谈谈作者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几点做法。

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挥环境的隐性育人效果

美国教育家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它与环境相互作用结果来决定的。环境的布置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学生的学习环境需要我们用心去设计和布置。

我充分利用电脑机房空余的三面墙,开辟了作品展示墙和名人教育墙。每次比赛或者活动结束后,我会将收集的优秀的学生作品、相关活动的照片来充实作品展示墙。同时,每学期的学期结束,我会将下学期教材中涉及的信息技术届的名人奋斗史制作成展板。这些精心布置的墙面不仅美化了整个教学环境,同时也成为了润物无声的德育工具,充分发挥了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

三、培养良好的课堂规范,促进习惯的长期养成

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一个人形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 爱护设备,规范操作。根据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一般都是在电脑机房进行教学的。因其环境的特殊性,我们需要加强电脑机房上课的习惯的养成,尤其是上机的操作实践课。通常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我都会进行始业教育,主要目的就是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包括正确地开关机、正确地使用键盘鼠标、根据要求操作计算机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上机操作的习惯。

2. 认真听讲,勤记笔记。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上面讲解,学生在下面讲话、玩游戏,同时因其课程的特殊性,往往老师讲解的内容或者技巧是书本上所不能找到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又会遇到,所以我十分强调上课的认真听讲,并将课堂的纪律纳入学生个人的期末评定中。

三、加强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提升网络道德素养的积累

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同时,学生也是最容易受到网络不健康现象的侵害。因学科的特殊性,信息技术的课堂中需要不时地接触网络,所以我们在传授学生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网络和利用网络信息,培养健康的网络道德素养。

1.了解道德规范,培养道德意识。在七年级学生入学开始接触网络知识时,我就要求学生进入中青网(www.省略),共同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并在课堂上探讨交流“网上的哪些信息属于‘不良信息’?”和“哪些行为属于‘破坏网络秩序’?”,并要求学生制作了相关“网络与道德”的手抄报。

2.遵守规章制度,约束网络行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方圆”。学校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学生上网行为规范》的规章制度。只有遵守了这些规章制度,学生才能约束自身的上网行为。

在浙教版八上《第九课 各抒己见》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BBS上注册、、阅览和回复帖子的同时,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穿插《中学生上网行为规范》第二章第5条“不得攻击、谩骂别人的言论”的学习,让学生在网上、交流信息是要注意语言文明。

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

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只有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科特点出发,在平时的教学情境中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合作意识,才能在积极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1. 增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渗透。《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明确指出爱国、守法、明理、诚信,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立志为祖国效力。所以,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教学工作中时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的爱国信念。

比如,在上浙科版第一册《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课中,在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史时,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研制计算机的起步比较晚,在介绍中国计算机发展史时,更要让学生知道2000年我国在巨型计算机的研制上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在2004年被日本赶超,处于世界第二。从落后到领先,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然后又被超越的现实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压力和肩负的责任。

2.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作为一名学生,想要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此外,与人合作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比如,浙教版八下《第二十二课 综合实践——调查报告》中,主要的学习任务是要求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再利用PowerPoint将调查报告制作成演示文稿,进行展示演说。这课的内容其实是对本册前面知识的巩固,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并且实践操作性也比较强。因此,我采用任务驱动,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调查报告的制作。每组确定一名组长,负责讨论完成“分工合作表”和课上的监督工作。组员根据要求分工完成任务,在遇到问题时,组员共同探讨解决。最后的“交流评选”中还进行了“星级小组”和“星级组员”的评选活动。这样,不同的学生在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同时,也能切身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调查主题 成员

问卷调查表设计

统计调查数据

结果分析

制作演示文稿

以上是本人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其实,德育教育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工作。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特长,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自身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机地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这样才能完成新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2】朱洪梅.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3】张林.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