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YBA与英国当代艺术的崛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YBA与英国当代艺术的崛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刚刚闭幕的伦敦奥运会向世界展现了当代英国人正视历史、创新未来的态度,他们没有沉湎于过去辉煌的帝国传统,而是努力向前展现一种新的英国文化――年轻、时尚以及特有的英式幽默,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前英国首相布莱尔所倡导的“新工党,新英国”的执政理念。正是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英国yba迅速崛起于英国文艺界,并成为世界艺坛的新风向。

YBA的诞生

YBA 是Young British artists的简写,也叫青年英国艺术家,主要指的是1990年代一群在英国进行创作的概念艺术家、画家、雕塑家和装置艺术家,他们大部分都毕业于伦敦的葛德史密斯学院,因使用废弃物和野生生物进行创作而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YBA”是1996年《Art Monthly》杂志给予以达敏・赫斯特为核心的葛德史密斯艺术学院毕业生艺术家团体的专有名词。由于大部分YBA出生于1960年代,现在他们也都已经50多岁,因此青年英国艺术家(YBA)也已只是一个历史性的称谓了。

严格说来,YBA发起于1988年。当时16名葛德史密斯学院的学生在伦敦东部的一个仓库里面策划了一场名为“Freeze”(冻结)的展览,由此拉开了YBA的历史帷幕;随后,在英国知名画廊――萨奇画廊的资助下,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举办了一系列展览;由于YBA采用多种不同的材质和表现形式创作作品,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印象和心理冲击,并在媒体的宣传鼓噪下,他们几乎主宰了英国1990年代的视觉艺术,代表人物有达敏・赫斯特和崔西・艾米。

特纳奖的推波助澜

其实,自20世纪初开始,英国民众就普遍不信任陌生、新奇的东西。公众对艺术的认识仅仅限于对英国文学、戏剧的关注,而对视觉艺术的热情远不如摇滚音乐。那如此保守的英国人又是如何改变态度去接受新奇YBA的?这似乎可以在英国当代艺术大奖――特纳奖中找到答案。

以英国知名艺术家J.M.W.Turner命名的特纳奖是泰特美术馆于1984年设立的,致力于奖励和展示英国本土艺术家的作品。在1984年的第一届特纳奖评选中,评委将此奖颁给了新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人物――马科姆莫里,此后又有理查德・戴肯等人得奖。表面上看来,奖项颁给了对英国艺术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但这种像“终身成就奖”的定位却受到了英国评论界的冷嘲热讽,而且这种评奖方式与定位也难以唤起英国民众的兴趣。

直到1988年,尼古拉斯・塞罗塔走马上任泰特美术馆馆长,特纳奖的定位才趋于明确:得主不必对英国艺术“做出最大贡献”,而只需其近期作品对英国艺术“产生过最重要的影响”,而且规定透纳奖只能颁给艺术家。尽管后来由于美国赞助商的破产,特纳奖在1990年被迫停办,但在次年重新开张的特纳奖则迅速年轻化。

1991年的特纳奖候选人的年龄被限制50岁以下,当年有4位候选人,其中的伊安・达文波特、费昂娜・李和莱切尔・怀特里德三位艺术家都是刚刚从大学毕业,其中的2位就毕业于伦敦的葛德史密斯学院;只有安里什・库伯属于年长的一代。尽管库伯打败了年轻的对手们,但他却出人意料地宣布20000英镑的奖金将被用于帮助年轻的贫困艺术家。

此后的特纳奖似乎成为专门为YBA设置的一个奖项,尽管在1992年27岁的达敏・赫斯特在特纳奖评选中输给了31岁的格莱恩威尔・戴维,但从1993年莱切尔・怀特里德获奖开始,90年代的所有特纳奖获奖者均出身于YBAs。自此,特纳奖被证明是属于英国年轻一代艺术家的。

由于英国BBC电视频道对特纳奖的介入,使得特纳奖和YBA的知名度得到极大地提升。英国独立电视第四频道每年都会现场直播奖项的颁奖典礼,此外也推出一系列的艺术家的访谈节目,基本上YBA一代所有的艺术家都出现在了电视节目中。对此,有艺术家回忆:“忽然间,当代艺术成了新闻事件,YBA的作品吸引了媒体的注意力,于是把这些艺术家推到大众的面前,这样,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艺术馆来看这些东西。一时间当代艺术成了一件时髦的事。”

1995年英国艺术展在全国巡展中受到的瞩目是前所未有的。尽管开始因为达敏・赫斯特的主要展品《母子分离》延误了露面时间而引起新闻报道上的骚乱,但新艺术所表现出的创新和颠覆性的幽默还是被有力地传达了出来。当年,参观泰特展览的观众突破了200万人次,青年艺术家从未像现在这样备受关注。在特纳奖的规模不断得到扩大的同时,标新立异的英国当代艺术开始迅速崛起。

YBA的幕后推手:萨奇

让YBA声名鹤起的另一个重要推手是收藏家查尔斯・萨奇。如果说特纳奖是YBA进入了英国民众视野的助推器的话,那么萨奇则是YBA走向世界舞台的翘板。1985年,萨奇和夫人在伦敦北部开设了萨奇画廊,收藏并展示美国和欧洲名家的作品。那时的萨奇画廊是英国唯一的一家以当代艺术为主的画廊。1988年,萨奇参观了赫斯特策划的《冰冻》展览后,陆续出手购得了展览艺术家的不少作品。1990年,他便买下了达明・赫斯特颇受争议的以一颗被割下的牛头、苍蝇、蝇卵以及灭蝇器组成的作品《千年》。

除此之外,在1992年至1995年间,萨奇画廊举办了多次以“英国年轻艺术家”为主题的群展,这从客观上确立了“YBAs”称谓。直到2004年,萨奇都是YBAs的经济后盾以及最大支持者;但真正使YBA掀起全球风暴的还是萨奇一手筹划的“感觉”展览。

1997年,萨奇首在伦敦皇家美术学院举办了一个收藏展,名为“感觉:萨奇收藏的英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每天都吸引了3000名左右的参观者。两年后,展览在纽约布鲁克林美术馆展出,由于展览中YBA的作品冲破了宗教和道德的底线,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轰动,同时媒体的大肆渲染让YBA的声名远播。也就是在这次展览后,达敏・赫斯特、马克斯・哈维、克里斯・奥弗利、马克・奎恩、查普曼兄弟、翠西・艾敏等人确立了前卫的艺术形象。

其中,广告业出身的萨奇很有效的利用了媒体的力量,加上YBA们本身所具有前卫性,使得英国艺术家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在当代艺术上“龙头”的地位。尽管YBA的崛起与艺术家走出了欧洲以及美国现代主义的影响,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之外,但萨奇的背后推动不容忽视。

从“英国病”到“英国造”

其实,YBA的产生、崛起是与英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二战后,英国依靠战时实行的国有化政策,取得了10年的快速恢复期,然而从六七十年代,英国经济出现了“走走停停”的现象,通货严重膨胀,国内罢工运动此起彼伏。庞大的福利重担、高额的税收,不断外流的资本,使得英国经济在70年代末期跌至谷底,为此经济学家将这一时期的低迷状态称之谓“英国病”。

尽管在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后,经济有所好转,但政府为了复苏经济,废除了国家对艺术项目的资助。直到1988年,英国的许多进步人士和左翼文化人物都认为“保守党政策和思想对艺术没有什么好感,而且对前卫文化持狭隘态度,甚至可以说对现代社会的很多东西都是轻视的”。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视觉艺术主要是由一小撮伦敦西区的老派艺术赞助人所代表。

直至以托尼・布莱尔为代表的“新工党”在1997年选举中大获全胜。新的政治变动带来了一股代表着青春和变化的新风尚,由年轻艺术家、画廊专业人士和文化进步人士所代表。相比之前政府所采取的厌恶、摧毁的态度,新工党则尝试由年轻艺术一代所执掌的新文化复兴运动。

21世纪初,布莱尔政府提出了复苏英国文化活力的口号,并大力支持包括视觉艺术在的创意产业门类的发展,力求打造一个全新的富于青春活力和充满创造力的英国。2000年,泰特现代美术馆在伦敦开放,参观人数达到了500万人次,标志着英国主流艺术界全面接纳了英国当代艺术;同时,英国各地政府也陆续把当代艺术作为重振文化和经济的手段,在利物浦、纽卡斯尔等城市,各种当代艺术中心不断出现。

英国因其开放的观念和政策,逐步成为当代艺术的中心,吸引了大批艺术商人、画廊和艺术机构,越来越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将英国作为自己的创作基地,而且英国当代艺术的崛起也带动了世界各地当代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