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积极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积极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进入“十二五”以来,日益凸显的老龄化问题不单对民生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更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镇海区作为经济发达的先行地区,早在2005年,就着力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2008年被确定为浙江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2010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养老服务示范活动示范单位。近年来,宁波市镇海区以“三大抓手”深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老有所得、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和谐社会形态。

以推进居家养老网格化为抓手,促进社会化养老服务城乡全覆盖,实现基本养老有保障

以居家养老为基础。针对90%的老人仍习惯于居家养老的特点,建立覆盖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在养老机构布局、财力投入、服务标准、服务质量、服务监管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努力使全体居民均能享受到制度基本统一、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养老服务。

网格化管理,服务到人无盲点。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将全区划分为72个网格,囊括了19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6个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网格管理员(专业居家养老服务员)228名,志愿者6000余名,义务养老服务队200余支,将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划分到人,明确了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民政干部、社区(村)网格员及养老服务志愿者各自的职责与任务,通过政府购买专业服务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做到“服务有阵地、网格有专班、群众有依靠”,保障老人们过上老有所依、温馨幸福的晚年生活。目前为843名老年人提供家政、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精神慰籍等各类服务,为1019名高龄、空巢、独居老人提供代购物品精神慰藉、陪伴散步等志愿服务。

信息化服务,便捷精细保安全。利用81890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优化整合专业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养老服务力量、社会各类中介服务等各种福利资源,及时向社会提供养老服务需求和资源供应信息,提高福利资源的使用效能。利用“一键通”智能终端,打造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集紧急救援、日常照顾、家政服务、休闲娱乐等养老服务项目于一体的平台体系,实行“双岗制”值班,提供24小时、15―20分钟“随叫随到”服务,保障了3000多名高龄和有生命危险隐患的社区老人的居家安全。

市场化运作,适度普惠有保障。在全省率先建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按宁波市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的25%和20%比例分别确定居家养老政府购买和优惠服务标准,并对经济困难持有低保、社会扶助证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给予每人每月100元的生活困难老人补贴。补贴标准由2010年的每人每月200元,已提高到今年的328元。政府将该款项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家政服务超市派出居家养老服务员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实现老人居家颐养。今年以来,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195名经济困难、生活难自理的老人提供每天一小时的免费上门服务;通过低于市场价20%的优惠服务为483名高龄独居老人提供每天一小时的上门服务。近3年来,累计有4万余人次受益,实现了困难和独居老人养老服务的全覆盖,“适度普惠型”养老走在全省前列。

以推进社区养老制度化为抓手,建构社会化养老体系稳定可持续,实现特色养老上规模

以社区养老为依托。针对居家养老必须得到社区养老支持才能有效开展、机构养老供给不足的现状,加强社区养老的制度化建设,着重发展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大功能,为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身体健康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减少或延迟去机构养老的时间。

完善服务站点建设机制,营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积极引导村(社区)对现有社区用房、星光老年之家等进行改造提升,建设具备用餐和日间照料、娱乐休闲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立相关的财政资金补助制度,对新建并符合居家养老服务机构A、AA、AAA等级建设标准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目前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75家,实现全区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其中“AAA”级6家,数量和比例均居全市前列。打破以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只为本社区(村)居民服务的限制,全市率先提出建设以区域日托照料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目前首个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在庄市街道建成,将辐射多个社区和居民小区,为周边5000多位老年人提供日间托养、文化休闲、健身康复、心理咨询等服务。

完善社会组织参与机制,提供“特色鲜明的自助餐”。建立社会组织促进会、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工作站三级管理模式,通过政府孵化平台实施“以社育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培育专业社会组织,为老人提供丰富的社区养老服务。近两年先后争取到民办非企业单位、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试点,培育出炼化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总浦桥社区日间老年护理中心等10余家特色鲜明的为老服务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全部经过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为老年人提供家政、送餐、医疗护理保健、心理咨询(安慰)、法律维权、居家环境及生活习惯改善等40多类专业化、个性化“养老自助餐”,形成了一批省、市知名的社区养老服务品牌。西门社区“爱心服务一条街”被评为浙江省优秀社区服务项目,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夏宝龙同志在实地调研后予以充分肯定。总浦桥社区的“车轮食堂”被评为宁波市最具影响力文明服务品牌。

完善服务能力建设机制,争做“细致贴心的自家人”。从解决老年人最需要、最迫切的“看病难”问题入手,创设“家庭医生”服务模式,通过4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155名全科医生与居民签约建立长期稳定的健康服务关系,对签约者及其家庭成员开展疾病诊治和健康管理,实行有效、方便、实惠的全程“一对一”定向服务、上门预约服务、“追踪式”医疗保健服务,惠及6000余位老年人。全面建立专业化队伍为主、志愿者服务为辅、邻里互助为补充的养老服务队伍网络,提供“家庭式”养老服务。目前,已有6000余名志愿者组成200余支义务养老服务队,为老年人提供代购物品、精神慰藉、陪伴散步服务;100多名居民与孤寡老人建立认领关系,实行每天一次问候探望、每周一次帮扶、每月陪同一次外出,缓解了老年人的精神健康状况。

推进养老机构多元化为抓手,促进社会化养老服务提质增效益,实现专业养老上水平

以机构养老为骨干。针对只有机构养老才能有效满足有需要的老年人的集中服务需求的状况,改变政府包揽养老机构建设,却只能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相对专业化照料,没有余力大幅提高照料水平、承担更多需求的被动局面,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承办养老机构,大力推进养老机构主体多元化,形成政府、社会、公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效互动的生动局面,提高整个社会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全面启动公办养老机构提质工程。以盘活存量、发展增量为原则,整合全区养老服务资源,加大公办养老机构硬件设施投入,缓解床位紧张现状,保障老人的幸福。2013年全区机构养老已增加床位563张,总床位达到1771张,每百名老人拥有3?郾5张养老床位。逐步提高护理型养老床位比例,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迫切需要。仅去年就通过区福彩公益金投入60万元为养老机构购置护理床计300张,使全区养老机构拥有护理床位数达到409张,占全部床位数的34%,改善了托养老人的居住条件。

不断加大民办养老机构引进力度。试水“公建民营”模式,减轻政府运营管理负担,破解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和专业护理人员难题,提高养老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水平。如去年5月登记成立的金生怡养院,是区内首家非营利性“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占地6266平方米,总投资4500万元,床位数362张,目前已有部分老人陆续入住。采用“民办公助”模式,积极与意向企业进行洽谈,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机构养老的“主角”,完善养老经济产业链条。如去年签约、计划投资7?郾4亿元人民币的LR高档生态养老项目,作为国内首家集养老、教育、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养老项目,将引进美国高端上市养老服务连锁机构黎明老年公寓的独特经营和管理模式,满足有经济能力的老人追求更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积极探索村办养老机构全新模式。积极培育小型规模民办非企业养老机构,鼓励有坚实集体经济基础的村尝试实行村级互助型养老模式,就近、就地方便农村老年人享受机构养老服务。目前,政府部门正帮助区内蛟川街道石塘下村积极协调,计划利用村级现有资源建立小型安养院家庭式老年人托养所,提供相对集中的服务、日间照料和休闲娱乐等机构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