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青松岭·核桃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青松岭·核桃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再访青松

1990年我回故乡探亲,6月9日上点苍山西南麓观音山游玩,在经过“赤松①园”时,无意间发现一株7米多高的松树半腰树枝上垂吊着一串串交尾的蝴蝶,每串上千,仅一棵松树上竟有上万只蝴蝶。串串蝴蝶的翅膀全是紫色黄斑,美丽壮观极了。这是一片人工种植的华山松,当地人称它为“赤松园”,分布在观音山岭下部。林地旁有一条苍山引来的清泉萦绕,茂林葱郁,紫雾缭绕。“吃松园”下边的箐坡、渠旁长满了核桃、板栗、柿子,前面的梁坡上是重重叠叠的片片梯田,上面是白云缭绕的巍峨苍山,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湿润,令人留连忘返。一个来松林放牧的农民对我说,蝴蝶相聚一树的事他前几年就在这里见过多次了。多年来大理蝴蝶泉难得见到的彩蝶聚会,在这里出现,使我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感慨之余写了则蝴蝶聚会松林的简讯,第二天就给人民日报寄去,7月9日的人民日报第三版,以“郁郁青松间,纷纷彩蝶飞――苍山蝴蝶泉景观重现”的标题发表了这则简讯。

十六年后的2006年9月11日,受大理州文联及大理州林改办的委托,我和本土散文家杨风雷到漾濞县平坡镇采访集体林权改革工作,再次拜见了点苍山西麓观音山的青松岭。

我们于9月11日中午到达平坡镇,因还不到机关上班时间,我们没去镇政府,却在镇街上巧遇了平坡镇林业站站长陈治军,于是在街旁的商店门前坐下交谈起来。陈治军三十出头年纪,转业军人,谈吐自如,有条不紊,给我们介绍了十多年来平坡镇林业发展情况,以及最近集体林权改革的进展情况。我们了解到,1958年的伐林炼钢以及70年代以后,由于纸厂、人纤厂大量收购木材,使集体林和国有林受到了严重的毁坏。十多年来,由于国家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及退耕还林的政策方针,使平坡镇许多荒山绿化,而且还产生了许多以造林、环保和经济效益统筹的生态林产业专业户。这一次林权改革是继80年代初的划分自留山到户,90年代的四荒拍卖后林业产业上一次规模更大,要求更高,更具实际义的改革举措,也是继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次重大的改革。作为中国核桃产业大县,在199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的漾濞彝族自治县,作为漾濞县核桃主产区的平坡镇,人民群众对山林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其它地区,林权改革更是涉及到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林权改革要使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将进一步推动林业的发展,有利于山区农民的共同富裕,也有利于环境保护。最后他推荐了三位值得采访的生态林产业的专业户,他们是:平坡村上平坡社的杨建兵和外甸社的张国才、高发村独家村社的罗家豪。

下午2时,我们去平坡镇政府报到,受到了年轻的镇党委书记赵培金和女镇长马倩的热忱接见,并指派镇政府宣传干事代进营负责接待我们,他把我们领到平坡村村委会,村委会支部书记李雄、主任陈高文、副主任张新德等负责人热情接待了我们,向我们谈了平坡村林权改革的进展情况,然后代进营就领着我们去采访上平坡社的杨建兵和外甸社的张国才。

我要采访的杨建军、张国才在点苍山脚,罗家豪却在哀牢山系普映山的碧那摩大山谷里。

我们沿着“鹤背”西侧的上平坡清渠往上走,渠水清洌,咕噜轻响。两边的“鹤翅”上层层梯田稻谷金黄,稻香扑鼻,山梁上、箐坡间、山洼里,核桃成林,硕果累累,散布在“鹤背”“鹤翅”上的村寨掩映在葱茏的翠竹果林间。这些村寨里居住着汉、白、彝、回、苗、傣、纳西八个民族,虽各异,生活习俗不同,但解放以来未发生过民族、宗教纠纷,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觉间三人一行就到了山丫口分水排②,抬头一看,阔别十六年的青松岭就在眼前。十六年过去了,苍翠的松林长得更加高大茂盛,我对同行人说这就是十六年前我见到的蝴蝶聚会的青松岭,是上平坡村的风水林。同行三人驻足仰望青松岭,眼下不是蝴蝶交尾的季节,看不到彩蝶聚会的景观,然秋风阵阵,松涛滚滚,松香扑鼻,林间百鸟鸣唱,草地彩蝶蹁跹,山光水色,令人陶醉。

杨建兵

我们想进入“赤松园”观光,但“赤松园”周围用刺篱笆栅得严严实实进入不了,顺渠帮道走上去,一直走到上平坡村寨背后的文昌宫,也找不着进“赤松园”的入口。我们又绕着围篱走到东面,才看到个缺口,走在前面的代进营拉开缺口上拦着的荆棘跨进“赤松园”,却听见一声断喝:“嘿,你进来干啥?”一个英俊高大四十岁左右的汉子手拿一把镰刀从树丛背后走了出来,我一看就认出他就是杨建兵,我跨进松园说:“阿兵,我正找你哪。”代进营连忙介绍:“他是州上来采访你的……”杨建兵打断他的话笑道:“我认识李老师,写书的,在平坡镇完小教过书。”于是我们在林间草地上坐了下来,我对杨建兵说:“我们还准备到村里找你呢。”他说:“整个白天我都在松园里做活,到家里是找不到我的。你要采访我什么?”我说:“就是这松园的事和林改的事。”他说:“我知道李老师对这松园有兴趣,十多年前你还在人民日报上发过松园彩蝶聚会简讯呢。”因为是熟人采访就成了摆家常话似的聊天。

这“赤松园”原来是生产队集体的,包产到户那年(1982年)杨建兵的父亲买下了这一片赤松林,计30多亩,过去那些年人纤厂大量收购木材,大小弯扭都要,赤松园周围刘家坟山、观音山、牛峰堆山的集体山林都像剃头一样砍光了,用社员的话说就是“公马吃公料,吃死无人叫。”杨建兵说:“赤松园若不是我家买断,也早就砍光了,现在林权改革,把集体山林分到户,是最好不过了,不用十年,砍光了的山坡又会变绿。”在杨建兵父亲的精心护理下。这片“赤松林”越长越茂盛,并由原来的100多株赤松发展到300多株。杨建兵原来在单位工作,父亲去世后他就辞职回家接父亲的班管理这片“赤松林”,他请镇林业站的工作人员到山上划定了林地四至的界线办了林权证,就放开膀子干了起来,近年来在林间空地上种了5千多株再生杉③,还在东面的自留山坡地种核桃300多株。现在林改分山到户,而且一定就70年,他心里更踏实了,打算买500斤优良核桃种,培植核桃苗圃,再种30多亩核桃,为了种好核桃,他在林业站的培训辅导下,掌握了种植、嫁接、管理核桃树的技术。他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山区农民,特别是核桃故乡漾濞县的农民,是靠山吃山,要致富多种核桃树,砍山烧炭到头来成穷光蛋。林权制度改革给我们吃了定心丸!”

张国才

离开青松岭,我们往下走不远就遇到一条横穿“鹤背”的山路,这是观音山面南的山坡,山坡两边是箐,中间凸起,从西洱河对岸的高山顶往下看,它确实像鹤背。记得儿时我跟小伙伴们到“鹤背”拾蕈子,“鹤背”上的松林茂密得走进去会迷路,曾几何时,“鹤背”上的密林被人纤厂“吃”光了。本来这松林中有再生松和再生杉,十来年的时间,它们会再生成茂林,但一些只顾眼前利益的人在被人纤厂“吃”光松林的光坡上种包谷,再生杉的根也被刨掉无法再生了。所幸本地区的人纤厂几年前就取消了,近年来又实行了退耕还林,我相信林权改革后不用十年,红土坡又将是一片养眼的墨绿。

三人一行走过“鹤背”,到了瓦窑箐,越过杂木丛生的瓦窑箐,就到了刘家坟山的坡脚,刘家坟山也是被人纤厂“吃”光了的山。刘家坟山的东边是孔雀箐,走到箐边,就看到一个核桃树掩映下的小山村。张国才家就在这小山村里。走进张国才家的大门,眼前展现的是个开阔的农家大院,院场下边一长排畜厩,厩里养着三十多头胖得滚圆的肥猪,还有牛羊马已放牧到山上。院场的上边是一方坐北朝南的瓦舍。张国才的妻子把我们迎到瓦舍的廊台上坐下,我们说明来意,她说:“张国才清早到孔雀箐的核桃林地去了,你们坐下喝茶,我给他打电话,很快他就回来。”廊台的堂屋门前的木椅上坐着一位近80岁的老人,他就是张国才的父亲张正礼,已双目失明。代进营把我介绍给他,他点头笑道:“原来是李老师啊!他是我眼底下长大的。”我笑道:“我也吃了你家不少的青脆李、石榴、核桃”。他又说:“那时你吃的那些果子,果树都是我父亲栽的。你看,房前屋后那些大棵大棵的老核桃树,年纪有我的两倍多,有的是我父亲种的,有的是我阿老④就种下的了,现在还结一些些⑤核桃给后代享受。自小阿老阿爹就教育我们做人要多栽果木少砍树。十多年前好些人疯了一样乱砍乱伐木头卖给人纤厂、纸厂。我一个平民百姓也制止不住乱砍乱伐风。我就到孔雀箐种树给他们看看。我在孔雀箐选了一个地点,盖了间庄房住下,种了200多棵核桃,后来我眼睛看不见了,就让开汽车跑运输的幺儿张国才回来接我的班”说到这里,张国才汗淋淋地赶回家来了,我们又跟他交谈起来,他说:“从小我家父亲就一再教我们莫乱砍树多栽树。我听爹的话,现在就有了孔雀箐那片核桃生态园……”

张国才,37岁,长得眉清目秀,灵动的目光和注意分寸的谈吐透出精明与智慧。他1984年结婚,婚后弟兄分家父亲跟他过。他自幼接受祖祖辈辈“多栽果木不乱砍树”的传统教育,父亲双目失明后毅然弃商经农,在父亲给他营造的核桃基地上扎下根来,先跟林业站站长李祝发学会了果木的栽培、嫁接、管理。栽培核桃需要肥料,他就买大理啤酒厂的酒糟作饲料喂猪,每年都卖20多头肥猪,既有经济效益,又保障了核桃肥料的供给。核桃林地需要松土,帮助核桃须根吸收养料,他就在林地里耕种农作物,既有利于核桃生长,又增加农产品的收入,2002年他到镇林业站办了林权证,心里更加踏实了,夫妇二人起早贫黑苦干大干发展核桃种植。对于勤奋的农民,大自然给他们的回报也是丰厚的,据林业站提供的数据,现在他家已进入盛果期核桃约200株,加上梅、梨、杨梅以及新培植的核桃千余株,加上退耕还林种的核桃20多亩,和水源林(再生杉)总计林果面积约百亩。现在的中国农村即使是靠劳动致富的农民大都不愿显富,所以张国才不谈他的经济收入,我也不便问。当然目前他家的林果生态园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大的投资,除去投入的资金,纯收入也许不多,但我相信,再过10来年,现在种植的核桃苗进入盛果期,他家一定大富起来,而且还将造福后代。

时间尚早,我提议去看张国才家的林果生态园。于是张国才领着我们出村不远就进入了孔雀箐。孔雀箐实际上是个从苍山延伸下来的峡谷,不过当地人习惯把大小山谷都称为箐,孔雀箐箐头在苍山羊腰,箐口至西洱河畔320国道旁。整山谷下半部生长着被藤葛缠满的杂木林及灌木丛,绿树葱郁,鸟语虫鸣,溪流潺潺。峡谷东边有坝金黄的稻田称为上坝,与之相对称的岔河岭西边的上坝田,是左右鹤翅的组成部分。孔雀箐里土质肥沃湿润,气候温热,海拔在1400米左右,适宜种植核桃。张国才父亲把果林生态园选择在孔雀箐里,可以说是独具慧眼。

生态园在峡谷中部一个小梁头上,走了将近二十分钟的路我们就进入了林果生态园。园子正中有间土墙围起的瓦屋,这就是“庄房”,庄房侧边有间猪圈,圈里养着10多头架子猪(育肥猪),庄房周围约4000平方米的山地上核桃成林大都挂果。上下左右的梁坡上种着大片核桃幼苗,成林的大株核桃树下种着矮杆庄稼,生姜,黄豆,草莓等,耕种这些农作物有利大株核桃树的松土,吸收养分。核桃幼苗地上面种高杆庄稼包谷,杨国才给我们解释:核桃幼苗抵不住日晒,而高温的夏季包谷正好形成青纱帐,可以保护核桃幼苗,给它们蔽日遮荫。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张国才在核桃园两边的陡坡地上种上了再生杉。这是典型的立体林果农作物生态园,我们参观后禁不住啧啧咂舌赞叹不已,这是勤劳的成果,也是智慧的结晶!

往回走到箐边,站在高处展望孔雀箐,看到两面箐坡上这里一块块,那里一片片挂穗的包谷,张国才告诉我们,所有的包谷地里都种着核桃苗,还有那些荫森茂密的不见天日的杂木林,也有人钻进去种上了核桃幼苗和包谷林一样,茂盛的杂木林正好可以保护幼苗的成活,等幼弱的核桃苗长到一定程度,有了抗逆能力,将把杂木林砍掉,到那时孔雀箐就成了核桃谷,而孔雀箐上边的观音山、牛峰山、刘家坟山也将成为核桃树山或再生杉松山。

这是国家林改政策带来的可喜现象,同时与张国才林果生态园的带动作用是分不开的。

罗家豪

我是在2006年9月12日进入碧那摩核桃谷的,秋季正是核桃收获时节,核桃谷里一片繁忙景象,硕果累累的核桃树上男人正用实心竹竿敲核桃,熟透的果实如雨点般落下,树下背着竹篮的农妇正在忙着拣拾核桃,社员们的脸上扬溢着丰收的喜悦。平坡镇林业站站长陈治军正好在高发村蹲点搞林改,就由他带领我去采访罗家豪。

村公所在碧那摩谷的中段公路旁,上面是两个大村子――罗家村和张家村,一条哗哗流淌的溪流从深山里顺谷底流了下来,绕着村寨向下流入漾江。我和陈治军离开村公所,经过两个村寨沿着碧那摩溪岸向上走去。不觉之间下起毛毛细雨,整个碧那摩谷笼罩在白蒙蒙的雨雾中,抬眼望去,山谷两旁依次排列着金字塔状的山岗,每座山岗上的人户都依稀可见,白墙青瓦的房舍被茂盛的核桃林围抱着,蝉鸣鸟语和收核桃的人们的欢笑,合着敲核桃的竹竿发出的哒哒声的节拍响彻深谷。

我们走上了一条两旁长着核桃树的林荫夹道,走不远就见一个墩实的壮汉扛着竹竿背着装满核桃的竹篓,从路上边的一棵大核桃树下走了下来,我连忙拿出数码相机摄下这个镜头,不料摄进相机的这个汉子正是我要采访的罗家豪。经过陈治军的介绍,罗家豪说:“我们正要回家做晌午饭呢,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二位跟我回家去吧。”罗家豪的家坐落在一个金字塔状的山岗上。走了一段较长的陡坡路才到他家。他家现在住的新屋是1987年建的。坐西朝东,窗户是山区少见的铝合金玻璃窗,堂屋门是雕花双合门,堂屋里地面是光滑如镜的地板砖,雕花木沙发,茶几,大彩电,无绳电话,布置得井井有条。侧边的厨房里自来水管把山泉接引到水缸里,厨房里摆放着电饭煲、电冰箱、洗衣机,这坐落在山岗半腰的独家院,现代化的家具电器应有尽有。屋前院坝开阔,一株株梨树李树果实累累,院坝下面是羊圈、猪圈、牛圈,周围都是硕果累累的核桃,显现出山区农家院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

下雨走山路,一脚的泥浆,不忍心进堂屋踩脏他家一尘不染的地板,就取了小木椅在堂屋前的廊台坐下边喝茶边与罗家豪交谈起来。罗家豪现在是独家村社的社长。他15岁平坡镇初中毕业,回乡后任民办教师3年,后来在高发大队任出纳,支书,后来当了高发村林业员,又去宾川去学兽医,学成后成了林业员兼兽医。我赞他:“你可是多才多艺啊!”他谦虚地笑道:“才就谈不上了,我学的这几门手艺,在山区农村都用得着。我这个人学些手艺还行,就是做不得生意,80年代初,见别人做生意好做,把我心勾热了,就去做核桃生意,一做就栽了跟头,被骗子骗了,赔了本不说还欠了一大笔债,我就回家种核桃。我当林业员学会了核桃育种、栽培、嫁接,这是我的强项,种核桃不但对自家有利,还能造福后代。那时县林业局杨源在高发蹲点搞核桃杂交试验,就住在我家。我们在核桃开花时搞人工授粉,在核桃树上爬上爬下,风吹日晒,蚊虫叮咬,累得骨头都散了架。经过多年的试验,终于培育出产量高、外观好、抗逆性强的漾杂1号、漾杂2号、漾杂3号,现在高发村栽种嫁接的大都是这三样优良品种,杨源他人虽调到州上去了,社员们靠良种核桃致富,大家都念念不忘他的好处,我们的子孙后代都会记得他的功劳。我做生意赔本后就搬家到这座山上种核桃。也种了一大片桃子、梅子,核桃栽下去7、8年才有收成,而桃树两三年就结果,桃子熟的时候,每天驮三驮到下关卖,能卖两三百元钱,一家人一年开销就靠它。虽然过了好几年的艰苦日子,如今,当年栽培的良种核桃千株左右都进入盛果期,核桃的价位提高到10元钱一斤,我的苦日子也就熬出了头,去年把账还清(还了8万多元),虽然千株核桃有效益,但我还是不断地栽种核桃,每年都栽一些些。核桃需要施肥,而且羊粪最好,我养了100多只黑山羊,猪40多头。我不单种核桃,还种松树,这是为了保持水土,我在核桃林的两边荒山梁上种了200多亩华山松和云南松,现在都已成材,成了核桃园的防护林。因此我受到了中央、国家和省委的表彰。”他拿出一叠奖状来,我一一观看,其中有一本是和国家科委1992年12月颁发的,授予他“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的荣誉称号,还有一本是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科委1992年8月颁发的授予他云南省“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的荣誉称号。两个奖状我都拍了照片。

谈到林改时,他欣喜地说:“上面的林改政策来得正是时候,解决了山林产权问题,使社员的林权有了合法的手续证件,有利于林业的发展”。

罗家豪领着我们参观了他的核桃生态林,整个小山岗,两边是华山松防护林,山脚地势较平缓,生长着高大的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盛果期核桃林,山岗上部陡坡上全都垦成一楞楞的台地,台地上都栽了一排排的核桃苗,因为是不同年份栽的,所以大小高低不一,扎根于沃土的一排排核桃苗在阳光雨露中一天天成长,一天天接近盛果期,前景十分可观。

繁荣的核桃谷

离开了罗家豪的核桃园,我们从上边的另一条山道返回,走到一个高高的山梁上往下望,碧那摩谷像个巨大的喇叭,越往下越宽,却看不见喇叭口,被繁茂葱郁遍布山谷的核桃树遮挡了视线,往上看,山谷往深山里延伸,看不到尽头。雨过天晴,山间白雾缭绕,涧溪欢腾着翻滚白浪,像一条白蛇蜿蜒着穿行在核桃林间。整个大谷中都有人在敲核桃,驮运核桃的马帮在林间小道上忽隐忽现。陈治军是个工作踏实尽职尽责的有志青年,自从转业到平坡镇林业站工作后,他走遍了全镇的山山水水,对林区特别是核桃产区的情况了如指掌。他告诉我高发村早先种核桃树的都富了,烧炭卖砍木材卖的人现在日子过得巴结。但由于漾濞核桃在国内国际市场走红,价位不断攀升,也由于国家林改政策的不断落实,把社员种核桃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现在已没有人砍木材、烧炭卖,连去城里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这就给碧那摩核桃谷带来了繁荣兴旺。现在高发村有了百货商店、理发店、铁匠铺、电器修理店,还有五张汽车(私车),小城镇有的这里都有了,近年还产生了山村小集市,集市上主要是买卖核桃和其它山货。当我俩走到村公所,只见村子下面的交易市场正红红火火,有许多外地人开着车来收购鲜核桃,正在敲核桃的社员把刚从树上敲下来的白子鲜核桃(去了青皮的鲜核桃)人背马驮运到交易市场去出售,有个我认识的当地果农欢喜地告诉我:“今年核桃又涨价了。”

注释

①赤松:当地人称松子可吃的松树“赤松”。

②分水排:这是平坡镇一种古老的水利设施,就是在丫口渠头拦上一条长石,根据不同的亩积,在条石上凿出不同尺寸的齿槽,把渠水分流到各个田坝里。

③再生杉:是近年来大力推广的优良树种,易栽活、生长快,树干直,而且砍伐后能从树根上发出树苗。

④阿老:祖父。

(文学天地主持张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