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学指向:变读的材料为写的依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学指向:变读的材料为写的依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慈母情深》是依据梁晓声的原著《母亲》改编的略读课文。多数人教学中的阅读思路是:想买书――找母亲――买罐头――买到书。其教学重点往往落在“找母亲要钱”这一部分,扣住课题“慈母情深”的“深”字,品读、分析,感受慈母情之深,但这样,容易陷入“教课文”――纯内容分析式教学的泥沼。如何走出这一步,我努力改变学生的阅读方式,从母亲的两次给钱切入,读好母亲第一次在工作的地方“塞”钱,写好母亲第二次再“凑”钱的过程。这样,变读的材料为写的依据,在文字的运用中转“读懂”为“读会”。教学中,两个板块呈现了这一思路。

第一板块:透过文本的言语形式,读出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

在学生读通课文,理清“母亲两次给钱”的写作思路后,直奔母亲工作时第一次给钱的部分,让学生自主读,找出描写作者在母亲工作的地方看到的和听到的句群。这些句群中,省略的是作者所受到的强烈震撼而产生的内心活动。如,昔日挺拔的、健康的背如今瘦弱、疲惫……为何可以省略?因为母亲的辛劳和儿子的心酸、内疚已在“极其瘦弱”“塞”等词语中凸显,一切尽在作者的表达中。教学中,扣住那些容易被学生忽视而又极富表现力的字眼,如“极其”和“脊”,通过对比读和汉字字形还原的方式来体会母亲的“瘦弱”,体会作者遣词的准确性。

师:如果这样来读――母亲瘦弱的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你发现问题了吗?

生:老师漏读了“极其”和“脊”。

师:同学们,看屏幕:脊(“脊”在后面出现),猜猜这是什么字?

生:鱼骨头。

师:这就是汉字的魅力,“脊背”的“脊”。怎样的脊背?

生:极其瘦弱的。

师:“极其”这个词能不写吗?

生:不能,因为更能说明母亲的身体是何其的瘦小。

以此为例,让学生再从文中读出类似的词语,习得作者表达上的用意。课文中,准确而富表现力的词还有“塞”“皱皱的”“龟裂”“攥”等,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寻常的词语进行比较读(“塞”和“递”进行比较),换词读(“皱皱的”换成“很皱的”),想象读(想象“龟裂”的情景),而后追问:作者会怎么想?为何没有描写自己的内心活动?原来,作者此时的内心活动,如内疚、自责、感叹等,都已在句子的表达形式中透露出来。

课文中,作者不仅用词准确,组句上还颇具创造性。如文中“我的母亲”以后置的方式出现的句群、四个“立刻”反复呈现,是对日常语言的一种明显的偏离和反抗,能有效地吸引读者的目光驻留到这样一种异乎寻常的话语形式上。从语言潜力显性化的角度看,排比的句式、长短句的参差错落、一唱三叹的语言节律的绵绵韵味,使这样的语段恰似一首短小精致的诗。而其中蕴含着的慈母神态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慈母深情,显然有着极高的审美含量,成了表达至爱亲情的一种诗意符号。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朗读品悟这些句群,感受母亲的“忙碌”,体会作者造句的艺术性。

师:“我的母亲”为什么要出现三次?为什么要放在描写母亲动作的后面?就是因为要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读这样的文字,要特别留心,边读边想,作者表达的妙处在哪?课文中还有不少句子是这样的。谁发现了?

生: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师:来,你来说说读到什么,又想到什么?

生:我读到三个“立刻”心想,作者一定想到母亲工作是为了多赚钱,不停地工作,内心很难过。

生:三个“立刻”,可见母亲工作的忙碌,难怪会出现极其瘦弱的背,作者难怪会“鼻子一酸”。

师:对,作者的一切“心理”都在“鼻子一酸”这个词里面。同学们,假如作者把内心活动直接写出来。不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认为可以吗?

生:可以,但文字就没有味道了。

这样,在品读对比、追问想象中,“慈母”的形象就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作者愧疚之情也会在学生的心里驻足。按理来说,教学到此就可以结束了,但是,如果学生只停留在读懂内容上,那么,这些文字还只是一堆僵硬的符号,因为,只有通过文字的运用,才能使“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为此,我紧接着进行了另一项活动(第二板块)――依读的材料进行写作。

第二板块:通过母亲细节的还原,写出儿童心中的母亲形象

课文“母亲第二次给钱”部分中略写买罐头、母亲的数落、买回书三个情节,这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考和写作空间。我让学生依母亲第一次给钱的情节为写作的依据,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活动等描写,把三个故事情节写具体,再次呈现母亲的形象。

师:同学们,母亲工作的情景,母亲工作的形象,在作者的脑海里会消失吗?

生:不会消失,会永久刻在作者的脑海里。

师:对,母亲的形象就在作者特殊的表达中呈现出来的。下面,我们关注第二次给钱的情节,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

生:一是买罐头。

师:二是――

生:母亲的数落,三是凑钱买书。

师:下面请大家任选第二次给钱的一个情节,参照“第一次给钱”的表达范式,展开合理想象,写一个片段。(学生练习:10分钟后展示片段)

学生写作片段一: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精,母亲的工作情境一直在脑海中浮现:七八十台缝纫机震耳欲聋,母亲极其瘦弱的背弯曲着,不停地踩着缝纫机,灯泡烤着她……我来到商店,在那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选了一听水果罐头。心里总是难受,是呀,母亲这样工作着,我还向她要钱,却从没有关心过母亲的身体。

学生写作片段二:回到家,我把罐头放在桌上。母亲下班回来了,她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了门口。我再次看到母亲瘦弱的背,疲惫的眼睛,看到那龟裂的手指。“妈,我给你买好东西了!”我兴高采烈地带着母亲来到了水果罐头旁。本以为母亲会很高兴的,没想到,母亲却将眉头一皱,数落起我来:谁叫你买罐头的,你看,是因为你要书,我才舍得给你钱,要不,我辛辛苦苦工作,哪会给你呀?母亲摸摸了我的头,从自己的衣角里掏出了零钱,凑足了一元五角。我低下头,我敢接下这毛皱皱的一元五角钱吗?母亲见我不接,直接将钱塞在我的手心里。

学生写作片段三:我急匆匆地买完《青年近卫军》这本书,高兴地冲回家。猛然发现母亲还捧着那水果罐头,母亲的眼睛充满了血丝,这是第一次发现;母亲的手指龟裂,我是第一次发现……这时,我提醒自己,母亲为我种下了感恩,为我种下的努力,我没理由向母亲苛求什么。

学生笔下的三段话合起来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我教学生以对“对子”的形式取个小标题。课题“慈母情深”作为上联,学生笔下的“下联”(标题)异彩纷呈,如“孝子意浓”“孝子意重”“爱母情结”。这样的写作,必然会促使学生去读“母亲的第一次给钱”,或许写然后知不足,再次提醒学生去有目的地读书和思考,形成写、读、思的良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又何尝不能带动、促进阅读(以写带读)呢?这就是说,写作的过程中,始终隐含着阅读活动。

我们说,阅读教学要有一个“教学指向”,这堂课的“教学指向”是学生在文字运用中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在文字的表达中形成儿童自己笔下的母亲形象。这教学背后的实质是――变课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材。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实验小学 福建省宁化县实验小学)

郑重声明: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如发现任何人以本刊编辑部名义向作者收取版面费,本刊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欢迎读者监督,监督电话:0591-83789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