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伊藤仁斋与荻生徂的《论语》诠释之比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伊藤仁斋与荻生徂的《论语》诠释之比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论语》是记录孔子生前与其弟子言谈的散文语录,被称为是儒家创始人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的孔子的思想精髓,是儒学第一书。《论语》两千多年来在亚洲地区甚至是西方国家都被广泛流传和研究,其中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自古以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国儒家思想的研究也非常深入,尤其是在江户时代,对中国儒学的研究达到最盛。江户时代,日本的“锁国”使得日本思想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日本的学者从以前被动的接受中国文化与思想转为主动地分析和研究中国的思想,并以其本国的特有文化为指引,对中国的文化与思想作出新的诠释。江户时代古学派大师伊藤仁斋和荻生徂对《论语》的解释颇具特色。本论文主要从伊藤仁斋和荻生徂各自对《论语》的诠释、两者诠释的比较三方面来探讨伊藤仁斋与荻生徂对《论语》的独特解释。

[关键词] 《论语》;诠释;日本;江户;伊藤仁斋;荻生徂

一、伊藤仁斋对《论语》的诠释

伊藤仁斋(いとう じんさい)(1627―1705)的《论语》诠释被称为作为护教学的经典诠释学。十七世纪日本古学派的大师,论者称之为“近世日本思想新地平线的开拓者”。伊藤仁斋对《论语》推崇备至,称之为“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认为孔子是“实学”之创始人。伊藤仁斋撰写了《论语古义》与《语孟字义》二书,阐释孔子思想。

伊藤仁斋透过注解《论语》而重新解释孔子思想,所采取的主要有两种方法:以训诂学方法重读《论语》并颠覆宋儒的解释系统;求诸经通贯之义理,并与《论语》融於一而建构孔学新诠释系统。训诂学方法的运用:伊藤仁斋注解《论语》,在原典每句之下写注解,全章之末写总注,最后再以「论曰发挥他独创见解。第一部份是字句的文义训诂,第二及第三部份则是仁斋自抒胸臆,别创新见之部份。他颠覆朱子解释典范的方法,就是透过训诂学方法重新厘定《论语》中的字词在最初被使用的语境中的原始涵义,求诸经通贯之义理:伊藤仁斋解释《论语》的第二个方法是:将《论语》与群经之义理融於一而冶之。仁斋强调《论语》、《孟子》、《书经》、《易经》等经典所载圣人之道「其言虽如多端,一以贯之,因此,他解《论语》义理时,随处与《孟子》、《春秋》、《中庸》等经典相贯通。①

伊藤仁斋对《论语》的诠释主要基于“实学”的思想脉络。所谓“实学”,是指实用科学,以实践为目的的学问。从伊藤仁斋对孔子“仁”和“道”的诠释可以看出其“实学”思想。

伊藤仁斋对孔子“仁”的诠释:伊藤仁斋在诠释《论语》时,非常重视人伦日用,认为《论语》是人伦的规范。人伦日用是指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要维持这种关系的和谐和泰平,“仁”是伦理得以维持的不可欠缺的要素。仁斋指出,“仁”指为对方设想、从心去爱人和互相信任的状态。要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仁”,就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如忠信孝悌等实际行为。伊藤仁斋把孔子的“仁诠释为孝悌忠信等实际行为。

伊藤仁斋对孔子“道”的诠释是在“道在俗中”的思想脉络中进行的,这个脉络就是普遍而必然的道理准则,只能在特殊而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寻觅。“道”就是人伦日用之“道”,“人外无道,道外无人”。

“夫道者,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也。为人而不闻也,则虚生耳。非与鸡犬共伍,则草木与同朽,可不悲哉?苟一旦得闻之,则得所以为人而终,故君子之死曰「终,言其不澌灭也。”②

“先儒曰:「事之无害於义者,从俗可也。可谓谬矣。夫事苟无害於义,则俗即是道。外俗更无所谓道者。故曰:「君子之道,造端於夫妇。故尧舜授禅,从众心也。汤武放伐,顺众心也。众心之所归,俗之所成也。故惟见其合於义与否,可矣。何必外俗而求道哉?若夫外俗而求道者,实端之流,而非圣人之道也。”③

伊藤仁斋把“道”解释成「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抖落了形上学的涵义。伊藤仁斋指出,「道就存在於「俗之中。这种存在於「俗中的「道,必然平易近人,如“言忠信,行笃敬”之具体德性就是「道,而不是「穷远极高的绝越之「理。④

仁斋强调《论语》、《诗》、《书》都是从人伦日用出发,所以义理可以互通。他批判宋儒求之过高过深。伊藤仁斋这种具有护教学特徵的经典诠释学,透过所谓「实学的立场,为「道、「仁等儒学重要概念重新加以定义,赋予新的内涵,以达到辟佛老、批宋儒的目的。

二、荻生徂对《论语》的诠释

荻生徂(おぎゅう そらい)(1666--1728)的《论语》诠释被称为作为政治论述的经典诠释学。徂的经学研究被誉为日本之第一人。他所撰《论语》一书,胜义纷披,即便引用古语,也出之以一己之评断与新见。他对《论语》的解释自成系统,这系统由“道”、“圣人”与“六经”三个部分构成,对孔子思想进行富含政治特色的解读。

《论语》中,孔子曾两度说“吾道,一以贯之”,后人对孔子所谓“道”的含义进行研究与探讨。荻生徂在《论语》中对“道”解读为“先王之道”。

“盖孔子之道,即先王之道也。先王之道,先王为安民立之,故其道有仁焉者,有智焉者,有义焉者,有似自然焉者,有似伪焉者,有本焉者,有末焉者,有近焉者,有远焉者,有礼焉,有乐焉,有兵焉,有刑焉,制度云为,不可以一尽焉,纷杂乎不可得而究焉,故命之曰‘文’。”⑤

基于此思想脉络,荻生徂将“圣人”定义为政治制度的建立者,特指制礼作乐的开国之君。他诠释《论语・述而・26》云:

“圣人本开国先王之称,善人亦齐桓、秦穆之伦,故曰‘不践迹’(《先进》),谓其不拘先王之旧也,是有大作用者,亦世不恒有,故曰‘不得而见之矣’。”⑥

总而言之,荻生徕采用政治之观点对《论语》中孔子的思想进行全新的诠释:把“道”诠释为“先王治国之道”;把“圣人”定义为“政治制度的建立者,特指制礼作乐的开国之君”,尤指尧、舜、汤、文、武、周公等人。而且“圣人”秉“天命”而作。这与日本天皇思想非常符合。把“六经”上升为孔子的思想代表作,主张孔子的思想体现在“六经”当中的“国家之典章制作及治国之宏谋”上,认为孔子是具有宏图伟略的政治家。

三、仁斋诠释与徂诠释的比较

1、相异之处:

(1)方法论上,伊藤仁斋采用训诂学的方法,回到孔门师生对话的情景,透过训诂学方法重新厘定《论语》中的字词在最初被使用的语境中的原始涵义,并将《论语》与群经之义理融於一起,求诸经通贯之义理。而荻生徂则采用政治的观点,重新解释《论语》中的概念和孔子的思想。

(2)内容着重点上,仁斋认为,孔门以仁为宗,仁的本质就是爱。他的道德观以仁为核心。他所讲的道是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之道,认为“圣学”就是王道,王道就是仁义,这是儒家传统的学说。而荻生徂则认为孔子的思想更多是政治思想,孔子的“道”就是“先王之道”,“六经”就是治国治天下的政治理论,孔子是具有治国宏图伟略的政治家。

2、相似之处:

(1)目的:伊藤仁斋与荻生徂对《论语》进行重新诠释的目的是驳宋儒、批“佛老”。驳宋儒:尤指批驳朱子,是因为朱子把孔子“道”的思想诠释为“事物之当然之理”、穷远极高不易理解的抽象的形而上之“理”。批判主观内省的朱子学脱离了儒学的本来精神,宋儒和汉儒一样,背离了孔孟的真义。批“佛老”:伊藤仁斋说:“夫佛氏以寂灭为教,老氏以虚无为道,思以易天下。然到今二千有余岁,佛氏未尝能灭天下之君臣夫子夫妇,而老氏亦未尝能复太古之无为,于是益知吾夫子之教,大中至正,贯彻古今,不可复以加也。”⑦认为佛老之说虚无难以捉摸,脱离生活、脱离实际。

(2)出发点与归宿:在现实的日常日用中构建和诠释《论语》,以指导人的思想,最终指导实际生活。无论仁斋的具有护教学特徵的经典诠释学还是徂的作为政治论述的经典诠释学,都具有“实践诠释学”的特色,都有东亚思想传统中深具特色的所谓“实学传统”。

参考文献:

[1]田村澄ら『日本思想史の基知有斐.昭和四十九年.

[2]黄俊杰著《德川日本诠释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

[3]王中田著《江户时代日本儒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4]唐明贵著《论语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年.

注:

①黄俊杰著《德川日本诠释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页78.

②伊藤仁斋《?语古义》,页50-51.

③伊藤仁斋《?语古义》,页130.

④黄俊杰著《德川日本诠释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页93.

⑤荻生徂著《论语》,页83-84.

⑥荻生徂著《论语》,丁卷,页147.

⑦黄俊杰著《德川日本诠释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页113.

作者简介:劳翠月(1986―),女,民族:汉族,广东开平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暂无,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