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产业链下的村镇空间联动建设规划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产业链下的村镇空间联动建设规划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从原来单一的农村房屋改造,过渡到现在村镇一体化联动建设实质性的改变,首先对村镇建设的现状分析和问题总结,再提出规划建议,从产业链的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作为切入点,研究产业属性与村镇联动建设规划的关系,最后提出基于产业链的引导下进行村镇空间联动建设规划策略。从而使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自然村、城缘村、集镇空间通过道路连接成为关联互动的有机整体,以实质性互动来实现可持续的村镇一体化目的。

关键字:产业链;村镇联动;建设规划

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识码:A

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单独探讨村镇产业经济建设规划、建筑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占多数,针对性地研究村镇一体化建设规划也较多,而关注村镇产业和空间之间的关联互动建设规划的研究较少。本文试图从村镇产业和空间关联互动建设规划的角度去解决以下问题:为什么自然村、城缘村和集镇能够形成区域产业链?为什么通过村镇区域产业链的形成能够带动村镇空间的联动建设规划?又如何使村镇产业链的发展带动村镇空间的联动建设规划?这些问题的解答为不同区位和不同产业类型村镇联动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村镇现状分析

(一)产业现状

通过长期的欠发达村镇规划的实践,可将不同的村镇产业划分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的工业,如陶瓷工艺厂,第三产业生态旅游服务业等。本文所研究的是在欠发达村镇占主要地位的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为主的产业空间联动建设规划,如木槿花、葡萄等花卉苗木和生猪养殖、渔业、紫薯、草莓、西瓜等特色产业。但是产业在村镇的布局凌乱,层次模糊,缺乏相应的产业结构规划,从而导致产业价值不能达到最大化,也意味着村镇各项设施和空间规划失去了经济支撑。

(二)建设现状

集镇和村庄的产业、居住、公共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等都处于彼此独立,不能与周边的城缘村以及偏远的自然村形成一体化的村镇区域和村镇带。主要表现在以下:首先, 村镇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集镇农副产品交易基地相对集中,但是村庄传统的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不能适应现代的产业发展。其次,村镇建筑布局较为密集、混乱,商住建筑、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没有合理的布局。建筑风格整体不协调,历史建筑缺乏保护,亟待修缮。建筑质量参差不齐,人畜混杂,村庄环境较为脏乱,特色消失。最后,集镇与城缘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没有依据村镇主次关系有层次有序列地规划,导致村镇设施重复建设以及土地资源分散而浪费。

二、村镇联动建设规划的可行性建议

基于村镇空间规划和各项设施的缺乏相应的经济开支的现状,可以在村镇规划中纳入产业链规划,可以借助村庄地域自然资源下的特色产业凸显村镇建设规划的地域特色性。基于村镇产业和空间规划彼此独立、没有整体的规划层次和次序的现状,可以对不同区位的自然村,城缘村,集镇进行合理有序的空间联动性建设,因此村镇建设可采取“基于产业链下的村镇空间联动建设规划策略”。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村镇具备“基于产业链下的村镇空间联动建设规划”的基础和条件:

(一)产业链的形成

亚当・斯密(A.Smith)明确提出了“地域分工”学说,20世纪20~30年代,俄林(B. Ohlin)用相互依赖的价格理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进一步提出“域际分工”学说。这两种学说都以商品生产为前提,其核心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经济优势,故具有相应的科学性。村镇地域差异是地域分工的物质基础,生产专业化是地域分工的具体表现,地域分工后形成的生产专业化是产业链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下面我们就来从产业链的两大属性来分析产业结构和产业价值在村镇空间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1.具备产业结构形成的基础

产业链的产业结构指存在地域差异的村镇地域分工后形成的具有上下游关联关系的产业上游、中游和下游结构,不同类型的产业链组成了以集镇为中心的网状村镇产业网,因此产业结构是产业源点、连接点和中心点形成的网状结构。村镇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已经具备以下基础和条件:

首先,自然村处于产业的源点,为中游和上游环节提供原料和初级产品。在土地方面,拥有较充足的产业基地,将荒废的农田和荒地集约利用转荒地为宝地,是产生经济效益的生产、加工基地,将土地集约规模经营能够降低村镇单位成本。在灌溉方面,自然村的水塘长期储蓄的雨水、河水以及修建的水沟提供充足的水源灌溉,发挥当地土地资源和灌溉等资源,大批量地进行产业的生产和加工,保证自然村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与农业协调并行。

其次,城缘村处于产业链的连接点,连接下游和上游的纽带,将中间产品制作为最终产品送入市场。在地理交通方面,连接集镇和自然村的纽带,可以充当产业技术交流和示范的重要角色,如果城缘村靠近通往境外的道路的地理优势使其又充当产品运输的中转站。在土地方面,由于拥有比集镇更多的土地资源,不仅可以高效利用为产业技术示范基地,更是村镇空间建设规划的示范点。

最后,集镇处于产业链的中心点,上游和中游产品送至下游的交易,任何产品只有通过最终消费才能实现价值,否则所有中间产品的生产就不能实现,集镇正是实现产业价值的交易中心点,下游环节也向上游环节和中游环节输送原料和服务,优越的地理优势使境内和境外的产业运输和交易方便快捷。

2.具备产业价值形成的基础

村镇产业价值属性指在各产业环节存在价值之间的的相互交换,交换的方式为以道路交通为载体对产品、原料和服务的交换,地域差异的村镇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是地域分工的价值基础,也是将地域资源转化为产业最终价值的基础,在自然资源方面,如村镇拥有木槿花、葡萄、西瓜等花卉苗木种植和生猪、太空乌鸡养殖等特色的自然资源。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大量的村民在外务工,留守的是儿童、老人和妇女,这已是很多欠发达村镇的普遍现象,属于村镇本身的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在外务工村民回乡就业。

(二)产业链的规划带动村镇空间的建设规划

1.产业价值的实现为村镇联动建设规划提供经济基础。

村镇客观存在的地域差异是地域分工的物质基础,地域差异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的地质、地貌、水纹、气候、动植物差异上,地域资源是地域分工和专业化的物质基础,有了地域分工和专业化才能实现村镇产业合作和产业环节之间价值的交换,最终生成产业经济价值,反之生成的经济价值又为各产业环节提供联动建设规划的经济基础,村民的经济收入提高是村庄环境改善,产业链升级,村镇空间优化的经济条件。

2.产业结构的上下游关联互动关系为村镇联动建设规划提供联动动力。

村镇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环节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环节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自然村对城缘村加工和示范原料的供给,自然村和城缘村对集镇交易的产品供给等,村镇之间的供给和需求关系表现在产品、原料和服务的流通,这种连续循环的供求关系为村镇空间联动建设规划提供可持续性的联动力。

三、基于产业链下的村镇空间联动建设规划策略

基于村镇产业价值基础如自然资源的地质、地貌、水纹、气候、动植物等条件下,形成地域分工,地域分工后形成特定农产品的生产专业化体系,即产业结构,使每个农产品通过交换都将原料、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制作成为最终产品进入市场,因此村镇的产业价值基础影响产业结构的空间规划。村镇产业空间可划分为自然村的生产、加工基地,城缘村的示范、加工和运输基地和集镇的交易基地的建设规划。

对于如何联动建设村镇产业空间的问题,在规划中需要沿道路结构布置产业区域,通过道路在村镇的网状布局连接各个产业环节的产业区域,对农民、产品和服务的流通,促进各产业空间分工合作、互补互动、协调运行,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空间结构,因此产业空间的规划要基于产业链的引导下沿道路进行联动性规划。

而影响道路的规划是村镇的地域资源的布局,村镇各产业环节的之间价值交换是以道路交通为载体对产品、原料和服务的交换,最终达到价值的实现,因此道路规划应根据地域资源在村镇的布局来规划,规划的原则是使村镇的资源高效转化为最终经济价值,而道路的规划方式又影响产业价值的实现程度。

综上所述,将产业链纳入到村镇的联动建设规划中,消除村镇相互独立的建设现状,这才是村镇的一体化、城缘村融入集镇,村镇自身的发展的关键,最终以更为可持续的实质性关联互动来实现村镇一体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姜秋全,刘昆轶,陈浩.空间规划与产业发展的互动研究与实践―――以株洲产业新城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2,7.

[2]冯敏,寇建波,邢增余.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策略研究―――以淄博市村镇体系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

[3]王克忠.城镇化路径[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陈志华.乡土瑰宝――村落[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

[4]金兆森,陆伟刚.村镇规划(第3版)[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5]阿伦特.《国外乡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