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唐代妇女的头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唐代妇女的头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唐代作为一个经济发达,思想开放的时代,妇女地位的提高和社会交际活动的广泛,为服饰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头饰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本文就头发的样式和和头发上簪钗之类的装饰作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唐代 妇女 头饰

中图分类号:P61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唐朝作为当时世界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民族的大融合、大交流,带来了灿烂的文化和新的思想意识。唐朝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广为吸纳外来文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妇女所受的封建礼教束缚比较少,唐代妇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人身自由和解放。唐代妇女社交活动开放,需要他们讲究穿衣打扮,唐朝形成了绚烂的服饰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头饰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在先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头饰包括头发的样式和头发上的钗簪之类的装饰。

一、唐代妇女的发式

发髻是古代妇女最常用一种发式,它们起源于夏商周,备于周,到了隋唐发展已达到了艺术的高峰。所谓发髻就是挽束头发,将其盘结于头顶或头后。由于挽束方式的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各异。据《中华古今注》,隋唐时期的发髻名称有凌虚髻、祥云髻、朝云近香髻、归秦髻、奉仙髻、归顺髻、乌蛮髻、愁来髻、飞髻、百合髻。这些髻的式样今天已无从知晓。就唐人诗文来看,当时的发髻还有交心髻、鸾凤髻、抛云髻、慵来髻、抛家髻、倭堕髻。发髻上还插以梳、篦、簪、钗、步摇、翠翘、搔头、珠翠金银宝钿等作装饰。真可谓是千姿百态,花样翻新。李贺《十二月辞》“金翅峨髻愁幕云”、白居易《长恨歌》“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等诗句都生动地描绘了唐朝发髻的样式及各种类型。但是每个时期又有各自典型的代表。

高髻:又称“峨髻”,是相对的指髻式高耸的称谓。在唐代高髻是极为流行的,而且式样也有多种。如白居易《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写道:“时世高梳髻,风流淡作妆”;其中元微之《李挂行》“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句,具体地写出高髻高鬟的高度。这种高髻尤以娼家梳者为多。

反绾髻:隋唐这种发式也甚为流行,反绾是将头发拢高翻绾而成,也属于高髻的发式,其制法是将头发往后拢结,用丝线结扎,再分若干股,翻绾出各种式样。有梳编成单刀或双刀的样子,称为“翻刀髻”,也有将多股的头发翻绾成花式,称为“百花”。其形式与手法甚多,皆靠拢结翻绾或反绾而成。

倭堕髻,由汉代堕马髻发展而来,有“堕马之余形”,即有倾斜、侧垂一边的特征,别显楚楚动人。它的梳法是总发于顶,在颅顶正中挽一个发髻,朝一边倾斜堕落,再用簪绾住。倭堕髻是结合椎髻以简单手法勾勒出质朴的特点,又具有别出心裁的技巧。

隋唐的发式除了髻外,还有鬟、鬓。实际上,鬟和鬓不算是单独存在的发式式样。鬟与髻都是头发梳起的式样,本质上无太大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鬟为空心,髻为实心。梳鬟者多为年轻的妇女,形状有双鬟、三鬟,最热闹的是扫闹鬟。

二、头发上的装饰

头发上的装饰主要有两种。一是插些钗簪之类。无论男女,均有插者。男子插的比较简单,女子则很繁缛,有插梳、篦的,也有插金钗、搔头、步摇的。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当时头发上装饰的另一种是插花,称作“头花”一般是按照节候不同而簪插当令的鲜花。杜牧《山石榴》所描绘的,“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在金钗上插一朵石榴花。

三、头饰的等级性

根据史料记载和唐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唐代妇女大致分为宫廷妇女、贵族女子、平民女子和舞伎丫环等四个阶层。头饰不仅是美的追求,也体现着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唐代的政策严格规范了皇后、皇太子妃、内外命妇在各种场合的服饰等差,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首饰花树的差别及对鬓发的要求。

《新唐书》卷25《车服志》记载了对皇后之服的规定:“皇后之服三:衣者,受册、助祭、朝会大事之服也……裨、纽约、佩、绶如天子,青,舄加金饰。鞠衣者,亲蚕之服也……余同衣。钿钗衣者,燕见宾客之服也。十一钿,服用杂色而不画,加双佩小绶,去舄加履,首饰大小花十二树,以象衮冕之旒,又有两博鬓。”

《新唐书》卷25《车服志》记载了皇太子妃的服制:“皇太子妃之服有三:榆翟者,受册、助祭、朝会大事之服也……舄加金饰,佩、绶如皇太子。鞠衣者,从蚕之服也以黄罗为之……无雉,蔽膝、大带随衣色。钿钗衣者,燕见宾客之服也。九钿,其服用杂色,制如鞠衣,加双佩,小绶,去舄加履,首饰花九树,有两博鬓。”

《新唐书》卷25《车服志》记载命妇之服:“命妇之服六:翟衣者,内命妇受册、从蚕、朝会,外命妇嫁及受册、从蚕、大朝会之服也……两博鬓饰以宝钿。一品翟九等,花钗九树;二品翟八等,花钗八树;三品翟七等,花钗七树;四品翟六等,花钗六树;五品翟五等,花钗五树。宝钿视花树之数。钿钗礼衣者,内命妇常参、外命妇朝参、辞见、礼会之服也……一品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钿。礼衣者,六尚、宝林、御女、采女、女官七品以上大事之服也……唯无首饰、佩、绶。公服者,常供奉之服也……公主、王妃佩、绶同诸王。花钗礼衣者,亲王纳妃所给之服也。大袖连裳者,六品以下妻,九品以上女嫁服也……花钗,覆笄,两博鬓,以金银杂宝饰之。”由此可见,唐代宫廷妇女们有着严格的服饰等级制度。

四、唐头饰繁荣的社会基础

唐朝,作为中国古代繁荣强盛、开放的一个朝代,唐文化特有的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精神,造就了唐代充实而又光辉的文化繁荣时代。在中国封建社会记载中,唐代成为我国历朝人性最解放的时期之一,整个社会的氛围和思潮宽松了许多,为唐代服饰艺术的多样繁荣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对外来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广为吸收使得唐代汉族服饰更具时代特色。

唐朝头饰的发展和多样化从侧面反应了唐朝的强盛开放,有容乃大的社会风气。发式与发饰具有民族性,更具时代性。它是在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下创造出来的,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时代风俗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