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引入“耦合”概念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看成一个不可割裂、同时并存、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完整过程,分析了参与该过程的各因子在耦合机制作用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的影响形态和效果。对于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中各因子的可控性和耦合作用,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效果最大化具有理论价值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内外化; 耦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041-03

内外化运行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机制之一,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循环过程。为揭示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内外化形成和发展的循环累积状态及其运行、转化的机制,这里引入耦合概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机制的创建与运行具有一定目的,即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目的,各种要素的组合与耦合都要围绕该目标进展”[1],因此,内外化耦合机制的研究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创新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意义。

一、内外化耦合机制的内涵及其特殊的理论意义

“耦合”一词的原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路元件之间的输入和输出存在着密切的配合和相互影响,并可以通过彼此的复杂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现在很多学科都使用“耦合”概念,以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及彼此相互作用的规律。

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机制中,引入“耦合”概念的内涵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复杂关联性;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构成内外化机制各要素的功能、作用方式及其规律性的运行模式。内外化耦合机制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征:

1.螺旋上升的方向性

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的过程中有其特定的方向,无论是在客观层面上,社会、学校和家庭各种影响因子和力量的耦合;还是在主观层面上,个体自身思维、意识和行为等在内外化过程中形成的耦合状态,都有明确的趋向性,最终都会指向个体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标准。但是这种方向性,并不具有单一性和恒定一致性,它在某一运行阶段中往往是无定向的、随意的。优化和耦合内外化机制的作用因子能将这种分散、无定向的力调整为螺旋上升状态,从而保证内外化过程中熵值效应的最大优化。

2.循环累积的复杂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中各因素的耦合往往会产生循环累积的效应,由于个体在受教育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固化形态各异,会导致个体自身内部道德品质等的发展不平衡,从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个体差异,因此教育者重视内外化过程中个体内部各因素的耦合形态,注重循环累积的良性引导,能够强化循环累积效应的正态分布。

3.运动过程的随机性

思想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的前两个特点决定其必然将是一个动态的复杂变化过程,具有极大的随机性。但这种随机性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中要重视耦合的原因所在,关注内化和外化诸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同耦合形态,可以极大地减少这种随机性,实现其在合理范围内的动态可控,从而发挥耦合效益的最大化。以上三点正是内外化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特殊理论意义。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存在着强烈的耦合关系,这种耦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运行系统实现,耦合点包括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结构调整、教育方法选择以及教育资源整合等,而最终耦合目标的实现,则仍需多种内部和外部力量的支撑。

二、内外化耦合机制作用因子的运行过程及其可控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因子的运行过程是指外在于个体的教育内容在多重社会因子和教育因子的作用下耦合为主体的内在价值观、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等,也就是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相关内容内化为自身不自觉的个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并在实践活动中将其外化、耦合为相对稳定地调节个体的行为特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内外化耦合机制的各因子间不断运动、碰撞、变化,由黏着到渗透、单一到复合、量变到质变,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从整体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过程可看作是两个维度相互作用的立体过程,“水平”维度是在“因子参与过程”的意义上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这一层面主要关注的是社会、家庭、学校或者国际、国内环境等内外化参与因子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因子作用。从这一维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既是横跨了教育本身的界限而发生的,也必然是在上述界限之内运行的,这些存在于人类社会不同面的参与因子之间通过耦合形成的固化力量和行为规范,以一种权威的模式存在,同时又在不断地形成和变化维序,它以一个较为系统的形式传达正面信息于内外化过程,强调“正输入”和“正输出”的作用过程,其必然会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的另一“垂直”维度的运行。

“垂直”维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看成是一个“完满”的过程:教育者的权威在这一过程中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导向,接受这些内容的受教育者无意识或有意识地耦合了那些符合自身需求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内化为个体意识,在自身原有累积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指导自身行动的有意识或无意识概念。这些概念一旦形成将长期影响受教育者的外化行为,同时也会干预下一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和耦合。因此,教育者在这一维度中要善于耦合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等,厘清耦合机制三大特征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控制好内外化耦合运行态势,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因子的可控性。

1.耦合的可控性

耦合的可控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虽然各因素的耦合点较多、耦合强度各异,但都可以通过教育者或受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控制。当然控制方法是多样的,控制的最佳时机也是可选择的。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过程中,社会意识与个人意识的耦合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个人意识必然受限于社会意识,不可能超越社会意识之外,但是如何将社会自觉舆论形成的道德核心、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与个体的知、情、意结合就可以借助于情感交融、场景反思、实践认知等耦合方法,通过控制参与的因子和元素,来强化学生的内化过程,使主体产生认同,并将正确的社会意识内化为自身的认识、信念和规范,从而指导个体的行为。

2.接受与屏蔽的可控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来看,接受和屏蔽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一对矛盾体,它们有着双向的作用,接受的既可以是正面的信息也可以是负面的影响,屏蔽也是如此。在内外化耦合中,内化运行过程和外化运行过程间起关键桥梁作用的恰巧是“接受”与“屏蔽”这对范畴,这就决定了个体内外化的过程不可能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必然是发展、变化和密切联系的。耦合机制特别强调接受和屏蔽的作用,对于正确信息的接受和对于错误信息的屏蔽可以很好地控制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的运行,因此,耦合更多的正确因子,筛除错误的信息,利用对比、分析、辩论等手段,结合生动有效的“耦合因素”教学法,是可以强化正确信息的接受的。

3.渗透与循环的可控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的作用是多维的,在“因子参与过程”的意义上,多层面控制内外化因子的渗透和循环,可以最大化社会环境、学校和家庭等因子的良性参与作用,固化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培养个体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在“因子内部关系”的意义上,占支配地位的因子和起辅助作用的因子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子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可相互逆反,这种复杂多变的因子关系,决定渗透和循环作为参与因子最多的两个运行过程,也必然是复杂和多变的,因此强化耦合中因子渗透和循环的可控性是正确把握内外化转换的关键环节之一。运用评价响应法、反馈强化法等,重视教育者、受教育者甚至社会等因素之间的渗透和循环关系,扩大渗透和循环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的正向影响可以全方位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的耦合效应。

4.反馈的可控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反馈环节既是最终环节,也是初始环节,因此相对于其他耦合过程,对于反馈结果的强化和削弱会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关键性的影响。从单一层面上看,正反馈是形成与社会正确舆论、道德标准一致的反馈,可以加强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确认和固化;负反馈则是反馈的信息与社会正确导向不一致,这就会使个体产生认知上的困惑,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巩固。从复合层面上看,反馈并不仅仅来自教育者,它同时也受社会正确或不正确舆论和思潮的影响,当下网络等新媒体全面介入人们的生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合力作用,这种个体和环境的双重合力作用所产生的反馈是复杂和多变的。因此,控制反馈因子就要求在内外化耦合的过程中,尤其关注个体的差异和环境的因素。

综上所述,内外化机制作用因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对这些因子和过程的控制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内外化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作用,避免负效应的出现。

三、内外化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及其应用

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运用到实践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个性化的目标,就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作为两个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耦合的系统:一是把内外化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交互、渗透、联系、重组结合起来,形成社会、学校和个体之间的合理培养结构;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完成自身各要素功能的最大化的同时,通过强化交互培养、学习共同体等特定的方式和手段,与自身之外的其他系统耦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既能够使内外化耦合机制保持其作为系统的完整性,又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更高的实效性,这正是内外化耦合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优势所在,也是实现内外化耦合机制效能的关键。这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宏观统筹的角度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包括很多方面”[2],耦合机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整体化思考的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看成是附着各种影响因子的自圆满过程,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教育环境等因素统筹组合,从多种视角构筑影响因子模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过程中的教育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有的放矢。教育者通过关注创新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宏观上把握各种内外化因素和过程,可以更好地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和合目的性。

2.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因子在耦合机制中的运用

通过内外化耦合机制的实践,可以使教育者有效关注和控制各因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状态,构建与之相关的工作方法、管理制度和体系架构,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从而避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对于社会具体问题反应较为迟缓,部分内容严肃呆板;传播方式平面化、脸谱化”[3]等问题的出现。比如,教育者可以通过把握环境因子附着尺度和最优配置,倡导正确的社会舆论,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在统筹的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结构的改善,从而最终促进个体和社会整体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

3.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人学范式”的角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耦合机制

人学范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本,[4]因为“一个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只有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认识,再将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认识外化为行为实践,并且变为行为习惯,才能说受教育者形成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也才能说这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已经完结”[5]。所以,内外化耦合机制必须关注个体的多样性,将个性化引导贯彻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的整个过程,关注个体和群体在内外化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将内外化耦合机制中的因素组合规律运用到实践中,而不是停留在理论的高度,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化在个体层面构成一个完整圆满的“思想―行为―思想”的逻辑和实践循环过程。

参考文献

[1] 张毅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机制系统解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36-38.

[2] 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50-151.

[3] 刘新全.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影响机制及其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36-38.

[4] 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0(4):3-6.

[5]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