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搭建从生活走向德育的桥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搭建从生活走向德育的桥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道德的学习与发展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离开了生活,德育既无意义也无效果。当今的中学生已对生活、人生、社会形成了一定的体验和看法,德育只有借助其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他们接受,并变成他们的知识。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育的起点,学生的生活是教育的背景。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必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才有生命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搭建起从生活走向德育桥梁呢?

一、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涉及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些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对学生实际的把握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等背景

首先,要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知识掌握得怎么样,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思想中存在哪类问题,讲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了解学生已学过的其他学科知识,如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化学、生物等,可以举有关的例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最后,要了解学生生活阅历经验的多寡,如学生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等,用一些平凡的事例揭示其中的哲理,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将知识转化为信念,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2.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初中阶段是孩子由儿童向青年过渡的迅速成长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呈现半幼稚半成熟状态,思维由具体向抽象发展,意识由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表现在社会意识增强、关心社会的程度提高等方面。了解这些心理特征,有利于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

3.了解学生认识社会及自己的思想实际

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阅历决定了他们在认识社会和认识自己等方面存在着片面、粗浅等不足,如果教师能将学生这方面的问题摸得很清楚,有的放矢地解决,就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以及从媒体上得到的信息。通过这些渠道,学生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这些看法和认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教师应及时了解,然后利用教材中的理论,对正确的予以肯定,对模糊的予以澄清,对偏离的予以纠正,对不正确的予以说服和匡正。

教师对学生思想的认识,主要来自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如学习进步情况、与同学和朋友相处情况、与家庭中父母长辈的关系等。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缺乏、感情脆弱、意志力不强等,常常会出现在学习上畏难、在生活中怕苦怕累、不懂得关心他人等问题,教师准确了解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使其在不断修正自己的不足中得到成长。

二、教学过程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生活即教育,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使教学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活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思想品德课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以最新、最贴近学生实际的时事材料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坚持经常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从中获取和积累具有时代特色的、丰富生动的素材,适时引入课堂,启发学生研究和思考。例如,在讲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我引入了2011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报道的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让学生思考:双汇集团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

②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具体事实、材料、例证,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道理。

③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教材中阐述的原理;根据各自的所见所闻和切身体验,对教材中的理论观点发表看法。

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来分析、认识、解释、说明具体的事实和材料;依据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来观察、分析、辨别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事例。

⑤引导学生以教材中的理论观点为指导,尝试解决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⑥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在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责 编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