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保险业的“医”谋之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保险业的“医”谋之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健康服务业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保险及相关服务,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产业链很长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健康保险兼具金融和社会保障等多重属性,既是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在健康服务业各领域的发展中扮演了产业融资、支持需求、资源配置、产业链整合等重要角色,对健康服务业发展方面具有关键的支撑作用。

保险业和医疗服务行业具有天然互补优势

保险业投资医疗机构,可以实现多方互利共赢。一方面,保险业可以为医疗机构发展提供资金,改进服务条件和技术水平,增强竞争实力。同时,保险公司也可以通过定点就医等措施,将保险客户介绍给合作医疗机构,提升合作医疗机构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可借助医疗机构搭建健康保险的医疗服务网络,向客户提供就医、体检、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等一系列的健康服务,满足客户多层次的健康保障需求。同时,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与医院共享客户信息和医疗数据,开发有针对性的健康保险产品,有效规避客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降低健康保险经营风险。此外,保险公司还可以分享医疗机构经营收益。

世界各国保险公司,尤其是以经营健康保险为主的保险公司普遍投资医疗机构,“医”、“保”双方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美国最大的健康管理公司联合健健康集团旗下既有健康保险公司,也有医院和护理服务公司,保险公司和医院之间存在着股权、协议等多层次的合作关系。我国台湾地区全民健保改革后,私立医院迅速发展,公立医院数量不断减少,目前公立医院数量仅占医院总数的16%,多种投资主体设立的私立医院数量占比为84%,其中保险公司投资和参股的医院占相当大比例。

从“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改革方向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公立医院改革要求来看,二者都鼓励包括保险资金在内的社会资本投资、参股医疗机构。一是可以建立多渠道、长期可持续的卫生投融资机制,缓解长期以来我国卫生资源投入不足的矛盾,满足卫生事业和医疗机构的长远发展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二是可以建立权责明晰、效益约束型的卫生投资机制,减少对政府投资的依赖,减轻财政压力,减少政府投资效益低下、浪费严重的问题;三是可以形成合理的多元办医结构,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形成医疗服务竞争机制,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四是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职能归位,需要交给市场做的交给市场做,政府集中精力做好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市场准入、业务监管和公共服务等工作。此外,社会资本也可以分享卫生事业发展的成果。

有效的健康管理和健康干预

可以降低医疗费用

近年来,发达国家在卫生保障领域普遍引入管理式医疗,推行健康管理,加强健康干预,这对于提升公民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发生、控制医疗费用上涨起到了重要作用。管理式医疗的核心是医疗服务的付费者(保险机构)参与对医疗机构服务过程的监督,关键在于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共同控制不当医疗费用支出。管理式医疗重塑了医院的盈利模式,从过去通过扩大医疗费用提升收入,转为降低医疗费用提升收入。

本世纪以来,美国商业健康保险完成了由传统的费用报销型到管理式医疗的转型,目前传统费用报销型健康保险产品市场占比不到2%,管理式医疗产品市场占比在90%以上。管理式医疗将健康管理和健康维护纳

入健康保险服务,加强了“医保”合作和对医疗行为的管控,有效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减缓医疗费用快速上涨的趋势。

2008~2012年,美国医疗卫生费用总支出基本稳定在2.5万亿~2.6万亿美元,没有出现大幅度增长。

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盘活巨额存量资金

健康服务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和反经济周期特点,能吸收大量社会就业。许多国家把健康服务业作为“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给予重点支持。目前,健康及相关产业股票的市值约占全球证券市场总市值的13%左右,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美国,健康服务业是第一大产业,涵盖健康保险、医疗服务和生物制药等领域,占GDP比重超过17.5%,其产值和就业人数远远超过汽车、军工、计算机信息等产业。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健康服务业占GDP比重也超过10%,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推动健康体检与管理等服务,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等相关健康服务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等。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投资、参股医疗机构,加强“医”、“保”合作,对于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医疗、养老保障水平,减少大量沉淀在银行的“防御性储蓄”,盘活巨额存量资金,释放消费需求,扩大经济内生动力。

来源:《中国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