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藏族雕塑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藏族雕塑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藏传佛教雕塑历史的起源、品类、发展和题材,并阐明撰写本文的目的和意义:用审美和人性的眼光纵观藏族宗教雕塑文化的发展脉络,再现宗教雕塑的艺术魅力及历史地位。

关键词:雕塑艺术;发展;藏族;藏传佛教

中图分类号:J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183-01

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文化遗址时代,藏族祖先们就已经能够制作质朴、浑厚、富有力度、造型优美的陶器,并且纹饰刻画优美、朴素别致、线条粗犷;石器和骨饰磨制细润、造型精巧。这些早期的艺术品已经凝结了先民们的审美意识,开辟了藏族雕塑艺术的先河。

由于处于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幅员辽阔、气候多变,加之其特有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它强烈而又丰富的民族区域文化,也可以称之为民族文化,是西部高原地区藏族文化艺术的代表。

自然环境的恶劣和对新事物认识的局限性加之交通的不便利等因素,使藏族地区很少与外界有所联系,于是,藏族祖先们开始孕育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风采,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各种自然物都有魂灵,崇拜自然神灵、祖先图腾和神灵鬼怪,其次他们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借助于这种雕塑艺术形式的表达,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寄托精神负担的心灵家园,他们用心灵创造,把自己观念中的形象表现出来,以供养和进行膜拜、祈祷,希望以此感动神灵,得到佑护,不受伤害,虔诚地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于是藏族人民的心灵创造促使了最初的造型艺术,雕塑的产生与发展。

藏族的雕塑品类繁多,主要有圆雕和浮雕两种,其雕塑艺术奇幻、夸张、充满幻想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技法多样,数量浩大,题材广泛。其中尤以宗教题材类作品更为盛行,公元7世纪初,佛教艺术随着佛教向大规模传入,对雕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又持久的重要影响。佛教寺院的建立为佛像雕塑创作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和创作空间。内容形式也不再简单化一,佛像分为铜佛像,藏族佛像等。铜佛像是指用铜或青铜铸造,可移动的较小佛造像。藏族佛像主要多采用金、银、铜、合金、石、泥、玉、木、酥油花等材料。其中,泥塑、金属雕塑和石刻最为常见,作品数量也最多,为藏传佛教雕塑的主体。藏族宗教雕塑在技法上除了一般的铸、雕、提、包、镀、嵌等外,还采用了敲击方法,使做工独特精细。铸雕技术和民族性格在艺术创造中居主导地位。

早期的雕塑艺术线条粗犷、浑厚,富有力度,这是由于当时生产力和铸雕技术不高的因素所形成的。在雕塑艺术工艺不繁荣的情况下,没有精雕细刻,线条就明显粗放有力;藏族的纯朴、粗犷和不拘小节的性格也十分鲜明的反映在他们的雕塑艺术作品上。随着藏族宗教雕塑艺术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其艺术风格趋向了细腻、世俗和绚丽。后期的作品线条流畅清晰,精巧别致,在工艺和风格上达到了很高境界。

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大致经历了4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吐蕃时期各种艺术流派并存阶段(公元7世纪初~8世纪中后叶)。

藏传佛教雕塑艺术逐步形成阶段(8世纪中后叶~13世纪)。

藏传佛教雕塑全面成熟阶段(13世纪~15世纪末)。

藏传佛教雕塑的逐渐繁褥和华丽阶段(16世纪以后)。

从松赞干布实行的文化开放政策开始,藏族宗教雕塑经历了一个吸收中原和印度雕塑艺术精华,与本土艺术相融合的过程,印度佛教和汉传佛教在吐蕃同吐蕃传统的苯教文化进行不断的交流接触和碰撞,由于兴佛和兴本势力的均衡,形成了这一阶段佛教和苯教文化艺术共生并存、各放异彩的局面。在赤松德赞后半期逐步取得“国教”的地位后,佛教文化在逐步得到弘扬。虽然在朗达玛时期佛教受到遏制,但经过一个世纪,佛教再一次进入。传统雕塑与印度佛教雕塑开始出现相互融合的局面。藏传佛教雕塑艺术逐步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藏艺术双向交流,成为佛教艺术发展的主流。藏传佛教趋于全面的成熟。尤其是这一时期的人物造型刻画上,表情刚毅自持,端庄、稳健,注意传达内心情感,以形写神,神形兼备,充分展示出藏族雕塑家杰出的艺术才华和固有的民族雕塑传统。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藏传佛教雕塑更加精细,注重装饰,精雕细琢工艺和风格达到了此时的繁褥和华丽阶段。

藏族教雕塑不完全是单纯的雕和塑,它还包括了各种装饰和色彩的运用。随着藏族雕塑工艺的全面发展,装饰物也纷繁多样,贵重的玛瑙、翡翠、绿松石等宝物镶嵌在造像上,令其色彩绚烂,雍容华贵。

藏族艺术家们在塑造这些优美的雕塑时,并没有只把它们当作抽象的神灵来对待,而是全身心地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他们本民族那种生于广阔天地、天性舒展飞扬的气息也融入了宗教雕塑之中。藏族人民用心灵创造了宗教雕塑的外象和内蕴的美,用心灵点燃希望的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参考文献:

[1]新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