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古方先生玉器知识问答(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古方先生玉器知识问答(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良渚文化中三叉形玉冠饰的含义是什么?

三叉形玉冠饰出土于死者头部附近,出土时中叉的上方紧连一根长玉管(图1),往往还有成组的,3至13件玉锥形器同三叉形冠饰相邻或叠压。因此,三叉形冠饰、长玉管和呈集束状的锥形器,是配套组装成整件使用的。据推测,三叉形冠饰应是戴在首领头上的王冠。

三叉形冠饰及其附件,与汉字中的“皇”字上部字形符合。皇的本义为冕,也就是冕的象形,上部像插嵌五彩羽毛的冠饰,下部为冠架,今天一些简化的皇冠图形也是在圆形帽上面画三支带宝珠的尖叉。古代文献曾记载说远古时有虞氏部落首领就是戴着彩羽的冠冕举行隆重祭典的。后来,这种有精美玉构件和彩羽合制而成的冠冕被称为“皇”,有富丽堂皇之意。封建王朝时又进一步将最高统治者与天神结合为一体,称为“皇帝”。可见,良渚文化的玉三叉形冠饰极可能是中国最初的皇冠。

良渚文化时期,玉琮的使用很普遍,它有何象征意义?

玉琮是中国古代宇宙观通天理想的象征物,是图腾制度的产物,是纯巫术与宗教的神器,其设计与制作应是在巫术的冲动和的驱使下进行的(图2)。在远古先民的宇宙观中,世界被分成天地人神诸多不同的层次,宗教人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沟通这些不同的层次。

多数学者认为,良渚文化玉琮的外方内圆,代表了天圆地方的观念,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棍子就是天地柱。琮上的许多动物图像表示巫师通过天地柱在动物的协助下沟通天地。也有学者认为玉琮是宗庙祭祀时请神明及祖先的灵魂降临时的凭依之物。玉琮的中孔是用作神明祖先的灵魂驻留的小屋,祖灵既可从天而降,亦可从地而出,所以中孔自上而下贯穿。

商代鸟形玉器为什么那么多?

商代鸟形玉雕的数量不仅多,而且种类相当繁杂,有展翅飞翔的鹰、曲颈而思的鹅、短尾矫健的燕等等(图3),这可能与商代先民的宗教思想有关。商是兴起于黄河中游的一个古老的原始部落,传说商的祖先名叫契,契的母亲简狄是另一支部落有(sōng)氏之女,吞食了玄鸟蛋后怀孕,生下了契。《诗・商颂・玄鸟》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就是传诵这个故事的。这个故事反映了商族把“玄鸟”当作自己氏族崇拜的生灵。商代先民塑造出了许多鸟类动物形象来表达对它们的崇敬之情,这也是鸟类玉雕大量出现的原因。

三星堆祭祀坑中出土了很多玉器,它们为什么埋在坑里?

四川广汉市的三星堆遗址属于商代晚期的古蜀国。1986年,遗址里发掘了两个祭祀坑,出土玉石器300余件,主要为礼器和工具,还有少量的佩饰。玉器种类包括璋、戈、琮、璧、环、刀、矛、凿、锛、锄、斧、铲、舌形器、珠、管等。牙璋的歧锋刃形似鸟或鱼嘴的形状,还有的在刃端透雕出鸟形,这大概与鱼凫(fú)是蜀人祖先之一的传说有关(图4)。最精致的一件边璋的两面阴线刻人物、日、月、山、牙璋、船形符号等图案,反映出商代蜀人祭祀山川、日月等自然神灵的场面。这两个祭祀坑是蜀国先民在进行重大祭祀活动之后留下来的。玉石器表面均有焚烧的痕迹,而且是被最先投入坑中的,这种仪式在商代被称作“燔燎”,是为祭天而设的。“燔燎”之后再将玉石器埋在地下,称“瘗(yì)地”,用来祭地。而玉石器雕刻有山形纹则是用来祭山的,称“悬庋(gǔi)”。这样,这两个祭祀坑就有了祭祀天、地、山的宗教意义。

汉代玉器中有一类叫葬玉,请问葬玉有哪些种类?

葬玉是专用来为死者送葬的玉器。古人认为玉器有特殊的功效,施覆于人体各部位可以保护尸体,防治腐朽。西晋葛洪《抱朴子》说:“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这话道出了当时人们使用葬玉的目的。汉代的葬玉主要包括玉衣、口H、玉握、九窍塞、玉枕、玄璧和镶玉棺。玉衣是汉代皇帝、诸侯王和高级贵族死后的殓服,分金缕、银缕,铜缕和丝缕四种(图5)。口H又称“饭含”,是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器,汉代主要为玉蝉。玉握是握在死者手中的玉器,汉代主要为玉猪。窍塞是专用来堵塞死者身体上“九窍”部位的玉器(图6)。“九窍”指的是双眼、双耳、鼻孔、嘴、和生殖器,古人认为堵住这“九窍”,可防止人体内精气外逸而使尸体不朽。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就零星出土过耳塞、鼻塞和塞,而完整的九窍塞则见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刘胜的九窍塞包括眼盖、耳塞、鼻塞各两件,口塞、塞、生殖器罩盒各一件,共9件。玄璧是一种深绿色或青色的玉璧,壁面上一般阴刻两周纹饰带,内周为蒲纹或涡纹,外周刻兽首或凤鸟纹,还见有三周纹饰带的玄璧(图7)。这种玉璧一般成组放置于墓主尸体的前胸和后背,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并以织带相连接,然后又在玉璧表面普遍粘贴一层织物,把前胸和后背的玉璧各自编连在一起。

独山玉与和田玉外观不一样,它是玉吗?

独山是河南南阳市北郊的一座小孤山,著名的独山玉就产自这里。严格地说,独山玉的矿物成分与以和田玉为代表的传统玉石不一样,它是一种蚀变辉长岩,主要矿物有斜长石、黝廉石、辉透石等。颜色比较复杂,有白、绿、黄、紫等色,硬度较大,为莫氏6.5~7度,质地细腻但不均匀,颜色相互交错混杂。从工艺角度来看,其成品价值低于和田玉。但古人以石之美者为玉,因此从广义上讲,独山玉仍被视为古代玉材之一。独山玉开采已有很长的历史,20世纪40年代考古学家李济对殷墟等地出土的62件玉器作了比重和硬度测定,确定了商代晚期就有独山玉的存在。汉代文献称独山为“玉山”,独山脚下有汉代加工、销售玉器的遗址,叫“玉街寺”。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都提到了独山玉,可见独山玉开采历史之悠久。著名的元代“渎山大玉海”玉瓮也是用独山玉制成的(图8)。

最早的和田玉器是在哪里出土的?

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早的和田玉制品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妇好墓所出755件玉器中,经科学仪器检测和专家目验,大部分玉器原料与和田玉一致或接近(图9)。也有学者认为和田玉早在中国第一个王朝建立之初,即公元前20世纪左右就已经向中原输入。例如,当时的齐家文化、陕北龙山文化及陶寺文化的玉器中,都有少量的玉器与和田玉相似。当然,这个观点是否成立还需要科学的检测来证实。

中国最早的玉器是在哪里发现的?

中国玉器的制作有上万年的历史。据报道,辽宁海城小孤山旧石器遗址就出土有用绿色蛇纹石制成的玉质工具。新石器时代,人们普遍使用磨制工具,生产技能有了重大飞跃,随之产生了治玉技术。从目前考古发掘资料来看,最早的玉器出现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和辽宁阜新市查海文化遗址中,这两处遗址的时代距今均为7000~8000年,共出土玉器数十件(图10)。这些玉器色泽纯正,磨制光滑,经鉴定,其玉料大多数是透闪石,有的是阳 起石。从玉器形制奇巧、工艺精美、选料准确,可见当时的玉器制作已较先进,使用已较普遍。

商代的玉人造型独特,请问有何寓意?

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一件玉人,高12.5厘米,青灰色,呈站姿,一面为男性,椭圆脸,双目微突,大耳外张,长眉扁鼻阔嘴,头上梳两根上翘的角状发髻,双肩略耸,两手置于胯间,显现男性生殖器,膝部略内屈,以不同线条表示肌肉;另一面为女性,形象与男性近似,双手置腹部,显现女阴。玉人脚下有伸出的短榫作插嵌之用,是专门用于奴隶主贵族赏玩的艺术品(图11)。中国史前时代即有陶制的男、女形象及陶祖(男性生殖器形象),其寓意在于对生殖的崇拜。这件男、女两面玉人性具明显,均作显示其性具状,它反映的应是一种求合之相,是商代先民对子孙繁衍的祈望,艺术地再现了他们的生殖崇拜观念。

西周玉器中有哪些独特造型的玉器?

西周玉器直接继承了商代玉器的风格,但也有一些独特风格的玉器,如玉鱼和玉鹿。玉鱼的形状虽小,但种类较多,其造型有三种:第一种鱼身体较直,窄而细长,背部有长鳍,腹鳍与背鳍对称,鱼尾比较长,鳍上有斜向阴刻线表示鳍骨;第二种鱼身体宽而短,鱼尾很短,尾端分成两叉(图12);第三种鱼身为弧形,有的近似半圆形,未刻鱼鳞,鳍比较长,上面刻有短斜线。玉鹿一般作驻足站立状,直颈昂首,圆目平视前方,鼻、口微启,似正在嘶鸣,头顶的双角分枝高高耸起,身体丰满,写实性很强(图13)。还有一些不同造型的鹿,有回首站立、张望、奔跑等不同形象,均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战国时期的玉组佩是什么样的?

从春秋到战国,玉佩组合更加繁琐,形成“组佩”。从战国到汉代,玉佩又渐趋简化。组玉佩中最主要的是璧、璜、环、艄(Xī)和玉冲等,它们之间以丝带穿系,系带上缀以珠和玉管。著名考古学家郭宝钧根据出土遗物和文献记载,复原了一套完整的春秋战国“组佩”,基本可以反映当时玉佩的面貌(图14)。这套玉佩中央为一件大玉璧,上下各有一件玉璜。上璜两端缀玉珠,璜上部有一件玉环。下璜两端所缀玉饰称为玉牙,也就是梢,两之间的方形玉饰叫玉冲,人佩带行走时,冲牙相触,发出悦耳的声音,以驱除杂念。从考古发掘来看,当时的组合形式似乎并没有统一的定式,可繁可简,因人而异。

洛阳金村古墓都出土了哪些精美玉器?现藏于何处?

1928年,河南洛阳金村战国古墓被盗,出土玉器流落海外,大部分收藏在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弗利尔博物馆和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中。金村的位置处在东周都城附近,这里的大墓主人应是周王或王室成员。金村古玉是已知唯一一批属于东周王室的玉器,代表了当时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因此它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制玉情况是极为珍贵的材料。首先,这批玉器中有一些非常精美的作品,如透雕龙虎纹玉璧、金链双舞人龙形佩、螭凤勾连纹玉樽(图15)、勾连纹玉耳杯等,是诸侯列国玉器工艺水平所不能企及的,它们是由宫廷匠师制造的。周王朝东迁后,原来西周的宫廷玉匠也跟随着迁到了洛阳,由于宫廷的匠师有着传统的工艺,所以周王室的衰落并未影响制玉业的发展,反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治玉技术的进步,这些宫廷玉匠更能发挥独特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制作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佳作。其次,金村古玉中有很多的小型玉佩,它们被雕成龙、虎、风鸟等动物形象,玲珑剔透,十分精巧。大量随葬玉器是当时厚葬风气的反映。《吕氏春秋・节葬篇》中说当时“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所谓“鳞施”,就是把玉器像鱼鳞一样施于人体之上,作为天下君主的周王,随身附葬玉器远比一般诸侯君主多得多。这种随葬玉器的风俗一直到汉代还在流传。

汉代的玉枕有哪些形式?

玉枕是专为死者制作的特殊葬玉,流行于汉代。玉枕有三种:一种是用长条形玉版嵌钉而成,结构比较简单,没有华丽的纹饰。另一种是用长方形大玉块制成,枕面做出凹坑,以纳死者的头,枕体上遍饰云纹(图16)。还有一种则在铜制或漆木制长方形枕体表面镶嵌各种形状的玉饰,这种镶玉枕出土较多,造型别致,装饰华丽。

汉代有哪些样式的镶玉棺?

镶玉棺经常出土于汉代诸侯王墓内,是皇亲国戚表示身份的葬玉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雕玉之棺”一词,文献记载秦始皇的棺椁表面装饰了各种绚丽的珠玉。考古发现的镶玉棺都是在髹漆木棺上镶贴或镶嵌玄璧、玉版。例如,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陵6号墓棺椁上镶嵌有方形饕餮虺龙纹石版(图17),这种习俗在燕、赵地区很流行。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的镶玉漆棺,长28米,高、宽各1米,镶三角形、菱形、长方形、正方形玉版2000多片,组成各种几何纹图案,华丽异常。河北满城中山靖王王后窦绾墓出土的镶玉棺,则是在棺内壁镶贴192块青玉版,外表镶嵌青玉璧26块,青玉圭形饰8件,也很壮观。《后汉书・王乔传》记载,王乔为叶令时,“天下玉棺于堂前,吏人推排,终不能动。乔曰:‘天帝独招我邪?’乃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这是汉代人相信玉棺与玉衣一样能使死者尸体不朽,灵魂升天思想的反映。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了很多精美的玉器,但南越国地处边陲,生产技术落后,这些玉器都是在当地制作的吗?

西汉南越王墓共出土玉器200余件,数量多,品种杂,质量精。按用途来划分有礼仪用玉、装饰用玉、丧葬用玉、日用器具和镶嵌器等。从目前的考古材料来看,两广地区出土玉器的先秦时期墓葬并不多,所出玉器总数约100件,均为小型玉器,一般是i、环、管饰和各种玉片等,器型简单,制作也较粗糙,这表明岭南地区在先秦时期使用玉器并不普遍,不存在发达的玉器制作业。赵佗建立南越国时,当地并不具备大规模生产玉器的条件。既然南越王墓玉器不是在当地制作的,那么它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从制玉发达的中原内地输入的。汉朝廷既然封赵佗为南越王,就以诸侯王的礼遇来对待他,连赵佗自己也说汉朝廷“赐老夫者厚甚”,在大量的赏赐物中自然也包括了精美的玉器。其时代确切地说是在刘邦封赵佗为南越王的公元前196年至赵佗称帝的前183年之间。综观南越王墓玉器,我们可以看出其具有非常明显的战国玉器风格。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历经战乱十分凋敝,国力虚弱,在这种条件下,汉朝廷不太可能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制作如此精美的玉器,而很可能是利用了遗存在府库中的战国玉器,并将它转赐给南越王。

现在市场上很多玉器落有“子刚”款,“子刚”是什么人?

明清时期,苏州和扬州琢玉业空前繁盛,造就了一批身怀绝技的玉匠,其中代表人物是明代晚期极负盛名的治玉高手陆子刚。在传世的明清玉器中,有一些刻有“子刚”或“子冈”款的玉器,这类玉器构思奇巧,制作精致,成为人们所喜爱的珍品(图18)。这“子刚”与“子冈”就是陆子刚。陆子刚是苏州太仓人,生活在明嘉靖、万历年间。《苏州府志》和《太仓州志》中,都有一些关于陆子刚制玉绝技的记载。据说陆子刚琢制的水仙发簪,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发,深受当时妇女的推崇,“价一枝值五十六金”。明代书画家徐渭《咏水仙》赞叹道:“略有风情陈妙常,却无烟火杜兰香,昆吾锋尽终难似,愁杀苏州陆子刚。”凡玉器的琢治一般用砂碾,而陆子刚独用刀雕刻,他死之后,这手绝技也就失传了。当时,上流社会形成一股收藏古玩的风气,同时代名人的作品也在其列。一些著名工匠因身怀绝技而成为社会名流,陆子刚属当时玉匠中顶尖人物,因此他的作品的价格往往比一般玉器要高数倍。到了清代,带有“子刚”款的玉雕作品更是人们竞价追逐的对象。目前所能见到的带有“子刚”或“子冈”款的玉器很多,仅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数十件,国内外其他博物馆及私人手中亦收藏不少。但明清时期伪制、仿制同代工艺品成风,因此带子刚款的玉器仿制的也很多,传世的子刚款玉器中有一部分确系出自陆子刚之手,但绝大多数是后人仿制的。

责编 一 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