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明朝中后期豫籍官员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明朝中后期豫籍官员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明朝中后期,河南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民间士风日盛,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官员,刘健、高拱、何景明和史可法等人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在其位谋其政,不为强权所屈服,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与思想:用务实的精神指导自己的政治行为;强调人本主义;提倡诗文创造反对模仿。

关键词:明朝中后期 豫籍官员 刘健 高拱 何景明 史可法

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商品经济日益繁荣,明政府也在不断的调整统治政策,以顺应社会发展潮流,达到稳定朱明王朝统治的目的,河南地处王朝统治的腹心地区,社会发展和人们所接受的思想深受这种大环境的影响。明朝中后期时期出现的河南籍官员有很多,对河南籍官员进行系统研究得比较多,突显这些人的个人特点,而把河南籍官员进行一个总结性的研究还是稍有空缺。笔者认为刘健、高拱、何景明和史可法是这些河南籍官员中的典型人物,对这几位人物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明朝中后期豫籍官员的情况,对于今天进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创新亦有借鉴意义。

一、中兴名臣――一代儒相:敢言直谏

刘健(公元1432―1526年),字希贤,号晦庵,河南洛阳人。从弘治元年到正德元年,他入阁十九年,其中作为首辅八年,对明朝中叶弘治、正德两朝政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是在专制高压下敢于犯颜死谏的为数不多的一位直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阉祸愈烈的明代,他还是第一个敢于站出来和宦官进行面对面斗争的内阁首辅。

众所周知,明代以来,随着皇权的加强和思想界的禁锢,专制政治窒息着言路,犯颜死谏的臣子已经寥寥无几,而刘健为人处事的最突出特点正是敢言直谏,“弘治十一年,太皇太后所居之清宁宫发生火灾,刘健等阁臣恳请孝宗弘治‘戒谕臣工,痛加修省,广求直言,指陈弊政,并加采择,次第施行……’从而促使了朝廷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作为内阁首辅,刘健尽心辅弼弘治帝励精图治,对弘治自身过失也敢于大胆指陈。”

明初所创之内阁制度不断发展,到仁宗时期内阁的权力之重不亚于汉唐时期的宰相,只是没有宰相之名而已,但英宗正统以来,由于宦官专权,阁臣进退受其操纵,多依附于宦官。而到弘治时期,内阁面貌却焕然一新,孝宗弘治在位十八年,从其父宪宗皇帝手中接过的是一个“朝多秕政”的烂摊子 ,而经君臣上下戮力经营十多年,造就了一个“朝序清宁 ,民物康阜”的中兴之世。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不仅在于弘治帝个人的“恭俭自饬”,更重要的还在于刘健等一批贤臣的“相与维持而匡弼之”。

二、明代“救时首辅”: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高拱(公元1513―1578),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高拱的祖父高魁与父亲高尚贤、长兄高捷也是明中后期的肱骨之臣,可以说是“虎父无犬子”,高拱出生时就已经具备了出将入相的先天条件,但是在明朝,君对臣的猜忌已然成风,即使是首辅杨廷和的儿子杨慎也是通过正常渠道进入政界,而在高拱之后又出现了另一名历史上著名的首辅张居正,高拱之政绩被掩盖。

高拱官职一度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与中央高层统治者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极其微妙的关系。高拱的哲学观点一反传统理学和心学的保守,主张经世致用。他从无神论的角度出发,反对程朱理学的空泛,批判他们天命论的思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道者,天下公共,惟其是而已。苟求诸心而得其果,则安敢罔吾心而随人以为疑;苟求诸心而果不得,则又安敢罔吾心而随人以为信。考亭极尊崇伊川,然亦多所不合,必为之明其理,是以理尊崇之也。尊崇之理,其为尊崇大矣。故君子于先儒之言,共不可易者不可妄议,其不能得者亦不可强从也。”(《本语》卷二)。

高拱从封建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改革官吏选拔和任免制度,对官吏每三年一次的大考,高拱改变过去吏部只凭各省上报材料决定升降的做法,多方比较验证,或者众人否定而独自决定留任,或众人认可而独自决定降职。对降职的官吏必定告诉原因,使人心服口服。朝廷上下认为这种做法前所未有。史载“其在吏部,授遍识人才,授诸司以籍,使署贤否,志爵里姓名,月要以岁会之。仓卒用人,皆得其人”。

三、文坛“前七子”:反模仿 倡创造

中国传统文学在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代表形式,唐诗宋词元曲,及至明代,又诞生了一批文学俊才,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文学流派“前七子”,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河南在明时期有几位享誉文坛的文学艺术家,他们分别是“前七子”中的李梦阳、何景明、李濂等,其中何景明、李濂处于明朝中后期,。

何景明(公元1483―1521年),字仲默,号大复山人,信阳人,是“前七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八岁能诗古文,弘治十一年举于乡,年方十五,宗藩贵人争遣人负视,所至聚视若堵。十五年第进士,授中书舍人。”

何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梦阳并有国士之风。两人为诗文,初相得甚欢,名成之后,互相诋毁。梦阳主模仿,景明则主创造,名树坚垒不相下,两人交游亦遂分左右袒。”)李梦阳(公元1473―1530年),字天赐,号空同子,祖籍甘肃,迁居开封。李、何二人可谓是老乡兼知己,李梦阳是“前七子”中名声最大的一位,也是提拔何景明的文坛老将,按照当时的风俗,何景明礼当尊称李梦阳一声“老师”,可最后却因为两人的文风与内容不尽相同而分道扬镳,何景明认为李梦阳的作品一味模仿,只注重形式华丽,刻意追求古文格调,不可避免地走向形式主义的道路,把艺术引向绝路。

作为文人和国家官员的李、何二人, 用自己手中的武器,担负起政治改革和解放思想的重任。他们以铮铮骨气和高尚的人格与腐朽势力作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中国文化史上写下光彩夺目的篇章。

四、一代名将:饱学成才 为国殉职

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的消息传到明朝的陪都南京,城中的官员一片慌乱,为了使朱明王朝继续存在下去,他们忙着拥立新君,南京朝臣在拥立谁为新君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最后马士英阮大铖等以武力为后盾把朱由嵩推上皇位,建立了南明小朝廷。

史可法(公元1602―1645年),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崇祯进士,曾任西安府推官、南京兵部尚书等。南明弘光政权中,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等职,史称“史阁部”。他誓死保卫扬州,力尽被俘,坚决不降清朝,被杀。谥号“忠正”。

史可法牢记南宋的教训,主张守住江北才能保住江南,这反映了史可法所期望的仅仅是保住南京而不是收复北方。史可法自始至终是执行的他早已确定了的错误方针,由剿捕到联清讨贼实质一样,如果要论到他的本质和主流,首先都要提到这个问题。

由于他既定的方针根本错误,必然导致战略策略的错误,但在单论史可法个人格上来说,他是一位饱学成才、国难当先、为官清廉的历史人物。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我们识别一个历史人物,不但要看他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他的全部历史,还要看他在历史进程中对人民的态度如何,史可法英勇就义,从大历史的角度上说不属于民族英雄,其不投降不屈服始终坚持效忠于自己的朝廷的思想,使他的人格得到了升华。

明朝时期虽然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后期,但无论从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以及阶级结构来看,都没有发生整体性变化,所以,仍然是完整的封建社会。明朝中后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转型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极为腐朽的时期,对于有良知的学者官员来说,无疑是一个充满忧患痛苦的时代,在黑暗迷惘中,河南籍的官员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脱离了理学的禁锢,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出了不凡的成绩,同时也表明了这些人士追求人性自由,弘扬个体情态的意识的觉醒。

参考文献:

[1]汤钢,南炳文.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05.

[2]刘俊虎.中兴名臣,一代儒相[D].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21(4):22.

[3][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中华书局,1982,230.

[4]程有为,王天奖.河南通史・第三卷[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475.

作者简介:

王印策(1985-)男,河南永城人,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