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巴赫《英国组曲》第二套之第四首《吉格舞曲》解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作为巴洛克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巴赫,古组曲在其一生的创作中算是分量较高的作品套曲,其中,《英国组曲》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结构、旋律、织体、创作手法等方面解析《英国组曲》第二套之第四首《吉格舞曲》。
关键词:巴赫;古组曲;《英国舞曲》;《吉格舞曲》
中图分类号:J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089-02
一、《英国组曲》的套曲结构
古组曲是巴洛克时期产生的器乐套曲,流行于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由四种舞曲组成,即阿拉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英国组曲》同样采用古组曲的结构写成,由这四部分组成,并且,在每一首舞曲前面都会有一首前奏曲,然后在这些中间会插入布列(Bourree)及加沃特(Gavotte)等等,最后都是以吉格舞曲结束。
阿拉曼德(Allemande)起源于十六世纪下半叶德国的一种舞曲,为中速二拍子或四拍子,一般从弱起开始,常用复调织体,节奏较为华丽,采用小时值音符持续流动。库朗特(Courante)分为法国和意大利两种,法国的舞曲速度较慢,精巧而典雅,常用三拍子的切分音节奏,对位精致;意大利的舞曲速度较快,质朴而热烈,常用3/4或3/8拍子,但这两种经常混用。库朗特舞曲是优雅轻快的,但轻盈中兼有“严肃”,旋律风格经常是从一个声部走到另一个声部。萨拉班德(Sarabande)起源于西班牙舞曲,是慢速的三拍子,一般从强拍开始,经常把重音放在第二拍,风格凝重或带有仪式性特点。吉格舞曲(Gigue)起源于英国或爱尔兰,是一种快速的、复合两拍子或三拍子的舞曲,有时也用4/4拍和附点节奏,常用模仿对位织体,旋律多用三连音和大跳,音乐生动活泼,常用八分音符的弱起,二部曲式的第二部分的开始经常使用第一部分的开始动机的倒影。
《英国组曲》是巴赫作于1722年左右的科腾时期,共有六套。虽然《英国组曲》具有非常典型的德国风格,但是因为英国组曲主要是为某国的英国贵族创作的,所以就被称为了《英国组曲》。当然巴赫本人并没有命名《英国组曲》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是在十八世纪后期被他人给命名的。
《英国组曲》无论在规模,还是表现力等方面都比巴赫创作的其他作品要宏伟,是巴赫充分吸取了同时代作曲家的组曲模式后进行加工创造性产生的一种体裁,也就是这种创作将组曲这种体裁升华到了一种崭新的境界。在这套组曲中,每套的前面都有一首前奏曲,每首前奏曲都包含呈示、展开、再现三部分结构,这与组曲中的舞曲体裁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英国组曲》比《法国组曲》的篇幅大很多。同时,《英国组曲》中蕴含着浓厚的忧郁伤感色彩,不像《法国组曲》那么轻松欢快。
二、《吉格舞曲》作品解析
此曲为二声部复调性风格的乐曲,各部分内部无明显句逗,所以可不划分乐句。
(一)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由35个小节组成,自行反复一次,这一部分主要是主题的呈示。乐曲先由a小调进入,高声部以八分音符为基础进行和声分解,低声部首先是主音的八度跳进,然后以主音A为基础级进上下进行。直到第五小节,以第五小节的两个声部为动机进行上二度模进。从第七小节开始,两个声部以九度卡农模仿,一直到16小节。
(谱例1)
随后,低声部以17小节为动机开始模进,包括了下四度模进和下五度模进,而高声部以21小节为动机也进行了连续四次的上二度模进。此时,低声部进行到了21小节,以21小节的最后一拍、22小节和23小节的第一拍为动机开始进行下二度模进。而低声部的25至28小节则是开头1至4小节的下六度模仿。
(谱例2)
(1至4小节):
(25至28小节):
两个声部从29小节进行下十度卡农,结束于33小节,最后结束于关系大调C大调的主和弦上。
(二)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由42个小节组成,同样自行反复一次,这一部分主要是主题的展开与结束。乐曲从C大调开始,乐曲一开始的前两小节是第一部分一前两小节的上三度模进。随后高声部以39、40小节为动机开始进行两次下行2度模进,而低声部则是以40、41小节为动机进行下二度模进,同样模进两次后,乐曲从49小节开始了两个声部的下10度卡农模仿,一直到57小节。
(谱例3)
高声部以61、62小节为动机开始下二度模仿,模仿两次后,我们可发现低声部的65至68小节是第一部分的1至4小节的同度重复,这一现象在第一部分的结束处(25至28小节)也出现过。最后,到69小节,两个声部开始下十度卡农模仿,一直到72小节,最后结束于a小调的主和弦。通过对第二部分的分析,笔者发现第二部分的末尾(69小节至73小节)是第一部分的末尾(29小节至33小节)的移调重复,这种陈述逻辑无疑直接促成了后来奏鸣曲式的诞生。
这首舞曲是典型的古二部曲式结构,由两部分组成,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展开,因此在规模上要大于第一部分。复调特征较为明显,因此没有明显的乐句划分。乐曲中运用了大量的模仿复调对位,织体丰满,节奏主要以短促的八分音符为主,旋律上呈现出迂回的旋律线条,情绪上刚强有力,气势蓬勃恢弘,速度符合吉格舞曲的特点,快速的,节拍为6/8拍,以八分音符的弱起开始,采用了单一主题的写作手法。调性布局上先是从主调开始然后进入关系大调上,最后由关系大调又回到主调上。
三、结语
巴赫共写过三部组曲,即《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德国组曲》,他对这种体裁在创作手法上做出了巨大贡献。首先,巴赫使古组曲中各首舞曲之间形成了速度的对比,从而奠定了多乐章套曲速度对比的原则,这也为古典主义时期形成的奏鸣交响套曲各乐章速度对比的原则奠定了基础。其次,在巴赫古组曲中的各首舞曲或乐曲都是按照同一调性贯穿始终的,并采用了主、复调混合的创作手法,其中古组曲的复调音乐为后世提供了诸多复调音乐发展的手段。巴赫古组曲中的每首舞曲结构短小,基本上由古二部曲式或三段式构成。此外,在和声配置上,常采用主属交替,推动音乐的发展。巴赫的古组曲充分体现了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的繁荣,同时也为古典时期的交响曲等体裁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准备作用。巴赫对这种体裁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把这种艺术形式推向顶峰,为后世的创作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杰.格劳特.余志刚译.西方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余志刚.西方音乐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