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唐宋墓葬中的“人首鱼身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唐宋墓葬中的“人首鱼身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由于受到风水堪舆术的影响,唐宋时期的墓葬中出现了大量俑类镇墓神煞明器。本文通过对唐宋墓葬中所出土人首鱼身俑的研究,初步探讨人首鱼身形像的出现与沿革,并结合中国古代鱼文化中的哲学内涵,探讨以人首鱼身形象作为随葬俑的原因及作用。

关键词:人首鱼身俑;唐宋墓葬;神煞明器

在我国古代,人们崇信人死之后,仍会在阴间过着同生前一样的生活,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对后世子孙的祸福吉凶产生影响。因此古代的人们不仅仿制死者在阳间所用器物以"事死如事生",并且还随葬一些神煞明器用以镇墓护主、庇佑子孙。

在唐宋时期广为流行的风水堪舆术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墓葬中涌现出大量带有道教神话色彩的神煞随葬俑。

一、人首鱼身形像的沿革

以人首鱼身形象做成的随葬神煞俑在唐宋墓葬中多有出土,但这种人首鱼身的形象却并非首次在唐宋墓葬中出现。

《山海经》中就有许多具有人面鱼身形象的神人以及人化为鱼的故事传说。《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又《海内北经》中"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其中的"鱼妇"、"陵鱼"皆为"人鱼"之意,即半身为人躯,半身为鱼形。此外,《山海经》其他篇章中也记载有类似的人鱼形象。并且它们还拥有一些超凡的特异功能。如能让人"不疥"的赤;能让人"无痴疾"的人鱼;甚至能够死而复生的鱼妇等等。

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中还提到了关于"鲛人"的记载。所谓的"鲛人"即鱼尾人身的人鱼。

然而,不啻于文献中的记述,在唐以前,也出现了许多具有人首鱼身形象的器物。

1957年10月,甘肃省甘谷县于西坪乡石坪村出土的一件仰韶时期庙底沟类型的陶瓶上即绘有一幅人面鱼身形像的图案。因其外表似鲵,故此陶瓶被称为"人面鲵鱼瓶"。有专家曾研究论证出这幅图中的人面鱼身形像便是传说中龙的形象,是原始龙的雏形。

徐州汉墓博物馆馆藏的一块大约为东汉中期的门楣石中,刻有一幅二龙穿壁交尾图,若仔细看图的细部就会发现,二龙卷曲的身体中刻有人首鱼身形像的图画,人首均面向一致,头顶戴冠,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从以上看来,足以表明先民对有着人面鱼身形象的"异类"抱有一种崇敬之情。随着丧葬制度的发展,人首鱼身的形像逐步出现在墓葬之中,同时人首鸟身、人首蛇身以及人首龙身等形象的俑也作为随葬神煞明器出现在墓葬中。人们希望这些拥有超凡神力的"异形"神人们能够保佑他们,引领他们升天成仙。

二、人首鱼身形像作为俑的原因以及其在墓葬中的作用

自旧石器时期开始,人们就已经有了捕鱼活动。鱼是人类除了树木果实外最主要的副食。在古人眼中,鱼是维持生存的食物,是生命的象征。

隋唐时期,人们在墓葬中放置各类随葬器物已不仅仅是为了守护逝者,更是为了庇佑生者,泽福子孙。古代社会的医疗水平不高,人的寿命较短,因此古人渴望多子多孙,儿孙满堂。鱼类多子的特性使古人将目光放在了鱼的身上。鱼多卵子,繁殖力旺盛。从上古起,人们便以"鱼"象征女性,以希望她们能像鱼一样多生子嗣,繁衍后代。所以,人们在随葬俑中采用了"鱼"的形象以祈求逝者,能够保佑他的子孙兴旺。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黄帝书》也有"天在地外,水在天外,水浮天而载地者也。"可见,古人认为天地以水相连,只要渡过这条天河,便能飞升成仙。提到水便想到了鱼,没有水,鱼儿就会死亡,因此,担任能够自由来往这条通天路途的使者,必然成了鱼儿的使命。

汉代画像石上有一种鱼拉车图案,图中鱼儿拉着车,人坐于车中,车辆周围还有鱼护卫或引导。这类图案中以鱼作为拉车之力,也是缘于鱼儿能通过连接天地的水道,将逝者的亡灵引渡上天。此外,《大汉原陵秘葬经》记载的仪鱼俑安置于墓棺之东,也应是有着深刻含义的。"东"对于古人来说,不只包含了一个简单方向的意义。自古,人们便赋予了"东"很多神秘色彩。"在汉代人的思想中仙境经常与东方和西方的概念联在一起。"①的确,汉元光二年"汉武帝于此(今蓬莱)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从此,东方的蓬莱仙境便成了人人向往的神场。蓬莱在海中,因此只有善于游水的鱼才可以带领逝者的亡灵抵达东方的仙境,从此上天成仙。

尽管在实际发掘中,仪鱼俑的位置并不一定与《大汉原陵秘葬经》中所载之处完全一致,但用鱼的形象制成俑的寓意应该不变。

三、人首鱼身俑与完整鱼形象明器意义的差异

我国早在新石器时期便有葬玉鱼之习,到了商周,随葬玉鱼的数量之大,做工之精美更是超越了以往。秦之后的历代墓葬中,虽然并未大规模出土随葬玉鱼,但也是有少量发现的。可见使用完整的鱼的形象作为随葬明器的习惯自古就有,并且唐宋墓葬中亦存在用完整的猪、牛形象作为随葬明器的金牛、铁猪俑,那么为何要为鱼形俑安上一个人首呢?

看过人首鱼身俑的人可以发现,俑的人面形象并不似镇墓俑那般凶煞、狰狞,大多数反倒较为平和。因此,有学者认为仪鱼俑并不仅仅承担着镇墓辟邪的作用,还要肩负起陪伴墓主,指引逝者的任务,若形象太恐怖,又怎能陪伴墓主千秋万代呢。

不止我国,国外也有许多描绘人首兽身形象的神话。埃及胡夫金字塔前的雕像就是一个拥有人首的狮子。我们的先祖所生活的环境对他们来说是恐怖未知的,在先祖眼中,动物的能力是强大的,而同时拥有人的智慧和动物的强壮的人才是最强大、最无所不能的。《山海经o海外南经》记载"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祝融之子共工则是"其状人面、蛇身、朱发"。帝颛顼"其状半体为人,半体为鱼"。这些半人半兽的"异类"在先民眼中便成了他们的"神"。动物的躯体一旦与人结合,就拥有了"灵气",才继而成仙,"羽化成神"。在墓葬中,羽化之意难以表现,只好将用来引渡的鱼加以人首,使之通灵气成为"神人",从而示意逝者升天成仙,穿越生死,以致永恒。

故此,笔者认为以完整鱼形象作为随葬品的明器难以表现墓主升仙羽化、穿越生死这一抽象的意境,因而先民便将人的形象加诸在鱼身上,使这条鱼儿承载了更多的意义。

注释:

①W.Bauer,China and the Search for Happiness,trans.M.Shaw(Newyork,1976),pp95一100

参考文献:

[1] 李姗姗"汉画'鱼拉车'象征意义阐释".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 叶绪民"中国上古神话中神族谱系探源".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

[3] 高桂云"北京出土青釉红陶人首四足鱼身俑".《文物》.1983.12

[4] 杨"'人面鱼纹'新探".《中原文物》.2009.1

[5] 梁奇"中合体类神人形象管窥--中神人形象研究". 《名作欣赏》.2011.2

[6]郝彦周、陈智信、陈海滨"鱼的习性与鱼崇拜". 《齐鲁渔业》.2009.12

[7] 陈仓"鱼国墓葬出土玉鱼". 《东方收藏》.2010

[8]倪浓水"中国古代海洋小说中'人鱼'叙事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蕴涵".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9]廖善敬"浅论古诗中的鱼文化".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作者简介:崔宏(1987--),女 ,汉族,陕西西安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