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鸟道雄关观鸟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鸟道雄关观鸟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木森森隆庆关,仲秋夜雾鸟飞盘”。巍山境东的隆庆关又名鸟道雄关,是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一到仲秋时节的夜晚,这里便会浓雾缭绕,使无数的候鸟迷失了方向而大量聚集,形成“百鸟朝凤”的奇观。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我决定深入实地探个究竟。

晚饭过后,汽车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巍山古城出发。刚出城不远,天空就飘起了绵绵细雨,导游小杨却显得很兴奋:“只有这样的天气,鸟才会多。”她解释说,每年秋天,成千上万的候鸟从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迁徙,它们白天以太阳为航标,夜晚则凭月亮、星辰指引,凭借山脉地貌及地磁来确定飞翔的线路,飞赴南亚、东南亚及大洋诸岛,躲避北方寒冷的冬季。地处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东的隆庆关作为鸟类迁徙的必经之地,一到仲秋阴雨天的夜晚,其山丫口浓雾缭绕,遮住了月亮和星辰,使得夜间飞临的候鸟迷失方向不得不停留下来,在漆黑的夜幕下互相撞碰发出鸣叫声,这才形成著名的“百鸟朝凤”的奇观……

看来,再怎么神奇独特的自然现象,也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解释的。

汽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弹石路行驶了10多公里,就到了云南省第一个鸟类环志站――隆庆关林场。这儿离捕鸟点还有几公里的山路,要看“百鸟朝凤”的场景,只能步行上山。这时天已全黑了,我们拿出手电筒,冒着绵绵细雨踏上了一条坎坷不平的石板路。据说这路是当年极为繁华的“茶马古道”中的一段:深深的马蹄印,磨得十分光滑的石头,一条本来充满诗意的古道,却因了这漆黑的雨夜而让整个登山的过程变得十分艰难,雨水冲刷下的泥土沾在石板上,踩上去又硬又滑,稍不留神就会摔倒。当我们爬到一个山垭口的时候,一块古碑从黑暗中显露出来,借助着手电筒的光亮,四个大字出现在眼前:鸟道雄关!导游小杨介绍说,这块石碑其实是不久前仿刻的,原碑立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可惜损坏严重,现已被搬到环志站妥善保管起来了。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摸爬,我们终于来到火光辉映的捕鸟点,几位鸟类专家和武警战士早已守候在那里。我们坐在燃起的篝火旁,边吃着香甜的烤洋芋,边耐心等待鸟儿的到来。闲暇之际,我便和其中一位小战士聊了起来。他告诉我,在过去,当地老百姓将飞鸟视为“天上掉下来的下酒菜”,每到仲秋时节,男女老少成群结队涌向山头捕鸟,每年都有上万只候鸟被捕杀。1997年国际鸟类研究会在这里召开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候鸟的保护力度,他们也被派驻到这儿,当起了候鸟的“保护神”。

正谈论着,人群忽然开始骚动起来,原来已经有候鸟被鸟类专家布好的丝网网住了,一路的疲倦顿时被兴奋所代替。只见火堆里的大火越烧越旺,空中飞来的鸟也越来越多,都朝着火光扑来,结果全被贴在早已安好的大网上,走近一看,有杜鹃、野鸽、麦鸡、秧鸡等常见的鸟类,还有更多我们叫不出名字的鸟,大的约有一两斤重,小的只有两个指头那么大。环志站工作人员连忙小心翼翼地将鸟儿从网上取下,放进事先准备好的布袋里……凌晨1点多钟,整个捕鸟过程才基本结束,我们也迈着疲惫的步子回到了环志站休息。

第二天一大早,几位鸟类专家和工作人员开始在环志站里忙开了,他们要对头天晚上捕到的候鸟进行记录,测量每只候鸟的翼展、体长和体重,还要给它们套上一个国际通用的金属环,然后放飞大自然。许多游客也兴致勃勃地参与了放飞候鸟的活动,看着一只只自己亲手套环、志环的鸟儿飞翔在空中,整个环志站充满了欢乐和谐的气氛。

随后,我们又来到由原来的林场会议室改建的展厅里,看到了那块刻有“鸟道雄关”四个大字的明代石碑原迹,这块石碑,宽1.7米,高0.7米,厚0.1米,尽管已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洗刷,上面隶书书写的“鸟道雄关”四个大字依然苍健有力。导游小杨指着石碑上的字向我们介绍道:“你们看,看这古碑上的字,字体遒劲,而石碑上的‘鸟’字却少了一点,据说是可能是写字的人看到这里沿袭了几千年的打鸟习俗,故意少写一点以示警告:‘鸟’少一点尚可算鸟,如长此以往打下去,再少一点再少一点,‘鸟’将不‘鸟’!”

听完这颇具哲理的解释,我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看着远处延绵不绝的高山和一直向南的大西河,我忽然想到了那些刚刚被放飞的候鸟,这些不知疲倦的精灵,还要经历多少风风雨雨,才能抵达遥远的目的地,在今后的旅途中,会不会有熊熊的火光和乌黑的枪口,让她们快乐的歌声变成岁月的绝唱?假如,我们的世界里有一天要是没有了鸟儿,没有了鸟鸣,我们的生活将失去多少欢笑和乐趣?

“雄关人鸟古同道,今日谐存别有情”。但愿明年仲秋时节,绿树成荫风景如画的鸟道雄关,能再次迎来鸟儿们风尘仆仆的影子和婉转动听的歌声,我期待着。

(人与自然主持杨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