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哈山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哈山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分析了哈山地区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研究区紧邻玛湖凹陷,烃源岩条件优越,冲断活动响应的各种沉积砂体、云质岩、火山岩提供良好的储集体,盖层封堵能力良好,不整合、断裂、储集体发育,构成立体输导网络。研究认为构造因素与沉积相带是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不整合面与断裂附近为油气藏有利发育区,而储层岩性、物性控制了油气富集。

[关键词]成藏条件;主控因素;哈山地区

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1 区域地质概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拉阿拉特山地区简称哈山地区,先后经历了晚海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4期主要构造运动、多个阶段演化而形成现今的面貌[1],是一个受多期构造叠加影响的断褶带。自下而上发育有石炭系;二叠系佳木河组、风城组、夏子街组、乌尔禾组;三叠系百口泉组、克拉玛依组和白碱滩组;侏罗系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及白垩系。

2 油气成条件分析

2.1 油源条件

准噶尔西北缘经过多旋回构造运动和多期湖平面升降造就了多种类型不同规模的沉积体系,导致西北缘沉积发育了二叠系和侏罗系多套重要的烃源岩[2-3]。油源对比表明哈山地区深层稀油与浅层稠油的源岩主要为二叠系风城组,佳木河组与下乌尔禾组在局部地区为有效的油气源岩。哈山地区哈浅6、哈山1井在逆冲推覆断裂前缘揭示风城组近1500m的暗色泥质岩地层。主要为泥质微晶白云岩、白云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和泥岩、深灰色粉砂质显微晶白云岩,与玛湖凹陷风城组钻遇的岩性组合特征相似,整体表现为陆源碎屑岩、爆发相火山岩与化学沉积的碳酸盐岩混合沉积特征[4],烃源岩地化分析,有机碳含量为0.65%~1.89%,氯仿沥青“A”含量0.0178%~0.1672%。镜质体反射率Ro为0.82%~0.89%,处于生油高峰阶段。干酪根显微组分镜鉴分析,腐泥组占绝对优势(含量为86%~92.3%)、壳质组发育、惰性组含量很低(含量仅为0.7%~3.0%),干酪根碳同位素值较轻,δ13C值为-29.7‰~-32.3‰,反映出I、II1型干酪根特征。而佳木河组、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属于较差生油岩[5]。

2.2 储层条件

哈山地区白垩系储层主要为三角洲亚相中的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岩,储集空间以粒间孔为主。平均孔隙度20.71%,渗透率(5~1520)×10-3μm2,大部分属高孔高渗储层。侏罗系发育冲积扇砂砾岩及辫状河三角洲砂岩,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约占

52.96%,其次为次生溶孔。平均孔隙度21.86%,渗透率(4~202)×10-3μm2,侏罗系孔隙结构属小孔中细喉、小孔中喉、中孔中喉,为高孔高渗储层。三叠系广泛发育扇体,储集空间以粒内溶孔为主,平均孔隙度12.42%,渗透率(0.3~2.55)×10-3μm2,孔隙结构属小孔细喉、小孔微细喉、微小孔微细喉,属中孔中低渗储层。二叠系碎屑岩平均孔隙度为8.8%,平均渗透率0.63×10-3μm2。孔隙结构属小孔细喉、微孔微细喉、微孔微喉,储集性能中下、差。纵向上,乌尔禾组与风城组储集性能好于夏子街组;平面上,山前冲断带与断裂带好于斜坡区。二叠系风城组发育半封闭海湾-咸化泻湖相,发育云质岩、火山岩等储层。云质岩为低孔、低渗、孔隙裂缝性双重介质储层,平均孔隙度为5.9%,渗透率变化较大,平均渗透率3.2×10-3μm2。火山碎屑岩的孔隙度普遍较高,最高孔隙度达27.8%,平均孔隙度11.6%,渗透率普遍较低,一般小于1×10-3μm2,为典型的中高孔低渗透储集层,孔隙连通性较差,但微裂缝的发育使储集层的性质得到了改善。石炭系储层主要发育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为低孔、低渗储层,受岩性与岩相、风化淋滤作用等因素作用。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分为原生裂缝、原生孔隙、次生裂缝、次生孔隙四类。

2.3 盖层条件

哈山地区发育多套盖层,其中三叠系的白碱滩组、侏罗系的三工河组为区域性盖层,从分布的范围来看,白碱滩组泥岩主要分布在哈山东南面的斜坡区,在断裂带和上盘超覆带遭受剥蚀或未接受沉积,分布范围较小;三工河组泥岩分布广泛,从超覆带到斜坡区皆有分布,厚度比较稳定。另外,局部盖层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也非常重要,如八道湾组底部沉积较厚封闭性较好的洪泛平原相泥岩。此外,侏罗系顶部不整合风化泥岩分布范围广、厚度较大,在上覆沉积物压实作用下岩性较致密,可作为局部性良好的盖层。

2.4 运移条件

哈山地区油气输导通道类型多样,通过地质剖面的综合分析,认为连通砂体、不整合面与断层组成了复杂的立体输导体系。油气沿连通砂体与不整合面侧向运移,沿断层垂向运移,构成了复杂的立体输导网络,造成了哈山地区多层系产油气的格局。

3 主控因素分析

3.1 构造因素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

哈山地区构造活动强烈,形成于中晚二叠世,三叠纪仍有较强活动的断裂和背斜,由北西向南东依次发育,断裂早期表现为顺层活动,晚期在前端向上穿层逆冲,形成断展背斜,发育断层-构造或断层-岩性圈闭,其中不整合面与断裂附近多为油气藏有利发育区。

哈山地区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整体向南倾斜,侏罗系和白垩系的倾角大于二叠系和三叠系,发育岩性、地层及不整合遮挡圈闭。而山前冲断带由于远离玛湖生油凹陷,基底埋藏浅,冲断强烈,缺失多套地层,储盖层以超覆尖灭的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为主,油气成藏过程中,遭受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多为稠油油藏。

3.2 沉积相带控制油气藏油气聚集

哈山地区冲断活动沉积响应的各种扇体发育,且局部发育火山岩,不同相带发育的储层岩性、物性控制了油气富集。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油气藏多为扇三角洲、冲积扇、三角洲沉积。冲积扇扇中、分流河道、河口坝等是有利的油气储集相带。另外二叠系发育半封闭海湾-咸化泻湖相,以灰岩、白云岩、白云质泥岩、火山岩为主要储集体,石炭系储层主要为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安山岩、玄武岩等。以非常规储集层的油气藏明显受储层岩性、物性控制,许多致密的云质岩、火山岩经过构造裂缝、溶蚀等作用,改善了储集性能。如有机质生烃排酸形成的方解石、白云石溶蚀孔发育带以及破裂作用产生的微裂缝使孔隙度增加;火山岩侵入体改善储层物性,形成众多裂缝,裂缝不仅将彼此不连通的“死孔隙”连在一起而成为有效孔隙,而且改变了流体的分布,为酸性流体进入火山岩发生溶蚀作用,形成储集层提供了必要条件。

4 结论

哈山地区紧邻玛湖凹陷,油源充足,断裂与不整合发育,油气运移通道条件好, 发育多套有利储盖组合。油气藏分布主要受构造因素、沉积相带控制,不整合面与断裂附近为有利发育区,储层岩性、物性控制了油气富集。

参考文献

[1] 何登发,尹成,杜社宽,等.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特征―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构造带为例[J].地学前缘,2004,11(3):91-99

[2] 柳少波,宋岩,洪峰,等.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烃源岩特征与油气资源潜力分析[J].地学前缘,2005,12(3):59-64

[3] 贾进斗.准噶尔盆地天然气藏地质特征及分布规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4):448-455

[4] 郭建钢,赵小莉,刘巍,等. 乌尔禾地区风城组白云岩储集层成因及分布[J].新疆石油地质,2009, 30(6): 699-701.

[5] 白振华.乌夏地区隐蔽油气藏成藏条件及其分布规律[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0,24(2):8-12

作者简介

田俊平(1980―),女,吉林长春,工程师,研究方向:综合地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