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河北博物院藏玉佩赏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河北博物院藏玉佩赏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玉佩是传统玉器中的一大宗类,其内涵丰富,寓意美好。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玉佩,大多“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在玉佩雕琢中,往往以人物、走兽、花鸟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造型,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幅图案的美术表现形式,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玉佩中的中国传统图案大体有吉祥如意类、长寿多福类、家和兴旺类、事业腾达类、安宁平和类、消灾辟邪类等,其中以吉祥如意类图案为最多。如大猴背上爬一小猴,寓意为“辈辈封侯”;莲花与鲶鱼合在一起,则为“连年有余”。此外如喜上眉梢、松鹤延年、五福捧寿、五子登科等,无不道出了人们企盼吉祥如意的思想感情。

河北博物院藏有大量玉佩,纹饰优美,质地精良,现择其有代表性的精品略做介绍。

战国龙形玉佩(图1) 长10.8厘米。玉色泛青绿,有黄褐色沁,局部半透明。龙身呈“S”形,龙角与龙背相接,龙体满饰勾连云纹,尾及卷毛用粗线条表示。两面纹饰相同,一面留有制作痕迹,具有战国古玉的特点。龙体中部有一系孔,供穿缀之用,是战国玉组佩的重要构件之一。古代的组佩不仅是相互赠予的佩饰,更是贵族们表示身份及地位的礼仪服饰。西周组佩的式样多以璜为主体,间以牌形饰、管珠等串连而成。战国玉组佩形式更加多样化,主要由璧、环、璜、龙形佩、管珠等组成,特别是龙形佩,是战国玉组佩中的重要构件,其数量较多,造型生动,龙体大多作“S”形卷曲状,极富动感;龙头比例较商周相应缩小,眼睛为圆圈或椭圆形,龙体满饰去地隐起的谷纹、勾连云纹、绞丝纹等。

汉镂雕龙凤纹谍形玉佩(图2) 长7厘米,宽6.1厘米。玉色青白,玉质温润。主体呈揲(she)形,两面纹饰相同,以阴线刻饰勾连云纹,两侧镂雕龙凤纹。龙曲身回首,张口露齿,挺胸翘尾。凤修冠、尖喙、尾翎修长而下垂,凤翼飘逸,线条流畅,姿态优美。谍形佩又名鸡心佩、心形佩等,其主体是由商周时期拉弓扣弦时套在手指的玉碟演变而来,为汉代较为流行的一种佩饰。造型为扁平委角形,中央有一圆孔,正面微鼓,背面略凹。上端出尖若心形,下成椭圆状。两侧有的饰以对称的龙凤纹,有的浮雕变化多端的云螭纹。

宋镂雕云龙纹玉佩(图3) 长5.4厘米,宽3.2厘米。玉色青白,内有絮斑。为长方形片状,主体为镂雕龙纹。龙体光素,曲颈拱背,龙首略昂。头部、背部发毛呈飘拂状,飞嘴于祥云之上。流云的动态走向强化了云龙飞行的神态。通体玲珑剔透,温润秀美,动感十足。背面光素。宋代龙的形象巳向多样化发展,大多光素无纹或饰有斜格纹,龙体姿态优美,富于变化,或上升下降,或翻腾跳跃,并常与花草、海浪、云朵等组合在一起,反映了宋人_种新的审美意识。

元镂雕摩羯纹玉佩(图4) 长5.9厘米,宽4.6厘米。玉色青,有褐色沁。主体纹饰镂雕为龙首、鱼身、鸟翅组合的摩羯形象。龙头高昂,长长的龙须随风飘拂,圆眼,阔眉,口衔一珠。身体为鱼形,用阴刻细线斜方格纹代表鱼鳞。鱼身长有双翅,用整齐的阴线刻划,作飞翔状。鱼尾上翘有力。顶部雕涡形云纹,底部镂雕海浪纹及海草,背面光素。整体造型生动饱满,刻划了鱼龙腾云戏珠、展翅飞翔于海水云朵之间的形象。

摩羯纹是随着佛教传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纹饰,因其龙首鱼身的造型,民间俗称“鱼龙纹”。在印度神话中,摩羯是一种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动物,它被认为是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在玉器雕琢中,摩羯纹出现在宋辽时期,并逐渐成为较为流行的一种装饰图案。

元浮雕龙纹玉佩(图5)长7.4厘米,宽6.1厘米。玉色青,有黑色小斑点及黄色绺纹。玉佩呈钟形,正面浅浮雕龙纹。龙头部较小,吻较长且卷曲如象鼻,细颈,四肢上下挥舞,矫健有力。毛发长而稀疏,随势向后飘拂。龙身雕饰斜方格形龙鳞。造型升腾翻飞,粗放洒脱。背面光素,阴刻边框线。佩上方有孔,可系戴。

明镂雕花鸟纹玉佩(图6) 长5.5厘米,宽4.8厘米。玉色青白,玉质温润。呈椭圆形,镂雕花朵、花蕾、枝叶,叶脉清晰,一只凤鸟落于花枝之上,回头而望,双股长尾内卷,单阴线雕饰丰满的羽毛。该佩造型新颖,雕琢精致,抛光甚佳,器表呈现一种玻璃光泽。

明镂雕蟠螭纹玉佩(图7) 长4.8厘米,宽3.5厘米。玉色洁白,玉质温润。镂雕蟠螭盘绕爬行,口衔灵芝,大小两螭面面相对。整体线条柔和,蟠螭造型相对于早期而言较为温和、优美。

螭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与龙有关的神兽,据说是龙的九子之一,因其造型多呈盘曲蜿蜒、攀缘匍匐状,故称之为蟠螭。玉器上的螭纹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早期形象似蛇。汉代螭纹开始从爬行状演变成走兽形,并与虎的造型融合,所以又称为螭虎。汉代螭纹玉器数量较多,其身形矫健,气度非凡。元明清时期,蟠螭纹依然是玉器中极为流行的装饰图纹。

清子辰佩(图8) 长6.5厘米,高4.2厘米。玉色白,玉质温润无瑕。佩为扁平状,双面雕琢为一龙一鼠。龙为倒“S”形,仰头曲身卷尾,毛发飞翼向后卷扬,身饰疏朗的阴线龙鳞。龙背上伏卧一只圆雕小老鼠,悠然自得。整件玉佩琢磨精细,别有情趣。由于在天干地支中,子为鼠,辰为龙,将龙与鼠琢为一体,以此隐喻“望子成龙”,是清代玉器中常见的装饰题材。

清和合二仙纹锁形玉佩(图9) 长8.3厘米,宽6.5厘米。玉色自,温润无瑕。该佩为锁形,采用减地及阴刻工艺雕刻而成。正面四角以蝙蝠作边饰,中间花形开光,内为“和合二仙”纹。背面长方形开光,内篆书“金玉满堂”四字。琢磨精细,寓意吉祥。锁栓便于系挂,应为佩带在胸前的饰品。

和合二仙是民间传说中的“和美团圆”之神。传说原形为唐代诗僧寒山与拾得,当时二人相交甚厚,和睦同心。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于是有“和合二仙”或“和合二圣”之称。同时由于汉语荷与合、盒与和谐音,故民间所绘和合二仙多为一位手中持荷、一位手中捧盒的两位和尚。

清镂雕年年有余纹玉佩(图10) 长7.4厘米,宽4.9厘米。玉色白,玉质温润,有絮斑。该佩通体由相互缠绕的两条鲶鱼组成,采用镂空、阴刻等琢制手法。双鱼圆头圆脑,圆眼卷须,其中一条口衔灵芝,鲶鱼的圆润与灵芝的纤细精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鲶鱼背部有一穿孔,供系挂。此器琢磨精细,抛光极好。“鲶”与“年”、“鱼”与“余”谐音,表达了人们期盼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

清浮雕獾纹玉佩(图11)长7厘米,宽5.3厘米。玉色青白,玉质莹润无瑕。整体以异形树叶为底托,正面浮雕一只,俯卧扑蜻蜓的獾。背面以阴线表示叶脉。叶柄处有孔隙供系挂。“獾”与“欢”谐音,通常用獾与喜鹊或两只獾组成“欢喜图”。

清镂雕葫芦纹玉佩(图12) 长5.1厘米,宽3.8厘米。玉色洁白,玉质润洁光亮。镂雕的三个葫芦圆润可爱,藤蔓相连,器形秀巧,雕琢细腻。葫芦谐音“福禄”,故古人视葫芦为福禄寿齐全、祛凶辟邪的吉祥物。其造型为玉雕艺术中的常用题材,明清时期尤为盛行,在传统文化中,长期以来存在着葫芦崇拜,认为“葫芦生人”,即人类起源于葫芦,认为葫芦是子孙繁衍的象征,寓意子孙绵绵。

清镂雕吉庆有余纹玉佩(图13) 长6厘米,宽5厘米。玉色青白,玉质润泽。此佩以镂空手法琢制,上部为磬,下部为相对的两条鱼,变形云纹将磬和鱼连接在一起。采用减地法雕刻鱼眼,鱼鳃、嘴采用阴线表现,鱼鳞则用细密规则的菱形阴线表示。鱼尾先向下再上扬,增加了鱼的动感。两面纹饰相同。该玉佩利用“磬”和“鱼”的谐音寓意吉庆有余。

清梅花双喜纹玉佩(图14) 长6厘米,宽5.7厘米。玉色白,玉质温润细腻。器呈圆形,边框较窄,两面均为减地浅刻的图案纹样。正面为道劲的梅花枝干,上面盛开两三朵梅花;背面为双喜字。额首镂雕对称的回首凤鸟,中间有穿孔,可穿系佩带。梅花具有凌霜傲雪的品性和疏影横斜的韵致,故备受古代文人的青睐。特别在宋、元以降,咏梅之风盛行,文人常借物咏怀,以梅喻志。在玉器中多用喜鹊登梅、梅花喜字等图纹来寓意“喜上眉梢”。

清镂雕鹦鹉竹节纹玉佩(图15) 长6.4厘米,宽4.9厘米。玉色青白,有少许黑色沁斑。呈椭圆形,边框为凸凹起伏的竹节,边框内镂雕生机蓬勃的竹枝,竹枝上站立一只鹦鹉,回头鸣叫,似正张嘴学舌。额首镂雕相对的双龙,中有一孔,可供佩戴。两面纹饰相同。

清浮雕传流百子纹玉佩(图16) 长6.8厘米,宽4.7厘米。玉色白,细润洁净。该佩正面以减地隐起的技法,雕琢出果皮裂开露籽的折枝石榴,石榴叶子下垂,一只蝉趴在石榴上面,蝉的肢爪亦清晰可见,雕刻细致传神。背面刻篆书阳文“传榴百子”四字。额首为对鸟,中间有孔,可穿系佩带。石榴多籽,象征多子多孙、人丁兴旺。自古人们就期盼子孙绵延、儿孙满堂,认为只有多子,才能多福。该佩以石榴籽表示多子,“榴”与“流”同音,故名“传流百子”或“榴生百子”。

清竹节纹翠佩(图17)长5.8厘米,宽3.1厘米。该佩呈翠绿色,夹有深绿和黑色絮斑。主体为竹节形,微弧弯,线条流畅,底部一节用阴刻线作简状,并琢有表示竹根部的圆圈纹。一侧镂雕几片嫩绿的竹叶,显得生机盎然。该佩利用翠本身的绿色深浅变化来琢制竹节、竹叶,具有自然的美感,形象生动。宋代以降,文人多以竹子高雅素洁的品性,以寄托高尚的品格气节。明清时期,竹常与松、梅组合,构成“岁寒三友”,与梅、兰、菊组合,构成“四君子”,寓意品质高洁,极为盛行。责编 陶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