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老河口市旧城人口疏散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老河口市旧城人口疏散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言: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城镇化发展主体形态趋势,城市组群发展将能更好的整合区域资源、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和基础设施共享,整体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老河口市把握时展大机遇,与谷城、丹江口市建立城市组群发展机制。为了加快实现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汉江生态经济带“小汉口”明星城市的目标,政府正在快速启动城南新区的规划建设活动,未来的城南新区将会承担“红河谷”组群的经济中心、行政中心、商务中心等复合功能。那么,城南新区的人口从哪里来?依据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主要从三个方面:一是靠吸引周边乡镇进城的人口;二是靠其他地区的外来人口;三是旧城疏散的人口。此次重点探讨关于旧城区人口疏散的必要性和策略

关键词:城市组群旧城区 单中心的城市结构 城市病人口 郊区化 新区 精明增长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中心城区人口过渡集中带来的问题分析

老河口的旧城区主要是指:大桥路以北、飞机场以西、梨花湖以东、李家沟以南围合的区域,历经了几百年的城市发展,旧城区留存了浑厚的人文历史积淀和高度集聚的生产要素。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旧城核心区(护城河围合区域)不足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了约8万的人口,而城市比较适宜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万人。人口在中心城区的大量聚集,带来较多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交通问题,主要体现在:

1.1限制了区域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不利于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了城乡对立

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也是财富和资源在中心城区集聚过程,大量的财富和资源集聚在中心城区,边缘的郊区和农村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限制了区域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城乡对立的程度进一步拉大,在这种二元模式下,和谐社会成为难以触及的目标,出现了较多的社会问题。

1.2人口密度过高,难以满足居民工作、居住、休闲、交通要求

全市常住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平均密度继续上升,特别是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没有得到根本缓解。目前旧城区核心区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万人,存在公共绿地、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开放空间、公共设施用地和交通设施等用地比重过低的缺陷,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1.3核心区人口过渡聚集使城市功能混杂,功能区发育不健全,人口分布与产业分布错位

新一轮的城乡总规把中心城区划分为“一轴、两心、两区、三组团”的结构。“两心”即城市中心和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位于上海路以北和李家沟以南区域内,承担市级行政、商贸、文化、体育、休闲娱乐、教育等众多职能。城市副中心位于南部新城区,服务于老谷丹,以行政文化、休闲旅游、现代服务为核心功能的襄阳都市区城市次级中心职能。如果老城区核心区的人口密度居高不下,就严重制约老城区功能的提升和居住环境的改善。而城市南部地区将是老河口重要的产业基地和城市发展引擎,同时为满足该地区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住宅区未建成,该地区就业的大部分人口仍分布在老城区内,面临着产业空间区位和职业人群分布不对应的困扰。人口过度集中对优化城市现有的空间布局结构不利,不利于城市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过渡集中是老河口单中心的城市结构模式更明显,培育的城市副中心发展缓慢,不能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分担中心城区人口。

1.4人口过渡集中带来严重的交通、环境等问题

随着城市小汽车数量的增加,出现了交通拥堵及缺乏停车设施等问题,给人们的交通出行带来一系列问题。中心区的环境状况急剧下降,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公共绿地和开敞空间太少,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长此以往会产生较多的“城市病”。

二、其它城市人口疏散经验

国内很多大城市早在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已经开始对旧城人口疏散做了研究。北京、上海等城市早在2005年左右通过制定长期的人口疏散规划,引导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疏散。就目前来看,疏散的人口数量与目标还相差甚远。但是也有很多好的借鉴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下面列举江西南昌人口疏散的方法,借此为老河口的旧城人口疏散提供一些思路。

江西的南昌在对旧城人口疏散时通过建设、规划等部门和相关区县将科学编制旧城房屋保护修缮的中长期规划。在对旧城房屋数量、居住人口等数据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产业方面发展的规划,组织城四区编制中长期及年度房屋修缮、街巷整治和人口疏散的规划。

2.1按疏散人口原则确定改造范围

“疏散”本着居民自愿原则,其中“疏散”是本着居民自愿原则,鼓励胡同院落中一部分居住密集的百姓疏散出去,并保障疏散出去的老百姓居者有其屋。对于愿意外迁、又符合经适房、廉租房等保障房供应条件的居民,将优先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优先审核,优先供应;如果不符合保障房供应条件,可通过定向安置房方式安置,配以适当货币补偿。

2.2困难居民优先提供保障房

安置补偿方面,对选择产权调换实行就地就近安置的,按照“征一还一,就近靠档”的原则进行安置。对选择货币补偿的,继续按照现有货币补偿政策给予补偿。对经济困难、无力购买安置住房的棚户区居民,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优先提供保障性住房。同时,南昌市坚持安置房建设优先的原则,对政府主导统建的安置房,原则上以综合住房小区模式建设,与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人才公寓等各种性质住房合并立项建设。在红谷滩新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优先安排统一的安置房建设用地。

2.3鼓励企业出资参与旧城改造

南昌市旧城改造将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方式,通过增加财政补助、加大银行信贷支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扩大债券融资、企业和群众自筹等办法筹集资金。旧城改造资金采取“1+6+X”的运作模式,其中“1”为南昌市土地储备中心负责筹措资金与政府主导的旧城改造,“6”为市属国有平台负责筹措资金参与旧城改造,“X”为企业社会力量筹措资金参与旧城改造。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根据旧城改造任务安排,通过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参股、委托代建等多种方式参与旧城改造。鼓励企业出资参与旧城改造,加大企业改造资金投入。

三、老河口旧城人口疏散的策略

旧城人口疏散即人口郊区化,中国的人口郊区化同西方的人口郊区化存在差异,西方国家是基于大量中产阶级寻找舒适的生活环境而引起的郊区化,中国的大多城市是基于旧城改造和工业外迁引起的人口郊区化。老河口市旧城人口疏散的背景和许多城市一样,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在充分研究其它城市人口疏散经验基础上,立足长远,结合城市的规模、产业、城市发展方向、地域特色等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规划和实施措施。具体总结为“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公共设施先行、政策保障”的疏散策略。

3.1规划引领

规划人口转移的核心思路是通过规划引导来实现疏散中心城区的产业和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区转移。人口郊区化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政府应该坚持顶层设计、长远谋划,既要把握新区发展机遇又要实现旧城区的改造升级。通过对老城区功能梳理、重新定位,迁出与城市功能不匹配的产业,确定疏散人口的范围、规模和疏散方向,通过以公交导向的发展模式,以解决人口逐步向新区疏散。

3.2产业支撑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没有产业的实力就没有城市的实力。当前,老河口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面临发展不够和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与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多重任务。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产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建设壮大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产业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产业发展上,绝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来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新区要加快培育出一批产品附加值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只有产业兴起才能带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吸引人口不断向新区集中。

3.3公共设施先行

公共设施是指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大型公共设施建设同多功能综合模式的城市新区发展密切相关,国外新城建设的实践显示,公共服务设施导向开发(SOD)是政府常用的重要开发引导模式。即通过完善大型公共设施的配置,为物质生产、流通等创造条件,提升新区功能,进而带动城市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城市整体经济的发展进程。利用大型设施的建设契机,完善其主导功能片区的高密度多功能开发。将以交通优先为主导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与以大型公共设施建设为主导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相结合,用于开发控制和建设,以行政中心和交通枢纽站的建设为基础,适时引入相关产业和服务设施功能,进行高密度高容积率的集中开发,并根据功能区发展规模的要求,合理配置一定规模的居住功能用地,共同支撑主导功能区的活力和人气需求,塑造城市新区鲜明的城市形象。同时将景观资源较为优越的地区作为生态保护和旅游会议的功能加以利用,提升城市新区整体的品质和形象,营造生态、便捷、高效,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旧城人口在新城区的吸引下逐步向新区集聚。

3.4政策保障

旧城人口疏散要在居民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居民搬迁,结合目前老河口太平街区保护改造项目,探索性的制定出合理的疏散政策,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旧城区人口疏散的进度。政府要制定出严格的政策,控制旧城区的新建住宅及大型公建建设,重点增加旧城区的公共绿地空间及停车场地等居民息息相关的配套设施。使人口疏散和旧城居住环境提升相结合,促进老河口市的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的精明增长。

结语:

旧城区人口疏散是个长期的过程,国内很多城市都经历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旧城区人口疏散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老河口城市建设的管理者应该未雨绸缪,充分认识到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以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为借鉴,提前做好规划,以减少和预防走其他城市的弯路,为实现老河口襄阳副中心城市和汉江生态明星城市目标做好综合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