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拨动道德内化的那根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拨动道德内化的那根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润心,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价值取向

品社课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强调“自主性”“体验性”“开放性”的特点,对学生的教育更注重“过程性”、“生成性”。这样,教育的内容、形式都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内心的道德需求,教育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1.研究性学习活动,蕴育内心的道德需求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之一是基于问题来展开,且是学生自己生活实践中的问题,敢于对小学品德课教材内容提出疑虑,敢于对道德认识上的模糊点提出疑虑,这,恰恰是品社课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原点。如五年级下学期《心中有规则》一课,学生对校园、社会有哪些规则是清楚的,可是对于为何要遵守这些规则的认识却是模糊的,因此教师就需要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营造问题氛围,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只有学会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激情,并依据自己的喜好、特长来选择合适的研究学习方式,这样的研究才会成为学生自己的内心需求。

2.研究性学习活动,蕴育合轨的道德取向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之二是在研究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得多重体验。将这一学习方式引入小学品德课,40分钟得到了延续,品德课堂与教材的局限被打破了,校园的围墙更被冲破了,品德的学习由课堂走到课外,由校园走向社会,由课本走进生活,“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而研究的过程显得比研究结果更为重要,因为学生们良好的情感需求、积极的探究精神和与人合作交往的和谐意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得以凸显。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也是学生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内化发展的重要过程,更是学生不断获得道德新知,不断修正道德行为的重要过程。“有道德的生活”离我们的学生不再遥远。

二、整合,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重构

现行的品德教材中留有活动课的课时,但按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时间是不足的。只有改变现今品德课一篇课文两课时的按课教授法,依据教材中单元编排的特点进行主题整合,以单元为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才能使小学品社课具有实践操作性。

在这里,还需一提的是,品德课任何一个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目的不单单是这一门学科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同时德育也蕴含在我们每一门学科中。仔细翻阅教材,不难发现,品德教材中任何一个主题内容均与语文、科学、英语、音乐、数学、美术、信息等多门学科有重合、交叉,与少先队的德育活动更是重叠众多。

这些主题在同一年段教材中出现的时间顺序不同,自然,有的就成为了品社课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经验基础,有的就会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不管是“基础”还是“铺垫”,学生都是在熟悉的知识模块中学习。而品社课就需要根据主题(“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家乡或社区”、“我与祖国”、“走进世界”几大维度),站在结构的高度统领主题、整合内容,并依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设计出有不同的德育关注点、具有时代感的序列化研究性学习活动。

比如“家庭”这一主题在不同年段、不同学科都有涉及,那么我们就可以遵循儿童知识结构“螺旋上升”这一特点,设计出不同层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主题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打破了原先的学科界限,摒弃了原先各门学科相对较为集中的学习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置身其中,他们就首先有了多样化与个性化选择的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方法。其次,获取了对不同个体差异的尊重,这就为他们在这个融合多种学科的大综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里自主制订计划、方案,自觉履行和自我控制奠定了积极的心理基础,随之而来的则是强烈的学习、探究、展示的意愿与行动,从而有利于实现主体育德。

三、内化,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追求

品德课中展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仅是学生的单项活动,它的背后还有着学校各学科的课任教师、家庭成员、社区成员等众多的支持力量。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筑了一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平台,也就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在品德课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体验、实践、分享,也从中不自觉地受到了“潜入夜”“无声”般的“润物”这一德育影响,即“无痕”德育。犹如“春风化雨”,既是一种德育理想,更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方式。

现就以中年段(三年级)的“我爱我家”为例透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展。

确定主题阶段:活动目标为发现、提出问题。学生依据前期的文本自读中的兴趣点“家庭树”提出疑问,按照大家“想研究,值得研究,可操作”这一标准进行整理、筛选,确定四个选题:“我对父母知多少?”;“读懂《论语》,理解‘孝’”;“父母的一天”;“怎么做才是爱父母呢?”,按兴趣分组。

实践活动阶段:活动目标为分析、解决问题。第一小组用访谈的形式,了解父母的各种信息,并思考为何我们要花时间才能了解父母,而父母却非常了解我们;第二小组在重点研读校本教材《星星论语》“孝”篇后,将研究点进行拓宽,收集相关的古诗、成语、美文、名言、小故事等,明白“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三小组用观察的方法记录父母一天做的事情,然后进行时间分配的统计,再拓展到了解成长故事,来说明父母为我们的成长付出很多;第四小组则通过“护蛋行动”亲身经历“呵护”,并将研究延展至行动,如“做父母的开心果”等,分享用行动表达爱的方法。在整个实践活动中,还穿插了方法指导课,利用课程资源中的人力资源,进行辅导讲座,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等。

成果展示阶段:第一小组展示了“我对父母知多少”的小报、家庭吉祥物设计、“我的父母”卡通绘画展板;第二小组通过表演诵读的方式展示他们对“孝”的了解;第三小组展示观察记录、统计记录表,用唱、演的方式诉说父母的爱;第四小组展示“护蛋日记”和相关图片做成的PPT,告诉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自己的事情做起。

在此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在阅读故事中发现:古代人和现代人关于孝敬的看法和做法不尽相同,对此产生了兴趣,于是在原话题的基础上又将研究引向纵深处,使研究得到了延伸,生成出新的问题与新的研究方法。

(作者单位:南京市夫子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