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谈建筑与园林的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谈建筑与园林的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建筑园林素来是不可分割的艺术,在中国的园林发展中,建筑与园林始终是统一融合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影响之下,建筑园林以其独特的方式和符号显现出艺术的美感, 创造古典园林的意境, 阐释了中国建筑园林的美学内涵以及艺术的独创性。

【关键词】建筑;园林艺术;统一融合

1 园林与建筑

景妙何在? 曰: 妙在知与不知之间。知者,知其妙,悉其好恶;不知者,不知其所以然也。一语道破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无论是景观的构置还是意境的创造,中国园林构成中,建筑与园林是不可分割的。建筑被誉为“历史年鉴”,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园林是建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 就定义说, 园林与建筑是必然, 相关联的; 就分类说, 园林与建筑是混合的; 就形态本质说,园林与建筑是一个要义,亦是分离的;就历史的变迁说,园林与建筑艺术是一个系统的规划观; 就未来的生活导向与发展说,建筑、园林、城市是一个整体,都是为了人类的需求、生活和生存方式[1]。

2 中国建筑园林的发展

建筑园林艺术的雏型, 以殷周灵囿、狩苑形式的园林为标志,虽然起源已久,但真正可称之为规模园林的则从秦汉以后。两晋、隋唐的铸就和积聚, 南北朝时期出现以山水、植物和建筑相互结合组成的山水园之变革。而中国园林由建筑宫苑演变到山水建筑宫苑则在隋朝。以至发展到宋朝全景式地表现山水、植物和建筑之胜的山水宫苑。到元明清时期, 中国建筑园林达到顶峰,蔚为壮观[2]。

3 建筑与园林艺术融合

3.1 建筑园林的权贵与奢华

秦汉时代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始皇为了更好统治建立起的国家、政权和土地,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和良材,在当时首都咸阳“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建造了一处处规模巨大、华美绝伦的宫苑群,集享乐与维护政权于一体。

3.2 建筑园林的精神抚慰与个性的显现随着朝代的更替与历史的演变, 园林艺术形态既然占踞一方, 拥有一段供人栖息的空间,引人步入或驻足,它必然带给人们一种普遍的触景生情的精神抚慰。特别是在东汉之后园林建筑形态逐渐分化为事务场地、警卫驻所、驿站、邮递站、客站以及寺院形式等, 意味着园林艺术形态和功能不再为统治阶级独自享有, 而是逐渐步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普及于公众。从此, 它具有了新的广泛的民生意义。如唐代诗人李白云:“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3] ,其间明示着人间情思的冷暖、博爱与寄托。同时,因各朝代实事政治影响,其感受之丰富也因人而异, 士大夫园林兴起一时,醒示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士大夫人生哲学。

3.3 建筑园林诗画融合的境界

长期为诗画所陶冶的中国园林, 其实就是诗画的物化,它无处不可画,无景不入诗,是可以身临其境的立体画,也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凝结诗。历代中国园林艺术皆汲取同时代文化为创作源泉, 如建筑艺术、科学技术、文化资源与图案的汇集,诸多因素中, 尤突显一派诗画的境界。可以说, 中国园林正是一幅幅韵味酣畅淋漓的水墨画, 一个诗画的哲学境界。园林或者山水画都是传统思想的符号化,两者被称为是“同概念下,异质媒介的艺术表现”,有趣的是,中国的水墨、山水、人物、花卉等绘画自身都讲求“三绝”(画、字、诗)之修养;更为有趣的是,中国的园林等建筑艺术,在讲求诗、书、画之时并使其组成其中的一组组符号, 巧妙地将其转化为建筑语言。诗云:“ 会心山水真如画,巧手丹青画似真”,“宛如画本”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评价。

3.4 建筑园林审美中的艺术符号

符号化的艺术语言最朴素,如点、线、面、形、空间对比与变化等和由此产生的形态、形状。这些元素在具有美感与个性的同时,又具有语义的作用(指示、暗示、尺度、心理反应等)。点、线、面、体、形、空间最易于带给人们具体的真切感觉。中国许多建筑、亭园等, 其顶部造型坡度很大,突出大曲度和块面的流动感、升腾感,有如书法一样的气质;在园林建筑设施上,如道路铺装的花纹或窗棂侧挂楣子及坐凳栏杆等均运用了斜线、折线、曲线的对比。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有云:“文致减雅,信画如意”、“上疏下密之妙”等,即已对此作了精彩点评。

此外, 在建筑、园林的整体造型布局形态上,从动式上(台阶、走廊、院落之间),给人以指示、引领的方向感、变化感和探奇寻幽感,即所谓“曲径通幽处”。从形状看,其体积的大小节奏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若园中有亭, 则亭相对于周围的环境要高出,且体积增大,其间有适度的空间以供人驻足、休息。看来,符号化艺术在园林建筑中也有独到的设计, 当你步入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或是参观北京的故宫,你都可以真切地领略到其间的妙用。前者体现出私家园林的精致与个性, 后者则是一派帝王的奢华与恢宏气势。

3.5 建筑园林对自然历史的钟情

面对自然,人们感叹万千,南京诗人杨万里有云:“ 清景无终极,频来未属厌。远山秋后生, 茅屋近来添。” 苏州拙政园有“ 与谁同坐轩” 亭, 正是借宋代苏轼佳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这是人们将对自然诵叹感怀之情纳入了建筑、园林艺术的“匠意”中,借以抒发自己心灵深处的复杂感受。更有以自然现象、历史地名和传说取名而设立的园亭以致铭记和追思,如“上林苑”(陕西咸阳城旧址)、兰亭(绍兴地区)、秋风亭(湖北巴东县)、赏荷亭(南京玄武湖)。

3.6 建筑园林中的空间艺术

在建筑、园林的物化景观中, 从外在形式看虽然是硬质的、实体的, 但从内在空间来看又是流动的、虚化的,沈复《浮生六记》中有:“夫园庭楼阁,套室回廊,垒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讲的就是实空间与虚空间的营造。实虚空间形式既包括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也包括建筑与自然山石、树木之间的联系;既涉及实用的空间,也涉及非实用的心理空间, 如冷泉亭等。明代计成在《园冶》中云:“花问隐榭,水际安亭。”即是说景与建筑之间的和谐关系。

4 结语

几千年来,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山、水、建筑、道路等诸多的语汇与陈设、匾联等有意的经营、有机的联系, 构成了富有情趣与饱含意境的山水田园境界。朗承文指出:“ 发展变化是传统本身的价值要求; 对传统的再认识,再挖掘,广吸纳是继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精神, 赋予传统时代面目的必由之路”, 对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设计思想、设计手法等以符号化的手法加以总结, 通过对外在图示符号的继承或者是内在符号语法的继承(以“取形”或“取意”方式),并结合现代园林空间特点, 可使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获得新的生命力, 从而对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少宗.说亭:历史、艺术、兴造[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7).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高嵩泽注.李白杜甫诗选译[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8).

[4 ]徐德嘉, 周武忠. 植物景观意匠[ M ]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5]陈植.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